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者”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记游者甚众。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C: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D: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7.下列选项中的“以”字与“夫夷以近”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秦晋殽之战》)
B.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C.虽董之以严刑(《谏太宗十思疏》)
D.且硕茂,早实以蕃(《种树郭橐驼传》)
18.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19.王安石说“此予之所得也”,在文中他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用自己的话回答)
17.D
18.走到幽深昏暗使人感到模糊迷乱的地方,如果没有外力辅助他,也是不能到达的。
19.①如果要取得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仅要树立雄心壮志。②而且需要具备足够的能力。③还需要争取外物的帮助。④在三者的关系中,立志又是最重要的。
【解析】
17.
试题分析: D项与例句的“以”都是并列关系的连词;A项的“以”是目的关系的连词;B项的“以”是介词,“用来”的意思;C项的“以”是介词,“用”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该句得分点:“至于”、“幽暗昏惑”、“相”、句子大意。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文章的内容理解,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等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故非确然能辨人之泾渭,则不如不与人见。然天下无块然独处之人,势不能不出而与人见也。士君子处此难矣哉!
南陵盛此公家故不赀,先世有义声,屋以内多藏书,外多良田。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然是时,此公但闭户读书,固不出与人见也。后,去而之秣陵,欲尽交东南士,东南士亦愿交此公。此公以为:“世且乱,吾当见天子,慷慨言当世事。彼经生何足语,会求其人于屠狗间。”于是益散金结客,遂为广陵儿所绐。
是时边事急,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备公家缓急。久之,事卒不济,而金垂尽。嗒然与世无所合,退而返邑里,邑里又嗤笑之。此公益不复事事,产益落,所为文益不合有司尺度。侘傺无聊,不数年,病矣。
岁在辛未,予自大梁来秣陵省家大人。家大人好此公诗,语亮曰:“此间有盛此公,工为诗,儿识之。”亮因以父命往交此公。明年,此公目病,或不能视。予窃忧之,讽其勿读书饮酒。此公曰:“如是,不如其遂盲也!”会目病甚,又念母老,乃别予归,意怆然,若不复与予见者。予私以为予当复见之,孰意遂不复见耶?
此公以目久不愈,愈愤激,家益窘乏,无从得医药,于是遂长盲矣。尝以书寄予大梁,至数千言。言 “子当不长贫贱。他日拥节江上,取道南陵,魁湖之北,桃源之南,予墓在焉。子当为我书石曰‘盛此公埋骨处’,予愿足矣!他则子之事也,予何言。”予得其书,忽忽如失者数日,知此公将不永矣。
不数日,凶问至,予为位哭之。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乃使掾往慰盛母。掾归,为予言盛母年且八十,妻倍孝谨。一老仆,樵以供两孀妇,糠豆不赡,裋褐不完,败屋数楹,不蔽风雨。嗟夫天乎!孰使此公而至此极耶!予解橐金,复促掾往,赎其田之易人者,佐盛母饘粥。市石,檄南陵令碑其墓,予自书“盛此公埋骨处”,从其生时请也。
(节选自清·周亮工《南陵盛此公遗稿序》,有删改)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固不出与人见也 固:本来
B. 遂为广陵儿所绐 绐:欺骗
C. 广陵儿讽此公出家资 讽:劝说
D. 他日拥节江上 拥:执持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则不如不与人见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B.若不复与予见者 若知我不降明
C.予墓在焉 则耻师焉
D.赎其田之易人者 亦犹今之视昔
15.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年十数龄,有声邑里;长,肆力为古文词,虽不中有司尺度,而声名盛。(4分)
答:
(2)会予官山东,不能即至秣陵;比至,欲省盛母,会乱甚,又不果行。(4分)
答:
16. 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说“士君子取友岂不当自慎哉”,作者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3分)
答:
13.A
14.A
15.(1)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符合(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2)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非常动荡,又最终没有去成。
16.①得数贤人,不足匡勷不逮;②得一不肖,生平德行皆失之;③盛此公为广陵儿所绐。 (3分,每点1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项,固:坚决。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连词,用于假设复句后分句,表结果,“那么”。B. 动词,好像 / 代词,你。C. 代词,相当于之,“那里” / 语气词,无意义。D.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 结构助词,连接主谓,取消独立性。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 年、有声、肆力;(2)会、官、比至、省。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士君子交友难道不应该谨慎吗?得几个道德学问高的人做朋友,不一定能够帮助弥补不足、纠正过错;得一个不成材不正派的人做朋友,一辈子的德行事业就全完了。所以如果不能正确地分辨一个人是贤还是不贤,那么就不如不跟这个人相见。但天下没有孤独一生不与人相交往的人,按这样的情势,那么又不能不出家门而与其他的人相见。士君子面对这样的境况,真是难啊!
