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若何?”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者天高,无少长贤愚,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1.给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2分)

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齐景公子贡曰 ( ) (2)其贤何 (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4.本文说明了孔子的 。说理具体形象,富有启发性,可见子贡的 。(2分)

21、(2分)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2分)(1)对……说   (2)像

23、(2分)所以知道孔子是贤士,却不知道他怎样贤能。

24、(2分)贤明,高不可测   能言善辩

译文: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拜仲尼为师。”齐景公问:“仲尼贤明吗?”子贡回答说:“贤明。”齐景公问;“他有多么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贤明,却不知道有多么贤明,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很贤明而不知道有多么贤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以齐国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问宣王曰:“荆王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C.排解,解除D.指fó jiāo 或僧人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答: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4分)

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2. A  3. 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 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至市( ) ⑵而置之其 ( )

反 (   ) ⑷不得履 (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何不试之以足?  

12.结合郑人买履的故事,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2分)

10、⑴到……去    ⑵同“座”,座位     ⑶等到     ⑷终于

1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

12、①说话、办事、想问题,不能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②做事不要死板、固执、教条,而要注重客观现实。否则思想就会僵化,行动就要碰壁。(答出1点即可)

阅读文段回答27——29题(6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27.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2分)

28.胡贼“遂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29. 翻译“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分)

27.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

28.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

突出荀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

29. 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阅读文段回答22——26题(11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2分)

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

2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就: ②称:

2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余闻之也久

(2)从先人还家

25.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3分)

26.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2分)

2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23.①就:完成,这里是写好。②称:相当,符合。

24.略。

25.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6.略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得清如许,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7、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1分)

(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8、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那: 为: 尝: 而:

9、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 ”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2分)

10、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2分)

11、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2分)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12、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4分)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7、(1分)欧阳文忠公或欧阳修。

8、(2分)那:怎么  为:因为  尝:曾经  即:而且

9、(2分)能至少合理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分)描绘符合原诗意境。(1分)

10、(2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意近即可)

11、(2分)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

12、(4分)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分)

           ②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2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1选文选自《 》作者 朝人。(1分)

2.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1分)

元 方 入 门 不 顾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陈太丘与友行。( )      ②尊君在(   ) 

  

③相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    )

4.翻译下列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1分)

5、辨析下列词语含义。请依次写下来(1分)

君、尊君、家君

6、这个小故事一共写了几个人?分别归纳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2分)

7、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2分)

[8fc57735cdb94f51.jpg]

7.对话的背景;对下文起铺垫作用。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尊君在(不:____ ) ②元方入门不(顾:____

13.翻译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翻译:___ _

14.仿照例句,补出下列句子中缺省的部分。(2分)

例句:(陈太丘与友)期日中,(友)过中不至。

太丘舍去,____ 去后____ 乃至。

15.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既“______”又“______”。(2分)

1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陈元方当时才七岁,只是在门口玩,而不是在等父亲的朋友。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7dd011a0b1e90ca3.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12分)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8.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陈太丘与友行。( ) ②尊君在(   ) 

  ③相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    )

9.下列各句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①相委去 ②疑邻人之父

B. ①近塞人 ②下车引

C. ①相惊疑 ② 入门不

D.①此独跛之故 ②徐喷

10.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待君久不至,已去。

                                        

(2)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1.文章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谈谈你的看法。(2分)

                                      

                                    

8.( 1)约定 (2)通“否”(3)丢下,舍弃   (4)回头看   9.C

10.(1)等您很久都不到,他已经走了。(2)真不是人啊!跟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走了。 11. ①失礼,友人知错了,元方就该原谅他;②不失礼,对于无理无信之人据理力驳,体现了元方明白事理,个性率真,对于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答出一点即可)

守株待兔

《韩非子》

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宋:春秋战国时国名。株:树橛子。释其耒:放下他的农具。冀:希望。⑤身:本身。⑥宋国:全宋国之人。

28.运用所学过的文言字词知识,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

①兔触株 ( ) ②冀得兔 ( )

2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0.故事中的“宋人”为什么受到人们的嘲笑?(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①奔跑   ②再次  29.兔子是不可能再得到的,而这个人本身却被宋国人嘲笑。

30.兔子撞死在树上被宋人捡到这是很偶然的事情,但宋人却把它当作经常的现象,老是在树下守着,所以要被人嘲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