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取材自《列子·说符》)
【答案】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 / 简子曰 / 正旦放生 /示有恩也 / 客曰 / 民知君之欲放之 / 故竞而捕之 / 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 / 不如禁民勿捕 / 捕而放之 / 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新唐书魏徵传》)
【答案】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3处1分,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应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属于理解翻译知识点。这是一段对话,分清对话者和对话内容,大部分当断地方就解决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甲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乙
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
20.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
21.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
【答案】
【小题1】(2分)面对出仕与否的选择,子路认为“不仕无义”,许由却坚决表明“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的志向。(用自己的话阐释也可以。)
【小题2】(3分)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体现了社会责任感。(1分)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听从内心呼唤,回归自然。(1分)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选文表达的观点。乙则材料出自许由洗耳的典故。甲乙两则材料中,子路和许由对出仕与否的选择是不同的。子路的“不仕无义”明确表达了积极的出仕观。而许由的“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则明确表达了出世观,且该典故中许由洗耳的行为更典型的表达了他的出世思想。
考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我国历史上历来有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观,但将这两种人生观发挥到了极致的先哲都收到了后世的崇敬和赞扬,如孔孟、老庄。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自然追求积极入世的人生,许由继承老庄,厉行出世哲学,他们的人生哲学是他们不同的个人追求,均无可厚非。
考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大学》《老子》选文,回答问题。(5分)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15.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2分)
16.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3分)
【答案】
15.《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本性。
16.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关键词“修身”“齐家”“国治”“天下平”“弃智”“弃义”“弃利”。第二问,可根据文段中对“修身”“齐家”“国治”“天下平”之间的论述,可得出 “国治”是“平天下”的前提,“家齐”是“国治”的前提, “身修”是“家齐”的前提,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 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 ( 《孟子•告子上》 )
② 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①;凶岁,子弟多暴。 ( 《孟子•告子上》 )
③ 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孟子•告子下》 )
【注】①赖:同“懒”
15.出自选段①的一个成语是什么?该选段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学主张?(2分)
答:
16.选段②③孟子阐述了怎样的教育观?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答案】
15.一暴(曝)十寒。(1分)为学必须专心致志,勤勉持恒(不可间断)(1分),才能有成。
16.阐述了环境移人的教育观:(1分)①环境的好坏会影响一个人的好坏,比如青年人因为富裕而游手好闲,因为穷困而显得残暴,就是这个道理;(1分)②困境有时反而能激发人的意志,成为有大用的人才,舜、傅说、胶鬲等就是如此。(1分)(+简要分析,1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一日暴之,十日寒之”即“一暴十寒”。孟子认为,即使有普天之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曝晒它一天后,又寒冻它十天,没有能够成活的。他以此来比喻学习,学习不能学一天,荒废十天,要持之以恒。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②孟子说:“丰年,子弟大多懒惰;荒年,子弟大多横暴”由此可见环境对人的影响。③中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都是从困境中崛起的,所以说困境能激发人的意志。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①孟子说:“对于大王的不明智不要诧异。即使有普天之下最容易生长的东西,曝晒它一天后,又寒冻它十天,没有能够成活的。我进见的次数很少,我一退出来,寒冻他的人就到了,我对他刚有的那点善心的萌芽又能怎么样呢?
