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12分)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①。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②曰:“王行,度道里③会遇④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⑤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饮酒酣⑥,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⑥。”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⑦。于是秦王不悦,为一击缶。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某月,秦王为赵王击缶”。秦之群臣说:“请以赵五十城为秦王寿”。蔺相如亦曰:“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秦王竟⑧酒,终不能加胜于赵。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节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渑池:古地名 ②诀:告别 ③道里:一路上④会遇:相会⑤请:请让我们
⑥瑟:瑟同下文的盆缶都是古代乐器 ⑦靡:退下。 ⑧竟:终了。
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4分)
(1)秦王使使者告赵王 (2) 秦王怒,不许
(3) 因跪请秦王 (4) 相如顾召赵御史
9.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与““请以赵五十城为秦王寿”中“以”字用法相同的是一项( )(2分)
A.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B.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D.固以怪之矣。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三句任选两句)(4分)
①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②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③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11.文段中的蔺相如让你联想到课文中的那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2分)
8.(4分)(1)派遣 (2)答应 (3)于是 (4)回头(看)
9.(2分)B
10(1)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
(2)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瑟吧。
(3)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11. (2分)唐雎。 不畏强暴。
译文:
秦国派使者告诉赵王,说想要与赵王联欢,在西河以外的渑池相会。赵王害怕秦国,想不去。廉颇与蔺相如商量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软弱胆小。”赵王于是决定赴会,蔺相如随从同去。廉颇送到边境上,跟赵王告别说:“大王这一去,估计一路行程和会见的礼节完毕回来,不会超过三十天。(如果)三十天不回来,就请容许我们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打消秦国要挟的念头。”赵王答应了他。于是就和秦王在渑池相会。
秦王喝酒喝得高兴时说:“我听说赵王爱好音乐,请赵王弹弹瑟吧。”秦国的御史走上前来,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命令赵王弹瑟。”蔺相如走上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演奏秦国的音乐,请(允许我)捧着缶(给)秦王,(请秦王敲一敲)以此互相娱乐。”秦王生气了,不答应。于是相如捧着缶上前,趁势跪下要求秦王敲打。秦王不肯敲缶。相如说:“在这五步之内,我可要把颈项里的鲜血溅到大王身上了!”(秦王)左右的人要杀相如,相如瞪起两眼大喝一声,他们吓得直倒退。于是秦王很不高兴地敲了一下缶。蔺相如回头招呼赵国的御史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秦国的群臣说:“请献出赵国的十五座城池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说:“请献出秦国的咸阳为赵王祝寿。” 秦王到宴会完毕,始终不能占赵国的上风。赵国也准备了许多兵马防备秦国,秦国不敢妄动。
阅读《陈涉世家》(节选)与《蜜中鼠屎案》,完成8—12题。(16分)
陈涉世家(节选)
司马迁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吴广者,阳夏人也,字叔。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蜜中鼠屎案
孙亮①出②西苑,方食生梅,使黄门③至宫中藏取蜜渍梅,蜜中有屎。召问藏吏,藏吏叩头。亮问吏曰:“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曰:“向求,实不敢与。”黄门不服,侍中④刁玄、张邠启:“黄门、藏吏辞语不同,请付狱⑤推尽。”亮曰:“此易知耳。”令破鼠矢⑥,矢里燥。亮大笑谓玄、邠曰:“若矢先在蜜中,中外当俱湿;今外湿里燥,必是黄门所为。”黄门首服,左右莫不惊悚。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3分)
方食生梅【 ▲ 】 向求,实不敢与【 ▲ 】 中外当俱湿【 ▲ 】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C.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故渔者歌曰
D. 必是黄门所为/若为佣耕
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失期,法皆斩B.山行六七里C.名之者谁D.孔子东游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2)黄门尝私从汝求蜜耶?
