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内容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挟①太山以超北海,语②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③,语人曰: “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④,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注】①挟:(用胳膊)挟着 ②语(yù):告诉。③折枝:按摩肢体。④王(wàng):统一天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不独亲其亲 亲: ②男有分,女有归 归:
③盗窃乱贼而不作 作: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3.请摘出【乙】文中与“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句意思相同的一句。
4.【甲】文提出“大道之行”的目的是实现 的理想社会。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 。(用乙文的语句回答)
1.①以……为亲 ②女子出嫁 ③兴起 ④憎恶
2.①选拔品德高尚、能干的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
②这是不去做(它),不是不能做到(它)。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①大同 ②天下可运于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
【乙】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选贤与能 ( ) (2)故人不独亲其亲( )
(3)是诚不能也( ) (4)故王之不王( )
2.翻译下列文言语句。
(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乙】段中摘出与【甲】文“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相同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通“举”,推举 (2) 以……为亲 (3)确实 真的 (4)称王
2.(1)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付不了。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有三条基本特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挟太山①以超北海②,语③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④,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⑤,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注】①太山:泰山。②北海:渤海。③语(yù):告诉。④折枝:本处意作揉胳膊,捶腿。⑤王(wàng):统一天下。
1.请摘出与《大道之行也》中“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意思相同的一句。
2.与《大道之行也》相比,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一主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尽管孟子提出的这一主张有其进步的倾向,但从“天下可运于掌”来看,其主要目的还是为统治阶级称霸天下服务的,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后面题。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越过,跳过。
B. 权,然后知轻重 权:用秤称一称。
C. 刑于寡妻 刑:惩罚,管教。
D.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妻子:妻子儿女。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 今臣之刀十九年矣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 舍瑟而作
A. 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也相同。
B. ①中两个“之”相同,②中两个“而”不同。
C. 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也不同。
D. ①中两个“之”不同,②中两个“而”相同。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A.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B. 良庖岁更刀
C. 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 D. 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
8.C
9.C
10.D
【解析】
8.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可知,“刑”在这里通“型”,意思是“作榜样”。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9.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之”分别为代词,这:助词,的。“而”分别为连词,表并列;连词,表顺承。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活用能力。例句“乐”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D项,苦,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A项,“远”为形容词作动词,B项,“岁”为名词作状语,C项,“正”为形容词使动用法。所以选D。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撕杀 礼尚往来 义愤填膺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B:晦涩 漉漉饥肠 得鱼忘筌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C:诅咒 斩钉截铁 明察秋毫 挟太山以超北海 D:暮霭 缘木求鱼 座右铭 一言以敝之
1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5分)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23.“天下可运于掌“的意思是 。 (1分)
24.孟子在表述自己观点时,表现出了高超的表述技巧,请分析这段材料运用了何种说理方法。(4分)
【小题1】天下可以在手掌上运转,比喻很容易治理。(1分)
【小题2】孟子善于运用比喻来阐明抽象、深奥的道理(1分,回答喻证也可)。能用文段中的例子来说明喻证法即可得3分。示例1:用“挟太山以超北海” 比喻根本办不到的事情。“为长者折枝” 比喻很容易做到的事,两个比喻说明“王之不王”是主观上的“不为”,而不是客观上的“不能”。示例2:用“天下可运于掌”比喻懂得推恩,天下就很容易治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重点句子“天下可运于掌”的含义,理解时除了具体分析表层含义,还应重点分析深层含义。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常用的说理方法有: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⑤、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该文中运用的是“比喻论证”。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⑼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⑽,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用的是逻辑上的归谬法,先假定了两种荒唐的说法:“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B.当宣王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别还有些不清楚时,孟子又作了生动的举例说明,这就是“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区别。“挟太山以超北海”是不能,是做不到,而“为长者折枝”则是愿不愿意做的问题了。
C.孟子就是要使齐宣王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不是不能,而是不为。也就是说,不是做不到,而是不愿做。
D.这里所说的“不为”和“不能”,即是指国君不推恩与百姓,也就是对百姓不实行仁政。
(2)孟子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同样意思,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3分)
(1)D
(2)“推己及人”,首先自己做起,然后推及自己的夫人、兄弟,再到整个家族和国家。那么,天下便可安定。
解析:
(1)“不能”应是指没有能力。
(2)无
【译文】齐宣王很高兴地说:“《诗经》说:‘别人有什麽心思,我能揣测出。’这就是说的先生您吧。我自己这样做了,反过来想想为什麽要这样做,却说不出所以然来。倒是您老人家这麽一说,我的心便豁然开朗了。但您说我的这种心态与用道德统一天下的王道相合又怎麽理解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来向大王报告说:‘我的力量能够举得起三千斤,却拿不起一根羽毛;视力能够看得清秋天毫毛的末梢,却看不见摆在眼前的一车柴草。’大王您会相信他的话吗?”
宣王说:“当然不会相信。”
孟子便接着说:“如今大王您的恩惠能够施及动物,却偏偏不能够施及老百姓,是为什麽呢?一根羽毛拿不起,是不愿意用力气拿的缘故;一车柴草看不见,是不愿意用眼睛看的缘故;老百姓不能安居乐业,是君王不愿意施恩惠的缘故。所以大王您没有能够用道德来统一天下,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
宣王说:“不愿意做和做不到有什麽区别呢?”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O分)
孟子曰:“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与“太山以超北海”或“为长者折枝∵相类似的境遇,你将怎样迎接和面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自选(除诗歌外),不
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少于8OO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面对生活的种种境遇,你是以“不能”之心迎接,还是以“不为”之态面对?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