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1-4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关?”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关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朝服衣冠,窥镜 服:穿戴
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偏爱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刺:指责
D.、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谤讥:诽谤讥讽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B.、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无丝竹之乱耳
C.、王曰:“善。”乃下令 问今时何世,乃不知有汉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全文三段,第一段“比美”,三问三答;第二段“讽谏”,三比三喻;第三段“纳谏”,三赏三变。并且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也与齐威王善于纳谏分不开,这一点可以从齐威王广开言路的“三赏”中看出来。
C.、邹忌与徐公比美,虽然其妻、妾、客都赞美他比徐公美,但邹忌还是从三人的不同语气中明白了他们没说真话,进而悟出了一个道理:兼听也不一定能够明白事情的真相。
D.、本文写法上设喻说理,以邹忌与徐公比美这种生活小事来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1、D 2、B 3、C
4、(1)(邹忌)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
(2)满一年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4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树林阴翳 翳:
(2)太守谓谁 谓: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4.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1)翳:遮盖 (2)谓:为,是
2.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3.与民同乐。
4.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醉翁亭记》选段,回答1—4题。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树林阴翳 翳:
(2)太守谓谁 谓:
2.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语句。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体现了太守的什么思想?
4.你认为文中太守的生活态度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1.(1)翳:遮盖 (2)谓:为,是
2.示例:不久太阳落山,人影零散纷乱,这是太守归来宾客跟随。
3.与民同乐。
4.示例:太守的生活态度是积极乐观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每遇到一点困难就怨天尤人,不去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作者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没有抱怨,而是心系百姓,与民同乐。他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学习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选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课本原文一样,没有书写错误。
B.第一段空白处应填写的句子是“如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
C.“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与“得之则生”两句中的“则”字用法不相同。
D.“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与“是亦不可以已乎?”两句中的“是”字翻译的意思相同。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4.文中以“舍鱼而取熊掌”这一生活常理为喻有什么作用?
5.试分析选文第二段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的什么特点,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A
2.(1)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2)通“避”,躲避。(3)侍奉。(4)停止,放弃。
3.略
4.作者以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既使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5.画线句体现了孟子语言善用排比的特点,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富于文采和气势。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
【甲】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 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面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①娟然如拭 ②恶能无纪 ③何陋之有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请概括选文甲中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甲文中谈到“不能以游堕事”,乙文中谈到“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分别表现了两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1.①美好的样子 ②怎能
③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2.①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②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3.这一自然段写作者郊游的所见所感。(意思对即可得分)
4.甲文中的“不能以游堕事”写作者游玩而不耽误公事的生活态度;乙文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表现了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和对官僚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态度。(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游白水书付过
[宋] 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②,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③,观山烧,壮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④中流,掬弄珠壁⑤。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⑥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释〗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②少北:稍向北。③倒(dào)行:顺来路往回去。④击汰(dāi):击水。汰,水波。⑤璧:平圆形的玉,这里用来比喻映在水中的月亮。⑥馀甘:即橄榄。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月色入户 (2)但少闲人
(3)浴于汤池 (4)顾影颓然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
3.甲文中描写月色皎洁的句子是__。乙文中描写溪水清澈湍急的句子是 。
4.甲乙两文都是作者在被贬的情况下寄情于景的作品。请你说说作者在两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哪些相同点? 。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含义。
(1)月色入户:门 (2)但少闲人:只
(3)浴于汤池:在 (4)顾影颓然:回头看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译文:悬崖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大概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作者的赏景的喜悦,身世的悲凉。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 ”
王曰:“必为有窃疾矣。”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椴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子墨子见王 子:
(2)舍其文轩 文:
(3)邻有短褐丽欲窃之 褐:
(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语段中,画线句子与哪个句子相照应?
4.墨子诱导楚王亲口说出“必为有窃疾矣”。目的是想让楚王陷入什么样的境地?这表现了墨子怎样的性格特点?
1.(1)先生/夫子/老师/,是弟子们对墨子的尊称。
(2)彩饰。
(3)粗布衣服。
(4)认为/以为。
2.虽然(即使)这样,但是公输盘给我造好云梯了,(我)一定要打下宋国。
3.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4.境地:自相矛盾/进退两难。
性格特点:足智多谋,能言善辩。
阅读《愚公移山》一文(节选),完成1—5题。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
①年且九十( ) ②寒暑易节( )
③杂然相许( ) ④甚矣,汝之不惠( )
2.从文段中另找出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例。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②面山而居。
3.将画线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4.作者在叙述愚公移山的过程中,写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 ,写愚公与智叟辩论的作用是 。
5.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
1.① 将要 ② 改变、变换 ③ 答应 、赞同 ④ 聪明
2.① 山之一毛(“之”作助词的句子)②聚室而谋(或:笑而止之)
3.凭着(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力气,连山上的草木都不能除掉,又能把这些土石怎样呢?
4.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得人心, 突出愚公移山意志之坚。
5.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
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初,范文正公①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乃长者也,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①范文正:范仲淹谥号文正。②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③扶病:抱病,带病。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____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____________
(3)士大夫莫敢往别 莫:____________
(4)若得为范公党人 若:____________
2.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B.然则何/时而乐耶C.闻者为/之缩颈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
(2)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译文:
4.读文品人。
(1)甲文表现了范仲淹怎样的品质?
(2)范仲淹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
1.要点与评分:解释准确。
(1)探求(寻求、追求)(2)没有(3)没有人(没有谁)(4)如果(假如)
2.A
3.要点与评分:翻译准确,表达通顺。每句2分。
(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2)王质独自带(抱)病在京城(国都、首都)门外为他(范仲淹)饯行(设宴送别)。
4.(1)要点与评分:写出济世情怀或写出乐观精神任意一点即可得分。自己概括或用文段的句子回答均可得分。
示例:甲文表现了范仲淹先忧后乐的爱国爱民的济世情怀和不因物悲喜的乐观精神。
(2)示例:王质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范仲淹遭贬谪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对范避之惟恐不及时,王质却抱病为其送行。当别人责问他时,他却以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1—4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
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
2.翻译句子。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
4.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
1、C
2、①鲁庄公与曹刿同乘(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小信用不能得到神灵的充分信任,神不会保佑您的。
3、不是多余的,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
4、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究战略战术,没有把握好战机;鲁国曹刿善谋,鲁军善战。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