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选文,回答问题。
诗中有人
余姚黄徵君①之称诗也。一以“诗中有人”为训。有执卷仰可②者,徵君初阅之曰:“杜诗③。”再阅之连声曰:“杜诗,杜诗。”其人欣形于色,徵君乃徐诏④之曰:“诗则杜矣,但不知子之诗安在?岂非诗中无人耶!”其人爽然⑤自失,退而逊心苦志以求之者两载,复以仰可,则徵君首肯曰:“是则子之诗矣!”
【注释】①黄徵君: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明末清初思想家。②仰可:盼望认可。
③杜诗:指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他被后人认为是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是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④诏:告诉。⑤爽然:失望的样子。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其人欣形于色( ) ②则徵君首肯曰:“是则子之诗矣!”( )
2.对“执卷仰可者”的诗作,黄徵君说了三个“杜诗”,用意何在?
3.读了这则故事,你对“诗中有人”有什么样的理解?
1.①神态,表情 ②点头同意,认可
2.认为做诗者的诗作都是杜甫诗的风格,连说三遍看似强调,实则是对做诗者一味模仿杜甫诗,没有自己的思想和风格的批评和提醒。(能说出这样的意思即可得分)
3.诗中有人,是指在创作上要有自己的思想见地,要有自己的艺术风格,有自己的个性,要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在学习别人的同时不能失掉自我。(能说出这样的意思即可得分。
阅读《(论语)八则》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思而不学则殆( ) ②吾日三省吾身 ( )
③见贤思齐焉。( ) ④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2.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
①老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资(资:借鉴的意思)。”在文中相对应的句子是:
②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句子是: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一则是为了告诫弟子什么?
4.找出选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则,结合生活体验谈谈你的体会。
1.(1)殆:疑惑; (2)省:反省; (3) 齐:相同;(4)知:通“智”,智慧。
2.(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告诫弟子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不懂装懂,是耍小聪明,不懂时马上提问弄懂,才是大智慧。
4.示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体会:我们可以在别人身上学到长处,也可以把短处引以为鉴,避免自己犯同别人一样的过失。这样就会让我们少走弯路或不走弯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问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汝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顾反为女杀彘( ) ②遂烹彘也( )
2.文中可以提炼出曾子的哪些观点?(至少写出两点)
3.你对曾子”烹彘”的做法持什么态度?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1.(l)反:通“返”,回来。(2)遂:于是。
2.(l)教子不欺 (2)做人要诚实守信 (3)诚信应从小培养 (4)家长应以身作则(答对任意两点即可得分)
3.示例:同意曾子的做法。他的做法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云教育后代、影响后代,值得肯定。(答出同意或不同意得分;理由言之成理得 分;只答同意或不同意,不阐述理由者不得分 )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回答问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了,不敢销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 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
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
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
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
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送东阳马生序》从文体上看属于赠序,选自《_______》,作者是我国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宋濂。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录毕,走送之( ) ②四支僵劲不能动( )
③媵人持汤沃灌( ) ④腰白玉之环( )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宋濂在求学上所遇到的难处。
4.从作者的解说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你从作者的读书经历中悟出了哪些学习秘诀?
5.作者在文中强调了自己学习的艰难,生活条件极差,而最后却学有所成,你认为作者意在告诉读者什么道理?
1.宋学士文集 明
2.①跑,赶快去 ② 通“肢” ③ 热水 ④带在腰间或腰中佩戴
3.①幼时求学借书抄书之难;②成年求师叩问之难;③从师求教跋涉(奔走)之难;④衣食粗劣,生活艰难(②、③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4.①目的:围绕“道为学之难,劝勉马生要勤学苦读”来答即可。②围绕“学习上要勤奋刻苦、用心专一”回答即可。(或学习要勤奋、刻苦、学习必须专一;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用主观上的努力去弥补客观条件的不足等皆可。)
5.意在告诉读者无论我们的学习条件有多差,只要我们主观上努力,勤学苦读,用心专一,就一定能学有所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阎正衡之苦学
石门阎正衡,字季蓉,少喜读书,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从友人假得《文选》并注.读之数月,皆能记。同里某翁家有《史记》,请借不许,请就其家读之又不许。。翁所居少薪,正衡家有山场,请日馈肩薪,乃许之。正衡朝食荷薪携笔札往读之,且读且写,数月乃毕。后补诸生,应省试,益鬻产购书数千卷,日夜读之,其学益充。正衡喜抄书,九经、三史、老、庄、管、荀、韩非、墨子、韩文、杜诗莫不手抄。为文章峭劲雄悍,略如半山老泉,然不多作。尝日:“文以达理,理不足则气不充,修辞何为?吾学未至,十年内方当读书,四十后乃谋著作耳。”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从友人假得( ) ②请借不许( )
2.阎正衡喜欢读书,但是“所居僻陋,书不可得”,他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读短文后,你认为阎正衡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所作所为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① 借 ② 答应、允许
2.①向友人借书;②以柴薪换书读。
3.①阎正衡是一个爱好读书(或勤奋好学)。勤学善记,为人谦应,治学严谨的人。②启示:围绕“学习要勤奋料苦、为人谦康、治学严谨”或从“做事不要急于求成”来谈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沿溯阻绝( ) ②或王命急宣( )
③略无阙处( ) ④则素湍绿潭( )
2.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如果你有机会去三峡旅游,你会选择哪个季节前往?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说明理由。
1.①逆流而上②有时③通“缺",中断④急流的水
2.如果不是正午和夜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3.语言通顺,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
,以雪先王之耻,弧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
,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
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
毁,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
【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 ②孤之愿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3.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1.①降低身份,指谦卑;②愿望;
2.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3.答案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居数月( ) ②有善术者( )
③死者十九( ) ④人皆吊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何遽不为福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到我们的学习,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经过,或“过了” ②怎么就,或“难道” ③十分之九 ④对其不幸表示安慰
2.这怎么就不能变成好事呢?
3.从故事中祸福会相互转化的道理中可得到启示,成功与失败也是相互转化的,成功了不要自傲,失败了不要自卑。(意思合情理并扣寓言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乃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吴起: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②俟:等待。③欤:句末语气词。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 ②故人来,乃与之食( )
③恐其自食其言也( ) ④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3.这个小故事中,吴起在为人处世上最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1.①派、让 ②才 ③害怕、担心 ④守信
2.老朋友到晚上还没有来,吴起就不吃饭等他。
3.为人讲信用,或待人肯守信用。
阅读下列文言文片段,回答1—5题。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傲尔远逝,往来翕忽,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本部分文字出自《小石潭记》,作者是______代著名散文家__________,当时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寄情山水写了《 》,本文是其中的一篇。
2.用课文原句在横线处填空。
3.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
(1)可: (2)佁然
(3)逝 (4)斗
(5)乃 (6)去: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围并表现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及被贬后凄苦心情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唐 柳宗元 《永州八记》
2.(1)似与游者相乐 (2)不可知其源
3.(1)大约 (2)愣住的样子 (3)往 (4)像北斗星座一样 (5)就 (6)离开
4.因为小石潭周围的环境过于凄清
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