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晋侯赏从者 亡:逃亡

B.禄亦及 弗:没有

C.能如乎 是:这样

D.以吾过 志:志向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译文: 5.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3.( D ) (3分)

4.(6分)

①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3分)

②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3分)

5.(3分)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 (1分);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9分,每小题3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着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先生不知何人也 许:处所

B.性酒,家贫不能常得 嗜:爱好

C.造饮辄尽,在必醉 期:约定

D.其言兹若人之乎 俦:辈、同类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或置酒而招B.亲旧知如此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 真不知马也

C.忘怀得失,此自终D.既醉退

吴广为然 溪深鱼肥

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柳先生“好读书”而“不求甚解”,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与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他不追求名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的体现。

B.“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性嗜酒”,是他在污浊的世俗社会里特立独行,内心必有许多愁苦,寄情于酒,“期在必醉”, 体现了他的率真放达。

C.“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以颜回自况,颜回箪瓢屡空而“不改其乐”, 说明他安贫乐道,五柳先生亦当如此。

D.“赞”是历史传记的一种体式,一般放在传文之末。“赞”是赞美,“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与前文“不慕荣利”相照应,突出了五柳先生悠闲自适、安贫乐道、守节不移的精神实质。

7.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2分)

译文: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2分)

译文: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宾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这男,始说,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支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急!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患、公长,皂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力口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支亡以应。

(«愚公移山»)

乙: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逐日»)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2分)

①固不可 彻: ②寒暑节 易:

7.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夸父与日逐走。

8.夸父和愚公都是我国神话寓言中塑造的英雄人物,请说说他们感人的精神品质。(3分)

6.(1)彻:通、达( 1分) (2)易:交换、改变( 1分〉

7.(1)你真是太不聪明了! (2分) (2)夸父和(跟)太阳竞胞。(2分)

8.(1)他们具有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不畏艰

险,坚持不懈的坚强意志和毅力。(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选段,完成第8—11题。(14分)

亮少有逸群之才,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而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亮助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帝号,拜亮为丞相。 (选自晋·陈寿《进<诸葛亮集>表》)

【注释】①魏武帝:曹操。 ②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 ③众寡:人数少。 ④建:提出。 ⑤吴会:吴国。

8.(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亮有逸群之才 ( ) ②乃三亮于草庐之中( )

③身使孙权 ( ) ④江南悉 (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①即遣兵三万人助备 ②必分人

B.①乃建奇 ②执而临之

C.①江南平 ②事无大小,以咨之

D.①甚敬重 ②怅恨久

9.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0.翻译句子。(4分)

(1)益州既足,以亮为军师。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11.从本段文字来看,诸葛亮辅佐刘备做了哪些事情?(2分)

8.(1)①年轻时  ②拜访  ③出使  ④平定   (2)C

9.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10.(1)益州充实之后,任命诸葛亮为军师。

(2)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

11.①出使东吴,结成孙刘联盟。②赤壁之战取胜,平定江南。③西取益州,并治理成功。(三点答出两点即可。用文段中相关语句回答也可。)

  孙叔敖者,楚之处士也。虞丘相进之于楚庄王以自代也。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①,世俗盛美,政缓禁止②,吏无奸邪,盗贼不起。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③。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庄王以为币轻,更以小为大。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言之相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相曰:“如此几何顷乎④?”市令曰:“三月顷。”相曰:“罢,吾今令之复矣。”后五日,朝,相言于王曰:“前日更币,以为轻。今市令来言曰:‘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臣请遂令复如故。”王许之,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
楚民俗好庳车⑤。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相曰:“令数下,民不知所从,不可。王必欲高车,臣请教闾里高其木困 ( 门 槛 )。乘车者皆君子,君子不能数下车。”王许之。居半岁,民悉自高其车。

(《史记•循吏列传》)

【注】①和合:和睦同心。②禁止:有禁则止,听从命令的意思。③春夏以水:春夏时节借河水上涨使采伐的林木顺流而下运出去。④几何顷:有多久。⑤庳车:矮车,车的底座低。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施教民,上下和合(引导) B. 半岁(过了)

C.百姓不便,皆其业(放弃) D. 民皆其生(快乐)

20、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A.三月楚相 项燕楚将,数有功

B.王为庳车不便马 先帝不臣卑鄙

C.虞丘相进之楚庄王 欲报之陛下也

D.下令三日市复如故 民殷国富不知存恤

21、用现代汉语写出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之不定。

②王以为庳车不便马,欲下令使高之。

22、结合文中材料,用自己的话对孙叔敖为政作简要评价。(4分)

19、D  (3分)   20、A C (4分)

21、 ①市场乱了,老百姓无人安心在那里做买卖,秩序很不稳定。(2分)

②楚王认为矮车不方便套马,想下令让马车增高。(2分)

22、 他为政采取的是疏导的方法,以仁政引导人民,凡是以民为本。(4分)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4题。(共14分)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三年①春,帝亲祀南郊。礼毕,喟然问隶校尉刘毅曰:“朕可方汉之何帝?”对曰:“桓、灵。”帝曰:“何至于此?”对曰:“桓、灵卖官,钱入官库②;陛下卖官,钱入私门。以此言之殆③不如桓灵也。”帝笑曰:“桓、灵之世,不闻此言;今朕有直臣,固为胜之。”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注释: ①三年:晋武帝(司马炎)太康三年。 ②官库:公家的库房。 ③殆:几乎。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1)年之后: (2)皆于齐:

