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侑》)
18.孔子认为怎样做才能达成“克己复礼”?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2分)
19.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4分)
18.对于不符合“礼”的事,要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19.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第一问,可根据孔子与颜渊的对话,找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视、听、言、动的角度作答。第二问,可根据“克己复礼为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来简析得出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途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回答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用斜线(/)为文中没有断句的地方断句。
颜 渊 曰 请 问 其 目 子 曰 非 礼 勿 视 非 礼 勿 听 非 礼 勿 言 非 礼 勿
动 颜 渊 曰 回 虽 不 敏 请 事 斯 语 矣
2.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论语》的主要内容是
(2)这段文字着重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思想?
1.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颜渊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按着礼的要求去做,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天下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全在于自己,还能靠别人吗?” 颜渊说:“请问实行仁德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迟钝,让我照这些话去做吧!”
2.(1)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2)克己复礼或者依礼而行。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文后试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宋代理学家将孔子的“克己复礼”阐述为“明天理,灭人欲”。你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思想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点出观点]不相同。[解释含义]“克已复礼”是指约束自己,遵守、践行社会的礼节仪式、规章制度。“明天理,灭人欲”是指要保存天理,必须泯灭人欲。
[辨析差异] 宋代理学家将“克己”一理解为“灭人欲”是扩大了“克已”的内容。从“非礼勿视”等语的解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克己”仅仅是约束自己连反礼仪、制度的行为,并不是完全泯灭人性的欲望。同样,宋代理学家将“复礼”理解为“明天理”,也是拔高了“复礼”的高度。另外,“克已”“复礼”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明天理,灭人欲”之间存在的完全对立的关系
[总结]因此,我认为,“克己复礼”与“明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是有本质不同的。亮出观点和总结只要出现其一,即给分)(考生如答两者思想相同或相近,重点论述两者之间的承继关系,以及对“人欲”和“天理”的重新界定上——有人以为“天理”及社会规范“人欲”即违背道德规范的贪欲,亦可得满分)
1.下列画线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弘(大)道 请问其目(条目) 克己复(回复)礼 B:授(付出)命 请事(实行)斯语 能近取譬(比方) C:饭(吃)疏食 其言不让(责备) 辟(躲避)人之士 D:往者不可谏(进谏) 仪封人请见(引见) 耰而不辍(停止)
下列加点字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这里指战争) 何事于仁(止,仅) B: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 请问其目(条目) C:期可已矣(一周年) 杀鸡为黍而食之(使吃) D:人而不仁,如礼何?(如果)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你)
18.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21.依据上述材料,你认为孔子是怎样看待仁和礼的?请作简要评价。
仁礼在孔子心目中是准则与品行的关系。礼为准则,仁是品行。孔子认为仁这种品性就是克己复礼,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换言之,非礼就是不仁,仁更合礼。孔子还强调一个人的优良品行要靠自身努力才能实现(为仁由己),人应该不断约束自己而去回归礼,从而明确了归仁的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能力。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仁礼在孔子心目中是准则与品行的关系。礼为准则,仁是品行。孔子认为仁这种品性就是克己复礼,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换言之,非礼就是不仁,仁更合礼。“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孔子还强调一个人的优良品行要靠自身努力才能实现(为仁由己),人应该不断约束自己而去回归礼,从而明确了归仁的有效的也是唯一的途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八侑》)
14.孔子认为怎样做才能达成“克己复礼”?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2分)
15.请结合以上选段,简要分析“礼”和“仁”之间的关系。(4分)
14.对于不符合“礼”的事,要做到不看、不听、不说、不做。
15.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以礼为途径。(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分析。第一问,可根据孔子与颜渊的对话,找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视、听、言、动的角度作答。第二问,可根据“克己复礼为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来简析得出仁是礼的基础,礼是仁的途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
B.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C.孔子认为,仁应以礼为基础,礼应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
D.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2)仲弓问仁时,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选段,请简要说明你对“仁”的理解。(3分)
(1)C
(2)仁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对他人的体贴和关怀。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是从自身出发,要求别人,常常是宽已律人,这都是不仁的表现。
解析:
(1)礼以仁为基础
(2)无
【译文】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1)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3)。”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4)斯语矣。”
【注释】
(1)克己复礼:克己,克制自己。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2)归仁:归,归顺。仁,即仁道。 (3)目:具体的条目。目和纲相对。 (4)事:从事,照着去做。
简要谈谈“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对现代人生有什么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克己复礼为仁”,这是孔子关于什么是仁的主要解释。在这里,孔子以礼来规定仁,依礼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所以,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
解析:
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条目。”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愚笨,也要照您的这些话去做。”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12·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7·11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的关系。
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的内核,就是仁。
2、“礼”,是一种制度、规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反映.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和体现。礼是建立在仁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理解基本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