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28岁,因皮肤黏膜出血,发热10 d入院。查体:贫血貌,皮肤可见瘀点和瘀斑,胸骨压痛(+),肝,脾肋下未及,外周血象:WBC 33.54x10
/L,Hb 75 g/L,PLT 31x10
/L ,血涂片检查发现原始(幼稚)细胞。
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是一种最基本的骨髓检验方法,其检验质量对临床诊治有重要影响,骨髓细胞形态学检验时需要注意
A:应观察骨髓小粒多,涂片,染色良好的骨髓片 B:用浸油物镜观察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C:对于分布不均匀的涂片,应扩大计数范围 D:应结合骨髓细胞化学染色,免疫化学染色,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检查综合分析 E:对于溶血性贫血可得出确定性诊断意见 F:在显微镜下应注意留心巡视和观察边缘区域 G:取材较少,一张涂片不足以得到结论时,应观察全部涂片
男性,41岁,上海市人。8月份去广西某地出差1周,回来后2周突然畏寒,剧烈寒战,30分钟后体温上升达4l℃,伴头痛,持续4~5小时,热退后大汗淋漓,如此反复发作3次后就诊,血涂片找到疟原虫。
病人发病与疟原虫在人体内的发育哪一阶段有关
A:疟原虫在人体肝细胞内增殖,裂殖子胀破肝细胞 B: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发育成小滋养体 C: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发育成大滋养体 D: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裂体增殖,释放成熟裂殖子使红细胞破坏 E:疟原虫在人体红细胞内形成雌雄配子体
女性,25岁,农民。怀孕3个月,突然寒战,高热,大汗,间日发作2周就诊。血涂片找到疟原虫。
在进行体检时,最常见体征是
A:脾肿大 B:巩膜黄染 C:贫血貌 D:肝肿大 E:膳周单纯疱疹
女性,25岁,农民。怀孕3个月,突然寒战,高热,大汗,间日发作2周就诊。血涂片找到疟原虫。
病人通过上述治疗,症状消失,足月行剖宫产,手术中出血较多,输血200 ml;3个月后再次突然寒战,高热大汗,仍然间日发作,其可能原因是.
A:重新感染 B:复发 C:再燃 D:输血疟疾 E:不同型疟原虫混合感染
女性,25岁,农民。怀孕3个月,突然寒战,高热,大汗,间日发作2周就诊。血涂片找到疟原虫。
病人再次疟疾发作的发病机制是
A:疟原虫感染后不产生持久免疫 B:第一次抗疟治疗未消灭红细胞内期疟原虫 C:第一次抗疟治疗未杀灭肝脏内红细胞外疟原虫 D:输血输入疟原虫 E:恶性疟原虫对抗疟药产生耐药
男性,16岁。黄疸贫血伴关节疼痛2个月,体检巩膜黄染,脾肋下3cm,HGB62g/L,白细胞和血小板正常,网织红细胞0.25,外周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尿隐血试验阴性。
为明确诊断尚需做的检查是
A:肝功能 B:免疫球蛋白电泳 C:Coombs试验 D:腹部超声 E:骨髓检查
某女性患者,36岁,黄疸、贫血伴关节酸痛3个月,体检:巩膜黄染,脾肋下2cm,血红蛋白58g/L,白细胞5×10
/L,血小板120×10
/L,网织红细胞25%,外周血涂片成熟红细胞形态正常,尿隐血试验(-)。
以下实验室检查中与本病不符的是
A:血清非结合胆红素升高 B:血清结合珠蛋白升高 C:血涂片中出现幼红细胞 D:网织红细胞数升高 E:红细胞寿命缩短
患者王某,女,46岁,安徽人。1周来间歇发热,晨起体温正常,下午发热达38.9℃,伴寒战,晚上退热,隔天发作一次,两次发作之间体温正常,当感冒治疗无效,以发热待查收入院。查体:体温39.3℃,血压146/90mmHg,心率130次/分,呼吸22次/分,急性病容,右肺可闻少量啰音,腹部无异常。实验检查:血红蛋白12g/L,白细胞6.6×10
/L。病人入院后3小时虽没服药却退热,外周血涂片检查见红细胞内有5个原虫寄生,虫体均有一个细胞核和多量细胞质,细胞质形态不规则,有空泡和伪足,其上有棕黄色小点,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色变浅,其上有红色小点。
患者血涂片所见的病原体是
A:刚地弓形虫滋养体 B:三日疟原虫滋养体 C:间日疟原虫滋养体 D: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E:间日疟原虫环状体
患者曲某某,女性,46岁,安徽人。1周来间歇发热,晨起体温正常,下午发热达38.9℃,伴寒战,晚上退热,隔天发作一次,两次发作之间体温正常,当感冒治疗无效,以发热待查收入院。查体:体温39.3℃,血压146/90mmHg,心率130次/分,呼吸22次/分,急性病容,右肺可闻少量啰音,腹部无异常。实验检查:血红蛋白12g/L,白细胞6.6×10
/L。病人入院后3小时虽没服药却退热,外周血涂片检查见红细胞内有5个原虫寄生,虫体均有一个细胞核和多量细胞质,细胞质形态不规则,有空泡和伪足,其上有棕黄色小点,被寄生的红细胞胀大、色变浅,其上有红色小点。
患者血涂片所见的病原体是
A:刚地弓形虫滋养体 B:三日疟原虫滋养体 C:间日疟原虫滋养体 D:恶性疟原虫环状体 E:间日疟原虫环状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