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叙述颈椎牵引的角度不正确的是
A:颈椎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出现反弓的患者,可以采用前屈0°~15°位牵引 B:颈椎中、下段颈椎病变(C
~T
)牵引角度宜大,可以采用前屈15°~25°位牵引 C:椎动脉型和脊髓型(硬膜囊受压或脊髓轻度受压)多采用中立位牵引(0°) D:神经根型多采用前屈位牵引(15°~25°) E:颈椎上段颈椎病变(C
)采用0°位牵引
下列叙述颈椎牵引的角度不正确的是()
A:颈椎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出现反弓的患者,可以采用前屈0°~15°位牵引 B:颈椎中、下段颈椎病变(C~T)牵引角度宜大,可以采用前屈15°~25°位牵引 C:椎动脉型和脊髓型(硬膜囊受压或脊髓轻度受压)多采用中立位牵引(0°) D:神经根型多采用前屈位牵引(15°~25°) E:颈椎上段颈椎病变采用0°位牵引
司机控制器的手轮与手柄之间设有机械联锁装置,对它们的联锁要求,()的叙述不正确
A:换向手柄在“0”位时,调速手轮被锁在“0’’位不能动作 B:换向手柄在“前”或“后”位时,调速手轮可在“牵引,,区域转动 C:换向手柄在“制”位时,调速手轮可在“制动”区域转动 D:调速手轮在“牵引”区域时,换向手柄可在“前”或“后”位转动
在TKSl4A型司机控制器中电位器的1、3端加直流15v,测量2、3端的电压应满足:从牵引“0”位到牵引区的最大级位及制动“0’’位到制动区的最大级位时,电压变化应相同,最大输出电压()。
A:≥13.1V B:≥13.3V C:≥14.1V D:≥14.3V
解除机车牵引力时,牵引手柄要()再退回“0”位。
A:快速退级 B:逐步退级 C:分段退级 D:在接近“0”位前稍作停留
下列叙述颈椎牵引的角度不正确的是()
A:颈椎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出现反弓的患者,可以采用前屈0°~15°位牵引 B:颈椎中、下段颈椎病变(C5~T1)牵引角度宜大,可以采用前屈15°~25°位牵引 C:椎动脉型和脊髓型(硬膜囊受压或脊髓轻度受压)多采用中立位牵引(0°) D:神经根型多采用前屈位牵引(15°~25°) E:颈椎上段颈椎病变采用0°位牵引
下列叙述颈椎牵引的角度不正确的是
A:颈椎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出现反弓的患者,可以采用前屈0°~15°位牵引 B:颈椎中、下段颈椎病变(C5~T1)牵引角度宜大,可以采用前屈15°~25°位牵引 C:椎动脉型和脊髓型(硬膜囊受压或脊髓轻度受压)多采用中立位牵引(0°) D:神经根型多采用前屈位牵引(15°~25°) E:颈椎上段颈椎病变(C1~4)采用0°位牵引
下列叙述颈椎牵引的角度不正确的是
A:颈椎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出现反弓的患者,可以采用前屈0°~15°位牵引 B:颈椎中、下段颈椎病变(C5~T1)牵引角度宜大,可以采用前屈15°~25°位牵引 C:椎动脉型和脊髓型(硬膜囊受压或脊髓轻度受压)多采用中立位牵引(0°) D:神经根型多采用前屈位牵引(15°~25°) E:颈椎上段颈椎病变(C1~4)采用0°位牵引
下列叙述颈椎牵引的角度不正确的是
A:颈椎生理弧度消失甚至出现反弓的患者,可以采用前屈0°~15°位牵引 B:颈椎中、下段颈椎病变(C5~T1)牵引角度宜大,可以采用前屈15°~25°位牵引 C:椎动脉型和脊髓型(硬膜囊受压或脊髓轻度受压)多采用中立位牵引(0°) D:神经根型多采用前屈位牵引(15°~25°) E:颈椎上段颈椎病变(C1~4)采用0°位牵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