(3)然: (4)为胜之: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朕可方汉之何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阅读【甲】【乙】两文,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作为臣子要向君王进谏。

B.甲、乙两个选段中进谏的语言都很生动感人,打动了君王的心。

C.邹忌与刘毅在进谏时都是讲究策略、方式,从自身作比,用类比的方法,从侧面相劝谏。

D.甲段中的威王是个明君,乙段中的司马炎是个昏君。

20、(1)满 (2)朝见  (3)感概地   (4)本来  

21、以 此 言 之/ 殆 不 如 桓 /灵 也。

22、(1)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

23、C (参考译文  春季,晋武帝亲自到南郊祭祀。典礼结束后,晋武帝感叹地询问司隶校尉刘毅说:“我可以和汉代的哪一个帝王相比? ”刘毅回答说:“可与桓帝、灵帝相比。”晋武帝说:“何至于到这个地步?”刘毅说:“桓帝、灵帝出卖官职的钱都进了官府的仓库,陛下出卖官职的钱都进了个人的家门,凭这一点来说,大概还不如桓帝、灵帝了。”晋武帝大笑道:“桓帝、灵帝的时代,听不到这样的话,现在朕有正直的臣下,已经胜过桓帝、灵帝了。”)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3题。(共14分)

【甲】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以施欤?

2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山北之塞( ) (2)残年余力( )

(3)甚矣,汝之不( ) (4) 虎亦去( )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2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6分)

(1)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译:

(2)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

译:

23、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理解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体现了愚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世世代代不放弃。锲而不舍的精神?

B.、【乙】文小儿胆子非常大,根本不害怕老虎。

C.、【甲】【乙】两文均用了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乙】文妇人的“仓皇”有力地反衬了小儿的“自若”。

20、(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1、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

(1)苦于 (2)凭(3)通“慧”,聪明 (4)终于

22、(1)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2)老虎把孩子看了很久,甚至用脑袋去碰他们,希望其中有一个害怕。

23、B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 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首金千斤,邑①万家, 将奈何?”於期仰天太息,流涕曰:“於期每念之,常痛於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荆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王,秦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揕②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见陵之愧③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搤捥④而进曰:“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刭。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既已不可奈何,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之上,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前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注释:①邑:封邑。②揕:刺。③见陵之愧:愧见祖宗的耻辱。④偏袒搤捥:脱下一只衣袖,握住手腕。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流(眼泪) B.、於期每之(想) C.、封之(匣子)D.、顾不知所出耳(办法)

20、下列名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相的一项是( )(2分)

A.、父母宗族皆戮没 士卒多所用

B.、樊於期偏袒搤捥进曰 欲伸大义于天下,智术浅短

C.、太子及宾客知事者 许寡人也

D.、秦遇将军可谓深矣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2分)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2、你怎么看待樊於期的自杀行为?(2分)

19、C      20、A

21、大家都瞪大了眼睛,头发向上顶起了帽子

22、他的自杀,是一种自我牺牲,为了帮助荆轲取得秦王的信任,完成刺杀任务,达到报灭族之仇、保全燕国的目的。他的这种行为,是值得肯定的,可歌可泣的。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小信未( ) 小大之( ) 情( ) 望其旗( )

1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8、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2分)

16、为人所信服     案件      根据     倒下

17、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减弱,第三次击鼓勇气已经枯竭。

18、(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0-14题。(15分)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①与楚人期②战于泓③之阳,楚人济④泓而来,有司⑤曰:“请迨⑥其未毕济而击之。”宋公曰:“不可。”既⑦济,未毕陈⑧。有司复曰:“请迨其未毕陈而击之。” 宋公曰:“不可。”已陈,然后襄公鼓之,宋师大败。(节选自《公羊传》)

【注释】①宋公:即宋襄公,宋国国君。 ②期:约定时日。③泓:水名,今河南柘城西。④济:过河。⑤有司: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这里指宋国的子鱼。⑥迨:趁着。⑦既:尽,完了。⑧陈:通“阵”,这里是摆好战斗队列的意思。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2分)

⑴彼竭我盈,故之  克:      

⑵然后襄公之    鼓:   

11.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请迨其未毕济而击之。

译文:

13.有人说鲁庄公“鄙”,也有人说“不鄙”。你同意哪种说法?请简述理由。(3分)

答:

14.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后,你认为宋国大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

答:

10、(1)战胜(攻破)    (2)击鼓进军(答成“击鼓”也算对)(2分)

11、C(ABD三项均为介出处所,可译为“在”;C项为介出对象,可译为“对”) (3分)

12、(1)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作起来,第二次击鼓时士气就衰减(减弱)了,第三次击鼓时士气就耗尽(枯竭)了。(2分)

(2)请趁着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河的时候就攻打他们。(2分)

13、(3分)示例一:鲁庄公“不鄙”。尽管鲁庄公缺乏军事才能,但他能够礼贤下士,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因此,鲁庄公“不鄙”。

示例二:鲁庄公“鄙”。战前不知道如何准备,临战不会正确指挥,战后不知何以取胜。因此,鲁庄公“鄙”。

14、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答成“宋襄公没有听取有司的正确意见”或“宋襄公没有把握有利的战机”也算对)(3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