②孟子说:“丰年,子弟大多懒惰;荒年,子弟大多横暴
③孟子说:“舜在农田之中被提拔出来,傅说从夯土筑墙之中被提拔出来,胶鬲从贩卖鱼盐之中被提拔出来,管仲从狱中被提拔出来,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生活中被提拔出来,百里奚从集市被提拔出来。
(二)
①孔子说:“士有志于道,而又以穿的不好,吃饭菜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的。”
②孟子说:“修养心性的最好办法是减少欲望。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少,即便本性有所失去,那也是很少的;一个人如果欲望很多,即使本性还有所保留,那也是很少的了。”
17.阅读下面《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来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②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下》)
(1)请概括孔子和孟子主张的共同点。
(2)孔子和孟子提出主张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2分)减少物质的欲望。(2)(4分)孔子从对士的要求的角度来说,认为一个士不应该讲求物质享受;孟子从修养心性的角度来说,认为养心就要减少物欲。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古代经典内容的分析的题目,主要分析二者的异同点,相同点为:“耻恶衣恶食”“善于寡欲”,不同点:“士”“养心”。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③;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③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
15.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3分)
16.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
15.施教要把握好时机;要严格要求受教育者;要懂得灵活运用各种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应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学会通过已知推知未知;应遵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应学会自省反思。(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 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得出教育者要把握好时机。从“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③;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可得出教育者要严格要求。从“教亦多术矣”可得出教育者要灵活运用各种方法。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为“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由此可见,求学者要自己积极主动地思考。“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意为要举一反三,所以求学者要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孟子·告子上》中对求学者的要求可知,求学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孟子不屑于教,其实是要让学生自己反思。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①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再教他了。”
②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拉满弓;学习的人也一定要求努力拉满弓。有名的木工教导人,一定依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
③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我不屑于去教诲他,这也是一种教诲呢。”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X”的感慨?
1.X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3分)
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委身(托身)为贾(商人)人妇 命(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 是(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 恬(安静)然自安,感斯(这)人言
D.因(因此)为(作)长句(七言诗) 歌(作歌)以赠之
3.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左迁:升官 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 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 《霓裳》:唐代乐曲名
D.击节:打拍子 呕哑:形容单调的乐声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联系前文内容,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某些相通之处,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也有某些类似之处,所以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因:副词,于是。虚词有多个义项,要依据语境、词性等来理解。例如:①介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②介词,趁着。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左迁:降职,贬官。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考点:识记古代汉语常识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孟子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
【答案】
【小题1】意在说明人(君子)应像切磋琢磨器物(骨、角、象牙、玉石)那样,不懈追求自身完善。
【小题2】“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则《论语》记叙了子贡与孔子探讨为人之道的事,从孔子的语言来看,他要求人应该有更高的品质,所以子贡所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即指人要不懈追求自完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告诸往而知来者”意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因此可有用“举一反三”来概括。“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意为“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此句要要求人要到一定程度,才能通达,才能灵活运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门生中极善学习。《论语·学而》中有他与老师的一段交谈。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①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注】①出自《诗经·卫风·淇奥》,诗句大意是,君子修身就像加工骨器玉器,要切磋琢磨。
师生交谈的是人贫穷或富贵时的处世态度,子贡从孔子的言论中得到更高的有关修身的启悟,这种好的学习之法,自然得到孔子的赞扬,说他可以同子贡谈论有深意的《诗经》了。
(1)从以上对话可以看出,子贡与孔子的处世态度有什么不同?你更倾向于哪一种?为什么?(4分)
(2)“告诸往而知来者”是一种学习方法,试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学习之法,并略举一例进行理解。(80字左右)(4分)
【答案】(1)子贡主张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1分)孔子认为贫穷却乐于道,富裕而又好礼更好。(1分)我更倾向贫而乐道,富而好礼,因为无论贫或富都能做到各安其位,社会就会更加安定。(2分)
(2)成语:举一反三(2分)。举例说明(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能力。此题为《论语》研读。(1)引文中,孔子的“可也”“未若”两词态度明确,在肯定了子贡的态度的同时提出了更好的主张。读懂了文本,将子贡和孔子的对话翻译过来就是他们师徒的不同处世态度。按照师徒关系,原则上应该回答倾向于孔子的观点,文本师徒对话的后面,子贡用加工骨器玉器来理解老师的观点,得到了老师的认可。(2)告诸往而知来者:诸,同之;往,过去的事情;来,未来的事情。这里孔子是在赞扬子贡很会学习,老师告诉了他过去的事情,他就能够联系到后来的事,子贡从老师的回答中创造性的用加工骨器玉器来理解老师的观点,这就是举一反三。我们在文言词语的学习,理科知识的学习中都需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不能举一反三,我们学习的知识就无法应用。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