12.陈胜、吴广为什么要鱼腹藏书、篝火孤鸣?对这种做法你是如何评价的?(3分)
8.(3分)方【正在】 向【从前 、往昔】 俱【都】(每个1分)
9.(3分)【B】
10.(3分)【C】
11.(4分)(1)(陈胜)又暗中使吴广到驻地旁的丛林里的神庙中。(2分,注意补充主语“陈胜”,“间”“之”“次所”等的意思)
(2)太监曾经有私自从你(那里)要求取蜜吗?(关键字“尝”,错误酌情扣分,共2分。)
12.(3分)①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1分)②利用当时普遍存在的敬奉鬼神的习惜来制造舆论.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这样做显出了阵胜等组织起义的足智多谋。(2分)
【参考译文】孙亮路过西边游猎的花园,正在吃生梅,就派太监到宫中拿蜜来浸泡梅子。蜜里有老鼠屎。孙亮把藏吏召过来审问,藏吏跪在地上叩头、赔罪。孙亮问藏吏说:“太监曾经有私自从你那里要求取蜜吗?”藏吏回答:“太监早先索要过,实在不敢给。”宫中的官刁玄、张邠报告:“太监、藏吏说的都不同,请让司法机关彻底查问。”孙亮说:“这很容易知道。”孙亮叫人破开鼠屎,屎里是干燥的。孙亮笑着对刁玄、张邠说:“如果鼠屎之前在蜜里,里面和外面都应该是湿的;现在外面湿,里面干燥,一定是太监所做的。”太监自认服罪,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惊讶害怕的。
阅读《寓言二则》,完成11-13题。(20分)Xkb1.com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8分)
先自度其足 至之市 及返 遂不得履
遽契其舟 是吾剑 不亦惑乎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2.翻译下列各句。(8分)
何不试之以足?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3.这两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有什么现实意义?(4分)
略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若何?”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者天高,无少长贤愚,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1.给下面句子断句(断2处)。(2分)
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齐景公谓子贡曰 ( ) (2)其贤若何 ( )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24.本文说明了孔子的 。说理具体形象,富有启发性,可见子贡的 。(2分)
21、(2分)皆知高/高几何/举世不知也
22、(2分)(1)对……说 (2)像
23、(2分)所以知道孔子是贤士,却不知道他怎样贤能。
24、(2分)贤明,高不可测 能言善辩
译文: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拜仲尼为师。”齐景公问:“仲尼贤明吗?”子贡回答说:“贤明。”齐景公问;“他有多么贤明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贤明,却不知道有多么贤明,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很贤明而不知道有多么贤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至4题。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香 子 止 寡 人 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
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C.排解,解除D.指fó jiāo 或僧人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答: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4分)
1.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2. A 3. 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 香居: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齐宣王: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0.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⑴至之市( ) ⑵而置之其坐 ( )
⑶及反 ( ) ⑷遂不得履 (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何不试之以足?
12.结合郑人买履的故事,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写出自己的感悟。(2分)
10、⑴到……去 ⑵同“座”,座位 ⑶等到 ⑷终于
11、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
12、①说话、办事、想问题,不能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②做事不要死板、固执、教条,而要注重客观现实。否则思想就会僵化,行动就要碰壁。(答出1点即可)
阅读文段回答27——29题(6分)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27.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2分)
。
28.胡贼“遂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2分)
。
29. 翻译“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2分)
。
27.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
28.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
突出荀巨伯舍生取义的精神。
29. 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阅读文段回答22——26题(11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22.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处。(2分)
借 旁 近 与 之,即 书 诗 四 句
23、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①就: ②称:
2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1)余闻之也久 。
(2)从先人还家 。
25.纵观全文,方仲永的写诗才能的变化,可分为哪三个阶段?请用原文回答。(3分)
26.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受到什么启示?请用1—2句话写出来。(2分)
。
22.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23.①就:完成,这里是写好。②称:相当,符合。 24.略。 25.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泯然众人矣 26.略
材料一:《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材料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①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②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③;世人患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⑤,多作自能见之。”
【注释】①顷岁:近年来。②乘间:乘机,乘着间隙。③工:精,妙。④患:毛病、弊端(在于)。⑤指摘:挑剔,批评。
7、古人作文讲究言简意赅,有时会承前省略一些成分,但并不会给读者造成障碍,请补出下列括号中省略的内容。(1分)
( )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8、运用文言文阅读的知识与方法,解释材料一、二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那: 为: 尝: 而:
9、请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描绘出材料一中画“ ”的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2分)
10、说说材料一的最后两句蕴含了怎样的哲理?(2分)
11、尝试准确翻译下列句子。(2分)
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12、欧阳修认为怎样才能写好文章?(4分)
①试用材料一中的诗句回答:
②试用材料二中的原文回答:
7、(1分)欧阳文忠公或欧阳修。
8、(2分)那:怎么 为:因为 尝:曾经 即:而且
9、(2分)能至少合理运用两种修辞手法;(1分)描绘符合原诗意境。(1分)
10、(2分)多读一点好书,会让自己思想永远活泼,才思不绝,情操高雅。(意近即可)
11、(2分)每写出一篇,就想超过别人,像这样很少有达到目的的人。
12、(4分)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分)
②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2分)
阅读《陈太丘与友期》,完成下列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
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于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
顾。
1选文选自《 》作者 , 朝人。(1分)
2.用“/”划出下面句子朗读停顿的地方。(1分)
元 方 入 门 不 顾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 ②尊君在不( )
③相委而去。( ) ④元方入门不顾( )
4.翻译下列句子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1分)
5、辨析下列词语含义。请依次写下来(1分)
君、尊君、家君
6、这个小故事一共写了几个人?分别归纳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2分)
7、首句“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对下文情节发展起什么作用?(2分)
[8fc57735cdb94f51.jpg]
7.对话的背景;对下文起铺垫作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