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下列四组句子中,“而”字表示句间意义都是转折关系的一项是( )

A: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又前而为歌曰 B:夜缒而出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C: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D:因人之力而敝之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0.对下列各句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夜缒而出 缒(zhuì):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唯:只,只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焉:哪里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非,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11.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意思与现代汉语一致的一组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共其乏困

C.行李之往来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敢以烦执事夫人之力不及此

12.下列语句划线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之过也 是:判断句

B.失其所,不知 与:结交,亲附

C.若使烛之武秦君 见:接见

D.人之力而敝之 因:因为

13.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活用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A.既东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秦,将焉取之

B.若郑而有益于君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既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缒而出

D.济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与郑人

10.B

11.C

12.B

13.D

【解析】

10.

试题分析:B项,唯:希望。解答此类题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句,然后把句子放入原文中,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本题出自课本,只要熟悉,也可答准确。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古今异义词。A项,“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B项,“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乏困”:古义,缺少的东西;今义,疲劳。C项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相同。D.“执事”:古义,办事的官吏,这里指对方的敬称; 今义,掌管某项工作的人。“夫人”:古义,那人;今义,对已婚女子的尊称。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A项,是:这,代词。B项正确。C项, 见:拜见 。D项,因:凭借,依靠,介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词类活用。A项都是作使动词。B项,都是作使动词。C项都是名词作状语。D项,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 武:威武

1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力而敝之 ③邻厚,君之薄也 ④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⑥微夫人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15.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是( )(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__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7.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D

14.A

15.B

16.C

17.

(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13.

试题分析:D“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C“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12分,每小题3分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必退 师:军队。

B.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C.且君尝晋君赐矣 为:给予。

D.阙秦以利晋,君图之 唯:只有。

14.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是( )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A.无能为也已 D.何厌之有?

15. 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 B.是寡人之过也。

C.何陋之有? D.邻之厚,君之薄也。

16.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13.D

14.A

15.C

16.D

【解析】

13.

试题分析:唯:希望。在文言文中,推敲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有以下几种常见方法。  

(1)文本迁移法,这一方法需要学习好所学的文言文,能在适合的时候迁移。  

(2)事理检验法,通过常识或所学知识推断词语在文言文中的含义,若不能切合常理和事理,就要考虑是否有通假现象。  

(3)语境推断法,看实词在文言文中是否符合上下文,切合语境,常见的是实词的褒贬异议。  

(4)语法推断法,借助语法知识分析特殊实词的含义。  

(5)互文见义法,同义对应和反义对应结构句式相同,可利用上下文的对照来推断。  

(6)成语推断法,我们可以在所知道的成语中推断出文言文中实词的含义,看迁入是否顺畅 。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B项,共-供,C项,已-矣D厌-魇。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假借”,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A.定语后置, B.判断句。 C.宾语前置, D.判断句。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③是郑伯说自己的话⑥这是烛之武的推托之词。用排除法就可以确定答案。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文言文阅读(16分)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1.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3分)

A.属予作文以记之 失其所与,不知

B.夜缒而出,见秦伯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C.才美不外见 秦伯说,与郑人盟

D.无能为也已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2.解释加点字的用法。(5分)

(1)缒而出( ) (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3)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 (4)济而夕设版焉 ( )

(5)邻之,君之薄也 ( )

13.翻译下面两个语句。(8分)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4分)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4分)

11.B

12.(1)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2)名词作状语,往西

(3)名词做动词,把…当做边邑      (4)名词做状语,在早上

(5)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

13.(1)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如今年龄大了,不能干什么了。

(2)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解析】

11.

试题分析:A项,属通嘱,知通智;C项,见通现,说通悦;D项,阙通缺。通假字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通假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常见通假字的基本意义及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活用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其基本义、活用义及相关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之:主谓之间,取独。犹:尚且。无能为:不能干什么。(2)因:依靠。敝:损害。所与:同盟者。知:不明智。易:代替。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郑国同时依附于楚国与晋国。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9分,每小题3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日:“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日:“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日:“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汜南(驻军)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做边邑)

C.焉用亡郑以陪邻(赔偿) D.阙秦以利晋(使……减少)

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行李之往来 ②今日之事何如?

B.①夜缒而出 ②秦王还柱而走

C.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D.①吾其还也 ②吾令人望其气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国在战争中曾出兵帮助楚国,因而结怨于晋,这是晋秦联合围攻郑国的直接原因。

B.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 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C.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地焦急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 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傲横态接待这位即将__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但对“退

秦师”的前因后果做了详细交代。

D.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 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渐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翻译下列句子(9分,每句3分)

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论语·季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①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 (3分)

②太子和宾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冠来给荆轲送行。  (3分)

③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实的人交朋友,与见多

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3分)


解析:

【小题1】增加

【小题1】(B修饰。A主谓问助词/助词,的。C依靠/趁着。D加强语气/代词)

【小题1】(文章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了简略的交代)

【小题1】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烛之武退秦师》

1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

B.人之力而敝之 因:依靠

C.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国,指秦国

D.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阙:使……亏损,侵损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A.越国鄙远 敢烦执事

B.失所与,不知 吾还也

C.行李往来 是寡人过也

D.若亡郑有利于君 今急求子

16.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课文意思,秦在西,晋在东,郑在秦、晋之间。

B.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C.烛之武见秦伯,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的目的是坦言知道郑国必然灭亡,从而避其锐气。

D.烛之武围绕着“阙秦”、“利晋”这个中心,说服秦伯,终于使秦伯“与郑人盟”,秦伯留下杞子、逢孙、杨孙代郑设防,撤军而去。

14.C15.D16.B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22分)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吾其还也。”亦去之。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函陵 军:驻扎 B.又欲肆其西 封:疆界

C.因人之力而之 敝:损害 D.以乱易整,不 武:威武

13.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壮也,犹不如人 ②因人力而敝之 ③邻厚,君薄也

④行李往来,共其乏困 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⑥微夫人力不及此

A.①③④/②⑥/⑤ B.①②/③⑥/④⑤

C.①④/②③⑥/⑤ D.①⑤/②⑥/③④

14.以下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烛之武高超的说服艺术的一组是(3分)

①夜缒而出,见秦伯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⑥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⑦秦伯说,与郑人盟

A.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⑤⑥⑦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__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6.翻译下列句子。(10分)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D

13.A

14.B

15.C

16.

(1)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越过别的国家而把远地当作边邑,你知道时困难的为什么要用灭亡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D项“武”应为“使用武力的道义准则,即武德”。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分析理解B。

13.

试题分析:①③④助词无义,②⑥结构助词“的”,⑤代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①句是叙述烛之武出城见秦伯,⑦句是说秦伯,含此两句的项排除。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5.

试题分析:C项中“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不知; ,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失其所与 以乱易整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