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承天寺夜游》,回答问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 ,作者是 (朝代)文学家苏轼。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念无与为乐者( ) ②怀民亦未寝( )
③相与步于中庭( ) ④庭下如积水空明( )
3.面对“月色入户”的静谧之景,“欣然”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4.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提到了“闲人”一词,难道说他们真的是“闲人”赏月吗?应该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
1.《东坡志林》 宋
2.①考虑,想到②睡觉③共同,一起④形容水的澄澈
3.表现了作者看见月光之后的兴奋、喜悦之情。
4.念无与为乐者
5.围绕“闲”字展开。“闲”原指清闲的人,文中也指由于自己被贬官,远大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而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有自嘲的语气。但又不难看出作者与张怀民两人对世事的那种超凡脱俗、淡泊宁静的情怀(两层意思都要点到)。
阅读《缁衣》,回答问题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途。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我所亡者纺缁①也,今子之衣禅缁②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吕氏春秋》
【注释】①纺缁,黑色的夹衣。②禅缁,黑色的单衣。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亡缁衣( ) 见妇人衣缁衣( )
2.澄子明明知道缁衣是妇人的,为什么还要让她把衣服给自己呢?请用原文回答。
3.读过这个故事,请你谈谈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1.丢失 穿
2.昔我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答出后半句即可得分)
3.人不能强词夺理,应该以入情入理的方式解决问题。(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叫澄子的人,丢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便到路上去找。他看见一个妇人穿着一件黑色的衣服。便抓住了她而不放手,想要拿她的衣服,并且说:“现在我丢失了一件黑色的衣服。”妇人说:“你即使丢了衣服,可这衣服确实是我自己的。”澄子说:“你快点还我衣服!以前我丢失的是一件黑色的夹衣,你现在穿的是黑色的单衣。用黑色的夹衣当作你黑色的单衣,你难道不是多得了一件衣服吗?”
阅读短文,回答1—4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 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 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鄼、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①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梁召籍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⑤,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通:会稽郡郡守殷通。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 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⑤裨将:副将。
1.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 素:
②比至陈 比:
③使公及恒楚将 将:
④是时恒楚亡在泽中 亡: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译: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译:
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
4.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
1.①素:向来 ②比:等到 ③将:统帅,率领 ④亡:逃亡
2.①吴广故意多次说要逃跑,使军官恼怒,让他们责辱他,(借此)来激怒士卒。
②我听说先动手可以制服对方,后动手就被对方所制。
3.甲文中记叙了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过程。乙文写项梁夺取郡守之位的兵变过程。
4.陈胜是一个富有谋略,机智果敢,并有一定组织和领导才能的人。项梁是一个沉着 老练(或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等)做事迅速果断,善于随机应变的人。
阅读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加点的字。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交辉: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3)念无与为乐者 念:
(4)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
2.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甲】文中表现作者自得与自豪之情的句子是: ;【乙】文中作者月下抒怀的句子是: 。
4.【甲】和【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自然景物,两文通过景物流露的情感是否相同,试加以分析。
1.(1)交相辉映 (2)参与,这里指欣赏 (3)考虑、想到 (4)共同、一起
2.(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竞相跳出水面。
(2)庭院地面犹如空灵澄碧的积水,水中藻、荇交织纵横,这都是竹、柏的影子。
3.实是欲界之仙都;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不一样。【甲】文的作者是个隐士,他寄情于山水之中,文章中流露出的是对山水的喜爱欣赏之情与无人能共赏的些微惆怅。【乙】文苏轼被贬官之后所作,不免有对自己宦海浮沉的悲凉、失意、惆怅和愤懑,但同对也有自我排遣的豁达态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一4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王①,帝②第五子元杰也。尝作假山,召僚属置酒,众皆褒美,坦③独俯首。王强使视之,坦曰:“但见血山,安得假山。”王惊问故,坦曰:“坦在田舍时,见州县督税,上下相急,父子兄弟鞭笞苦楚,血流满身。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时帝亦为假山未成,闻之亟毁焉。
[注释] ①王:指益王赵元杰。②帝:宋太宗。 ③坦:指姚坦。
(选自《纲鉴易知录》)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臣之妻私臣 ( ) (2)王之蔽甚矣 ( )
(3)但见血山 ( ) (4)闻之亟毁焉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见州县督税 ②才美不外见
B.、①尝作假山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①于是入朝见威王曰 ②吾父死于是
D.、①王强使视之 ②数月之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2)此假山皆民租所出,非血山而何!
4.阅读以上两个文段,分析(甲)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乙)姚坦对“益王元杰”是如何提出自己意见的?
1、(1)偏爱 (2)受蒙蔽 (3)只(4) 急忙
2、B
3、(1)能在公众场所议论君王的缺点,使我听到的人,将受到三等奖赏。(2)这座假山都是用百姓租税筑成的,不是血山又是什么呢?
4、(1)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齐王进谏,而是将“比美”这件生活小事讲给齐王听,谈自己体会,然后同国家大事进行类比,将妻、妾、客与齐王的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类比,推理委婉地进谏,得出一个结论:“蔽甚”。这里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采用了设喻手法。(2)从文中可看出,姚坦性情耿直,毫不隐藏自己的意见,开门见山、大胆的提出意见,并向益王元杰陈诉苛税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沈复《童趣》)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陈太丘与友期》)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释义。
①项为之强( ) ②鞭数十( )
③太丘舍去( ) ④尊君在不(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②元方入门不顾。
3.甲文通过两个事例写作者儿时的 。
乙文运用了 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
4.请说说你更欣赏选文中哪一个儿童形象?为什么?