南陵盛此公家特别富有,祖上有德义的名声,家中藏有很多书,拥有很多良田。盛此公十几岁的时候,在乡里就有名声,长大之后,努力写作具有古风的文章,虽然其文章不合于(一些)官吏的标准,但他的名气却很大。但这个时候,盛此公只是闭门读书,坚决不出门与人交往。后离开南陵到了秣陵,想与所有的东南名士结交,东南的名士们也愿意与盛此公结交。盛此公认为:“世道将乱,我应该面见皇帝,正义凛然地发表对现在形势的看法。那些专学一经的书生哪里值得跟他们交流,我一定会从下层社会中寻到豪杰人物。”因此盛此公越发散发钱财,交接豪侠之人,竟然被一个广陵人欺骗。
当时边界军情紧急,那个广陵人就劝说盛此公拿出家产,预备着国家发生危急时有急用。过了很久,事情最终不成功,但是钱财却快花完。盛此公非常沮丧,因为与世俗不合,于是就退回乡里,乡里的人又嗤笑他。盛此公更加不再做事,家道越来越没落,所写的文章更加跟官吏的标准不相合。失意无聊,没过多少年,盛此公就生了重病。
辛未年,我从大梁来到秣陵探望父亲大人,父亲大人喜欢盛此公的诗,对我说:“这个地方的盛此公诗写得很好,你去结识他。”我于是因父亲的话去与盛此公结交。第二年,盛此公患上眼疾,有可能失明。我暗地里为此感到担忧,劝他不要读书喝酒。盛此公说:“如果不读书喝酒,不如就让眼睛瞎了。”恰恰盛此公这时候眼疾很严重,又惦记他的老母亲,于是告别我回南陵去,神情凄惨,好像不再与我相见的样子。我自以为我应该会再次见到盛此公,谁想到最后竟然真的不能再见啊!
盛此公因为眼睛一直不好,越发愤激,家境越发困窘,没钱请医生买药,于是就瞎了。他曾经给在大梁的我寄信,信长达几千个字。信中说到:“您应该不会一直贫贱下去,有朝一日持节江上,从南陵路过,在魁湖的北方,桃源的南边,我的坟墓就在那里。你要替我在墓碑上写‘盛此公埋骨处’。我的心愿就满足了!其他的就是您的事了,我还说什么呢。”我得到他的信,一连几天都精神恍惚,好像失去了什么,知道盛此公将不久于人世了。
没过多久,盛此公的死讯就传到我这里,我为他制作了灵牌,为他的去世痛哭流涕。恰好当时我正在山东做官,不能够立刻赶到秣陵。等到我赶到秣陵,想去拜见盛此公的母亲,刚好碰上时局动荡不安,又最终没有去成。于是派遣下属去看望盛此公的母亲。下属回来后,对我说,盛此公的母亲要满八十岁了,他的妻子非常孝顺。有一个老仆人,靠砍柴来供养这两个寡妇,吃穿都不充足,几间破房子,还不能够遮风挡雨。唉!苍天啊!是谁让盛此公落到这步田地呢!我拿出自己的钱财,又催促下属去看望盛家,把他们卖给其他人的田地赎回来,帮衬盛家的衣食。又买石头,写信给南陵令让他为盛此公墓立碑,我自己写了“盛此公埋骨处”几个字,遵从他生前的请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学舍记
曾巩
予幼则从先生①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而是时,家事亦滋出。自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 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游浈阳之泷,至南海上。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②之聚,与夫雨旸寒燠、__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③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天倾地坏,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而忧艰也。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 疾,言之所序,盖其一二之粗也。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其志而有待也。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遂历道其 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先生:指作者的父亲曾易占。②貙(chū)虺(huǐ):貙是兽名,像狸,这里泛指猛兽。虺是毒蛇。③筥(jǔ):圆形的竹筐。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 绝:横渡
B.巅崖莽林貙虺之聚 聚:聚居
C.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缴纳租税)
D.为之有不暇也 (空闲)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积时之劳,乃毕大事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B.得其闲时,挟书以学 /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
C.予顾而笑曰:“是予之宜也。” / 夫列子御风而行
D.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 若使烛之武见秦军
12.下列句子变为四组,分别表现曾巩生活艰辛、求学勤奋的一项是( )
①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 ②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
③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 ④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
⑤得其闲时,挟书以学 ⑥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
⑦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⑧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
A.④② B.⑧① C.③⑤ D.⑦⑥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巩幼时“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不懂得念书的好处,而一旦觉悟,便下决心与古今文章大家并驾齐驱。
B.父亲的突然亡故,让曾巩挑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繁重的家务,他精疲力竭,完全无暇念书。
C.曾巩经历的风险、祸患等种种不幸并没有挫伤他好学的进取心,他为自己一时还不能“专心尽思”“琢雕文章”来表达内心难以言传的情感而叹息。
D.曾巩一一叙述自己从小到大,进退去就的情形,以及喜好倾慕文章大家之心,写成了《学舍记》,对我们今天仍有学习借鉴之意。
【答案】
10.B
11.C
12.C
13.B
【解析】
试题分析:
10.聚居的地方。
试题分析:
11.乃:才/再。以:而/用。而:修饰/修饰 若:像/假使。
试题分析:
12.略
试题分析:
13.“完全无暇”错。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作答,多选则按前3小题计分,每小题2分,共6分)
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此予之所得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②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③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李密《陈情表》)
④ ,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
①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②孙子膑脚,《兵法》修列;③茕茕独立,形影相吊。④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