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1─4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进士不读《史记》

王士祯

 宋荔裳方伯①在塾读书时,有岸然而来者,则一老甲榜②也。问:“小儿读何书?”以《史记》。问:“何人所作?”曰:“太史公。”问:“太史公是何科进士?”曰:“汉太史,非今进士也。”取书阅之,不数行,辄弃去,曰:“亦不见佳,读之何益?”乃昂然而出。

[注释]①宋荔裳:宋琬,号荔裳,清初散文家。方伯:明清时对布政使(官职)的称呼。②清朝科举制度中进士的别称。

1.《左传》的作者传说是 时期的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小惠未 (2)牺牲玉

(3)以《史记》 (4)取书阅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齐师败绩。公将驰之。

(2)亦不见佳,读之何益?

4.(1)作为一篇史传文学作品,(甲)文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史料剪裁详略得当。文章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有什么作用?

(2)(乙)文刻画的老甲榜形象和我们课本中学到的哪一人物相似?请举一例.简要说明理由。

1.略

2.(1)(2)略(3)回答(4)于是

3.(1)略(2)也不见得有什么好,读它有什么用处呢?

4.(1)作者把曹刿在战前启发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在作战中准确地掌握战机和详察敌情以及在战后论述取胜的原因,都写得比较详细。其余与表现曹刿的“远谋”无关的事如战争的规模、战斗的场面等一概不提;而对“论战”起引线作用的事件如请见、从战、克敌等,也是一笔带过。这样剪裁,对再现军事家曹刿的形象、突出文章中心具有极大的作用。(意思对即可)(2)范进(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毒害。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_________》,文章出自我国古代的历史著作《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形貌昳丽 ( ) ②臣之妻臣( )

③齐地千里( ) ④期年之后 ( )

3.从邹忌和徐公比美的整个过程来看,邹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古人说“文死谏,武死战”,批评国君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却也是臣子的责任和荣耀。上文中的邹忌批评齐威王“王之蔽甚矣”,齐威王却君心大悦曰“善”,邹忌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劝说齐威王的?他的劝说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5.上文结尾是作者的一句议论:“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请你说说什么是“战胜于朝廷”?

1.((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注释》或《战国策》。

2.l)光艳美丽2)偏爱3)方圆4)满一年的。

3.是一位责任心强、有远见卓识、有智慧,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不盲目轻信,对别人的褒奖能理智判断。

4.采用设喻说理的方法: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双方,用对方可接受的的方式提出建议,注意语言委婉。

5.邹忌以生活小事喻国家大事,类比推理,大胆而含蓄地指出治理国家的问题所在——君主备受蒙蔽:齐王胸襟宽广、接受建议、广开言路、察纳雅言,齐国因此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使四方臣服。这样,就做到了不动兵卒,“战胜于朝廷”

阅读《管宁割席》,回答问题。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宁读如( ) ②又同席读书( )

2.细读全文,简要分析从哪几个方面可以看出管、华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

1.(1)原来。(2)曾经。

2.本文通过日常生活中两件小事,表现两个人物品格的差异。一是从管宁见黄金“与瓦石无异”,而华欲见黄金“捉而掷去之”:二是逢显贵,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废书出观”的差别中,就会看出管,华两人品格的高低和优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1.根据语意,下列语句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陶渊明独/爱菊B.世人/盛爱牡丹

C.荷花为雨/所洗D.余忆年/少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可远观而不可玩焉 (2)陶后有闻

(3)荷花雨所洗 (4)余以为妙绝

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2)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4.读文赏荷。

(1)赏荷,可观其形美。【乙】段描绘雨中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雨后荷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2)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段称莲为“花之君子”,【乙】段赞荷为“花中仙子”。你更喜欢哪一种赞誉之辞?请联系文段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1.B

2.(1)亲近而不庄重         (2)少  (3)介词,被            (4)美妙到了极点(或:奇妙到了极点;奇妙极了等)

3.(1)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准呢?(或:像我一样爱莲的,还有谁呢?)

(2)一天,(我)和几位好友一起,在湖边的亭子中观赏荷花。

4.(1)雨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雨后:鲜妍明媚,袅娜多姿

(2)示例一: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特点,这与君子不同流合污、不随俗浮沉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二:我喜欢称莲为“花之君子”。因为莲具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特点,这与君子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的品质是相通的……

示例三:我喜欢称荷为“花中仙子”。因为被雨洗涤过的荷花,更显得鲜妍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

(要求:观点明确,联系文段内容,有理有据,表达流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辽夐,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节选自王禹偁《黄冈竹楼记》,有删改)

【注释】①刳(kū):割掉。②比屋:家家户户。③阒:静,夐:远。④状:描述。⑤鹤蹩(chǎng):用鸟羽做成的披风。⑥华阳巾:道士所戴的头巾。⑦世虑:世俗的杂念。⑧第:只。

1.解释下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予尝古仁人之心

(2)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3)不可

(4)公退之暇,鹤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后天下之乐乐 烟云竹树

B.其价廉而工省也 不物喜,不以己悲

C.处江湖远 竹工破

D.则何时而乐耶 子声丁丁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斯人,吾谁与归?