1.答案:①jiāng,通“僵”,僵硬的意思。 ②biān,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③shě,不再等候。 ④fǒu,通“否”。
2.答案:①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②陈纪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人。
3.答案:物外之趣 语言
4.答案举例:欣赏甲文中少年时的沈复,因为从他的身上表现出儿童特有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欣赏乙文中的陈纪,因为他虽然年纪小,但是能够从容应对他人对自己亲人的无礼,让成年人哑口无言。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的作者 ,是 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人们常把他和孔子并称。
|
(1)蹴尔而与之( ) (2)贤者能勿丧耳( )
(3)妻妾之奉( ) (4)是亦不可以已乎( )
3.作者认为人在生死关头应该能够“舍生取义”,那么他是用什么方法提出这一观点的?结合文章内容谈一谈。
4.第二段的画线句讲的是一个历史故事,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并说一说这个故事在文中的作用?
5.历史上有很多的仁人志士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舍生取义,请举这样的一例,说说这位英雄对你的影响。
1.孟子 战国
2.(1 )用脚踢 (2)丢掉 (3)侍奉 (4)停止,放弃
3.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以鱼和熊掌为喻,生动形象地阐述了生与义必取其一时,有志之人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
4.乞人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在这里是举例论证,说明乞人尚且有骨气,有志之人就更应如此。(说明“义”是切实存在于人们的观念中的,赞扬舍生取义的行为,从正面举例证明论点“舍生取义”)(意思对即可)
5.示例:文天祥在生死关头宁可牺牲自己,也不肯投降敌人苟且偷生。他让我们懂得了做人应该向他那样顶天立地,他的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鼓舞了很多后人。
阅读《东方朔巧谏》选段,回答问题。
武帝欲杀乳母,乳母告急于东方朔。朔曰:“帝忍而愎,旁人言之,益死之速耳。汝临去,但屡顾我,我当设奇以激之。”乳母如言,朔在帝侧曰:“汝宜速去,帝今已大,岂念汝乳哺时恩邪?”帝怆然,遂舍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益死之速( ) (2)但屡顾我( )
2.东方朔劝谏汉武帝捕杀乳母,你认为劝谏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教材中也有成功劝谏的典型事例,请你说说其中的一个事例并写出课文名称。
1.① 加速 ②回头看
2.东方朔劝谏成功,首先在于他对汉武帝有深刻的认识,了解他“忍而愎”的性格特点,然后针对这个特点,采用侧面激将的方法,打动了汉武帝的恻隐之心,得以保全了奶妈的性命。
3.示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善于劝谏,以家事喻国事,使齐威王接受了他的广开言路的建议。(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本文选自《 》。是西汉末年 (人名)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2)请广于君 ( )
(3)秦王怫然怒 ( )
(4)休祲降于天 ( )
3.阅读第②段,从秦王的话中可以看出秦王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秦王的威压,唐雎采取了怎样的态度?
4.在第③段中,唐雎是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
5.从“唐雎不辱使命”这一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唐雎的说话技巧体现在有“节”、有“据”、有“力”三个方面,这对你又有何启示?请你再列举出我国历史上一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1.《战国策》 刘向
2.(1)交换 (2)扩充 (3)盛怒的样子 (4)吉凶的征兆
3.(1)玩弄诈骗伎俩,并以势压人,盛气凌人。
(2)毫不畏惧退缩,坚定沉着地作了严正的回答,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和利益。
4.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其中2个出要点,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 不畏强暴. 敢于献身的人。
5.说话技巧在人际交往,尤其是在重要的外交关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说话能力,培养自己的说话技巧。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张齐贤①家宴,一奴窃银器数事②于怀,文定自帘下熟视不问。后齐贤为相,门下皆得班行③,而此奴竟不沾禄。因乘间泣请曰:“某事相公最久,乃独相遗何也?” 齐贤悯然曰:“尔忆盗吾银器乎?我怀之三十年不以告人,虽尔亦不知也。吾为相宜激浊扬清④,敢以盗荐?念汝事吾久,与钱三百千,汝去别择所安。盖既发汝平日,汝宜自愧而不可留下。”奴震骇,拜泣而去。
[注释]
①张齐贤:人名,宋代时先后任大理评事通判衡州、兵部尚书。②数事:事物的一件叫一事。数事:若干件。③班行:按位次封官。④激浊扬清:斥恶扬善。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自帘下熟视不问( ) ②宜激浊扬清 ( )
2.张齐贤的家奴始终不被提拔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文中的记叙,你觉得张齐贤是一个怎样的人?
1.① 仔细 ② 应该
2.家宴,奴窃银器数事于怀;吾为相宜激浊扬清,敢以盗荐?也可自己归纳。
3.张齐贤是一位善良、正直具有雅量宽厚、仁慈的人;也是一位斥恶扬善很有原则性的宰相。
<译文>
张齐贤举行家宴,仆人偷了若干件银器藏在怀里,齐贤在门帘后看见却不过问。后来,齐贤任宰相,他家的仆人按不同的地位封了官,只有这位仆人竟没有官职俸禄。这个奴仆乘空闲时间流泪向齐贤请求说:“我侍候您时间最长,您为什么独独遗忘了我呢?”齐贤同情地说:“你还记得偷我银器的事吗?我将这件事藏在心中近三十年,没有告诉过别人,即使你自己也不知道。我现在位居宰相,应该斥恶扬善,怎能推荐一个小偷做官呢?考虑你侍候了我很长时间,给你三十万钱,你自己选择一个地方安身吧。我既然揭发这件过去的事,你也应该自己感到惭愧无法再留下。仆人十分震惊,哭着拜别而去。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