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4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欧阳公①四岁而孤②,家贫无资。太夫人③以获④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家无书读。就闾里⑤士人家⑥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⑦。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⑧,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 ②[孤]幼年丧父。 ③[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④[荻dí]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⑤[问里]乡里。 ⑥[士人家]读书人家。
⑦[惟读书是务] 即“惟务读书”。务,致力,从事。 ⑧[文字]文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无从致书以观
③弗之怠 ④家贫无资
2.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只需填序号)( )
假 ①借。 ②宽容。 ③如果,假如。 ④非正式的。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余幼/时即嗜学B.手指/不可屈伸
C.欧阳/公四岁而孤D.多诵古人/篇章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及其稍长,家无书读。
1、①因此 ②得到 ③懈怠、放松 ④钱财
2、①
3、B
4、①抄写完毕,(跑着)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②到了他稍稍大些,家里没书可读。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
[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③菡萏:未开的荷花。④异馥:异香。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不蔓不枝 ( )
(2)陶后鲜有闻 ( )
(3)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3.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
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⑴长枝节,生出枝节 ⑵少 ⑶停止
2.⑴(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 ⑵无时无刻不适合人观赏。
3.甲文: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乙文:赞美荷花“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意对即可)
4.甲文作者喜爱莲花的原因是基于莲花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诩的品格。乙文作者喜爱荷花是因为荷花“可看”“可闻”“可吃”“可用”,有实用价值。(意对即可)
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为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寡助之至( ) (2)亲戚畔之( )
(3)得道者多助( )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2.翻译下列句子。
(1)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原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怎样?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4.“得道者多助”中的“道”什么意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1)极点 (2)通叛,背叛 (3)施行 (4)威服或使……威服
2.略
3.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仁政,“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咸来问讯 咸
②无论魏晋 无论
③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延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3.桃花源中的人们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谈谈你的理解。
1.①咸:都。 ②无论:不要说。 ③延:邀请
2.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3.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祥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金壶丹书
景公游于纪①,得金壶,乃发现之,中有丹书,日:“食鱼无反,勿乘驽马。”公曰:“善哉,如若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鳋②也;勿乘驽马,恶其取道不远也。”晏子对曰:“不然,食鱼无反,毋尽民力乎!勿乘驽马,则无置不肖于侧乎!”公曰:“纪有书,何以亡也?”晏子对曰:“有以亡也。婴闻之,君子有道,悬于闾;纪有此言,注之壶,不亡何待乎?”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纪:原是一个诸候国,后被齐国兼并。 ②鳋:鱼腥味
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中有丹书 丹书:红笔写的帛书B.勿乘驽马 驽马:跑得不快的马
C.何以亡也 何以:为什么D.则无置不肖于侧乎 不肖:不孝顺
2.翻译下面句子。
君子有道,悬于闾。
3.这则故事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
1.D
2.君子有治国的方略,要把它公布在大街小巷。
3.这个故事说明,有法不实行,便像无法一样。一个人如果只是将修身的格言置于座右,却并不打算实行,他就不可能获得长进;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将治国良策付诸实践那么再好的国策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5题。
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②,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③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④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
天祥在道,不食八日,不死,即复食。至燕,馆人供张⑤甚盛。天祥不寝处,坐达旦。遂移兵马司⑥,设卒以守之。……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⑦拜而死。
(《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蒙古汉军元帅,率部下抓获文天祥。②厓(yá)山:宋末厓山抗元的最后据点。③捍:保卫。④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多指眼泪)。⑤供张:陈设帷帐及一切用具。⑥兵马司:主管京师治安的机关。⑦乡:同“向”。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索之固 ( ) (2)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 ( )
(3)弘范义之 ( ) (4)天祥临刑殊从容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的最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4.从问中找出能体现弘范敬重文天祥的句子。(不少于2句)
5.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表现在哪里?请至少概括三点。
1.(1)求取 (2)写 (3)认为有道义 (4)特别(很、十分)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逃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
4.弘范遂以客礼见之;弘范义之(答“丞相忠孝尽矣”也算对)
5.选文集中体现了文天祥民族气节的是:(1)不向敌军首领跪拜;(2)他将写的《过零丁洋》一诗给弘范以明志;(3)泫然山涕表忠心;(4)__、绝寝以对敌人;(5)向南而死,以表其志。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5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1.解释下面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以其境过清
(2)乃记之而去
(3)窥谷忘反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甲文和乙文中画线的句子都描写了水,分别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
4.下面的句子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1. (1)因为 (2)离开 (3)返回(答“返”、通“返”、同“返”均可)
2.(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或:(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或:(泉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
(2)(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一直看下去,毫无障碍。或:(水中)游动的鱼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看到底,毫无障碍。
3.水的特点:甲:清澈(或:清);乙:清澈(或:清)和湍急(或:急)
描写角度:甲: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乙: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或: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4.(1)流露出作者内心孤寂、凄凉、忧伤的思想感情。
(2)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捕蛇者说(节选)
柳宗元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殚其地之出
③犯寒暑 ④又安敢毒耶
2.下列四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而乡邻之生日蹙/可计日而待也B.竭其庐之入/其真不知马也
C.悍吏之来吾乡/主人处处款之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欲言,无可进者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译文:
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译文:
4.选文叙述蒋氏和乡邻的遭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从中找出一组对比句,结合选文简要分析其作用。
原句:蒋氏
乡邻
作用:
1.①使 ……活下去 ②用完 ③冒着 ④怨恨
2.D
3.①假如我以前不干捕蛇这件差事,那么早已经困苦不堪了。
②回来之后,就很有味地吃着地里长的东西,来过完我的岁月。
4.第一组:蒋氏:吾以捕蛇独存 乡邻:非死则徙而
第二组:蒋氏:弛然而卧 乡邻:岁鸡狗不得宁焉
第三组:蒋氏:盖一岁犯死者二焉 乡邻: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作用:①强调捕蛇者的不幸比不上缴纳赋税的不幸。②突出乡邻在沉重赋税下的痛苦遭遇。③衬托赋敛之毒。④ 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5题。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A.
B.
C.
D.
E.
答: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下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A.旦日,卒中往往语
B.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醉翁亭记》)
C.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B
2.B
3.现在逃跑(被抓回来 )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4.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
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俗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阵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
5.①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下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②在秦王朝的残暴统治下,那些边的贫苦百姓走投无路的境遇正是“天下苦秦久矣”的具体体现。(或:“失期,法皆斩”是秦残暴统治的体现)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①车轊(wèi):车轴头。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①皆以轊折车败 败: ②期年不克 克:
③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去: ④南面而王耳 王:
2.下列句中的“之”与“或谗之于燕昭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B.将军宜枉驾顾之
C.辍耕之垄上 D.怅恨久之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轊。
②汝何敢言若此!
4.文中的燕昭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结合文章作简要概括。
1.①坏:损坏 ②攻下;战胜 ③距离;离开 ④称王
2. B(代词,代人)
3.①田单让家族的人都用铁皮包裹车轴头。
②你怎么敢说这样的话!(得分点:何、句式)
4.知人善任、用人不疑、不轻信谗言、办事果断(学生如从反面答“善用权术”也算对)(答对一点得全分)意思对即可。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