(2)焚香默坐,消遣世虑。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1.(1)探求  (2)宗庙和殿堂,指朝廷         (3)全,都         (4)通“披”,披着

2.B

3.(1)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

(2)点上香静静地坐在这儿,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意思对即可)

4.范仲淹忧国忧民;王禹偁随遇而安,恬淡闲适,白得其乐。(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

【甲】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塞翁失马》)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王子猷:王徽之字。东晋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为王羲之第五子。山阴:地名,今浙江绍兴市。②眠觉:睡醒了。③左思:字太冲,两晋文学家。所作《招隐诗》旨在歌咏隐士清高的生活。④戴安道:即戴逵,安道是他的字。谯国(今安徽省北部)人。学问广博,隐居不仕。⑤剡(shàn):指剡县,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shèng)县。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马无故而入胡 (2)其马胡骏马而归

(3)四望皎然 (4)即便夜乘小船

2.解释加点的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A.数月; 王子猷山阴

B.此独以跛之, 父子相保;时有物外之趣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近塞之人,死者十九。

(2)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4.甲文所讲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由此引出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5.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一下乙文所叙述的故事。并说说从中表现出王子猷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1.(1)逃跑  (2)带领  (3)洁白光明的样子  (4)接近、靠近,这里是拜访、访问的意思

2.A.经过;居住              B.缘故;因此,所以

3.(1)靠近边塞的人,死去的有十分之九。

(2)经过一整夜的功夫才到达,到了门前不进去就返回了。

4.祸与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或:好事与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5.王子猷雪夜想起老友行舟前往,至门口不入而返。

示例一:性情潇洒,率真任性(或率性而为)。

示例二:潇洒自适而有真性情。

示例三:张扬个性,全凭自我感觉,不问他人评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小题。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叁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选自《宜都山川记》)

1.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郦道元的《三峡》中与其意思相同的诗句来。

2.由“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你想到了李白的哪句诗?请默写下来。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

①常闻峡中水

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③未有也

4.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

②其叠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①快

②资料上(书上)记载

③曾经

4.①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十丈,壁上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什么东西的形状。

②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1-4小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乙】景公有马,其圉人①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

(选自刘向《说苑·正谏》)

注释:①圉人,《周礼》官名。掌管养马放牧等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1)皆以美徐公

(2)马之故杀圉人

(3)臣之妻

(4)王之甚矣

2.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

3.甲、乙两文中,你觉得齐威王与齐景公性格上有何共同点,有何不同点?

共同点:

不同点:

4.邹忌和晏子分别采取怎样的方式劝谏各自的君王并获得成功?你更欣赏谁的方法?请简述理由。

1.(1)比  (2)因为  (3)偏爱  (4)受蒙蔽

2.(1)能够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传到我的耳朵里的受下等奖赏。

(2)这个人还不知道自己的罪过就要被处死,请让我为你历数他的罪过,让他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再杀掉他。(意对即可得分。)

3.共同点:他们(齐威王与齐景公)都能最终接受谋臣们正确的建议。

不同点:齐威于善于纳谏,使国家富强;齐景公暴虐成性,纳谏更多的是为了面子。

4.邹忌采用了用自己与徐公“比美”不同人的态度讽谏齐威王;晏子采用侧面迂回的“反证”方法指出滥杀的恶果劝谏齐景公;赞成邹忌的理由侧重从“忠言也顺耳”角度来谈;赞成晏子的理由侧重从智慧的角度来淡。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1-6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

【乙】昔吴起(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出,遇故人而止之(止:使……止,“止之”意为留下他)食。故人曰:“诺。”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俟:等待)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欤:yú 句末语气词)?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1)尊君在 (2)待公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行 (2)相而去

(3)故人来,与之食 (4)其自食其言也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期日/中B.对/子骂父

C.下车/引之D.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5.《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夙惠(天资聪慧)、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你认为应选自哪一门?说出你的理由。(2分)

6.读了甲乙两段之后,你一定对“诚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诚信”的看法。

1.(1)fǒu  shí

2.(1)约定  (2)丢下,舍弃  (3)才  (4)害怕,担心

3.C

4.(1)正午已过(朋友)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自己先走了,太丘走后那个朋友才来。

(2)老朋友到天黑了还没来,吴起也就没有吃饭一直等着老朋友。

5.“方正”(正直不阿,为人正派,品行方正)——三个人物的言行都围绕信、礼展开。虽也表现了元方的聪敏,但主要写他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是核心。可见是借元方责客语,从反面来说明“信”“礼”重要性。

6.答案要点:可从正面说,可从反面说。可就甲段来谈,可就乙段来谈,也可两段联系起来谈。

阅读,完成1-4题。

【甲】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释】①轩邈(miǎo):高远。轩,高。邈,远。这里作动词用。②鸢,古书上说是鸱一类的吗。也有人说是一种凶猛的鸟,形状与鹰略同。③戾(lì)天:意思是鸢飞到天上。戾,至。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①晓雾将 ②夕日欲

③急甚箭 ④游鱼细石,直视无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3.【甲】文中写到“清流见底”,【乙】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xiē 消散  (2)tuí 坠落  (3)tuān  急流的水  (4) ài障碍

2.(1)自从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山川景物的妙处了。

(2)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越的泠泠之声。

3.水皆缨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都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