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乙】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节选自《项羽本纪》有删改)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剑一人敌,不学/不为外人道也B.吴中子弟/小大之狱不能察

C.学书不成,/我以日始出时人近D.徒属曰:“敬受命/已惮籍矣

9.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6分)

(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2)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11.结合乙段文字中具体内容,说说项羽的性格特征(4分)

8.C (3分

9.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共2分)

10.(1)况且壮士不死就罢了,死就要死得轰轰烈烈

(2)项梁捂住项羽的嘴,说:“不要说狂话,要被灭族的。”项梁因此觉得项羽是个奇才。(每句3分,共6分)

11.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羁的性格特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性格特点。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成就英雄霸业的宏愿;只要说出两个方面即可,每点2分共4分)

阅读课外文言语段,完成1~3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姓项氏。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吴中子弟皆惮籍矣。

[注]①族:灭族。②奇:以……为奇。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姓项氏( ) 梁与籍俱(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为秦将王翦所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可以看出,项羽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的人。

1.故:所以,因此。  观:看

2.被秦国的大将王翦杀害。

3.“抱负远大”或“胸怀大志”或“才气过人”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

【乙】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①季父:叔父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8.下面哪一组句子加点词的意义相同?

9.下面哪一项加点词不是词类活用?

A.失期,皆斩B.梁以此

C.欲其林 (《桃花源记》)D.民不以封疆之界 (《孟子》)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②剑,一人敌,不足学。

11.“彼可取而代也”是什么意思? 表现了项籍怎样的性格特点?

12.两段文字都提到了项燕,对表现陈涉和项籍两位人物分别有什么作用?

[5aff7cdb846db8bf.jpg]

14.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始常欲此女,与贵人 ②吕公因固留高祖 ③项羽果率诸侯兵西 ④大王起微细 ⑤公子之 ⑥轻重,慎权衡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梁以此籍 ⑨杀晋鄙

A:①⑧/②③⑨/④⑥⑦/⑤ B:①/②③⑨/④⑥⑦/⑤⑧ 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⑨ D:①⑤⑧/②③/④⑦/⑥/⑨

10.下列加横线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公始常欲此女,与贵人 ②吕公因固留高祖 ③项羽果率诸侯兵西 ④大王起微细 ⑤公子之 ⑥贵轻重,慎权衡 ⑦方正之不容也 ⑧梁以此籍 ⑨棰杀晋鄙

A:①⑧/②③⑨/④⑥⑦/⑤ B:①/②③⑨/④⑥⑦/⑤⑧ C:①/②③/④⑦/⑤⑧/⑥/⑨ D:①⑤⑧/②③/④⑦/⑥/⑨

下列加点词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梁以此奇籍。 B: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C: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籍矣。

项王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19.对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不肯学 完,完毕

B.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暗地里,私下

C.梁以此籍 奇怪

D.皆已籍矣 畏惧

20.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知其能

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B.于是项梁教籍兵法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还。

C.梁此奇籍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美于徐公

D.项氏世世为楚将,封项,故姓项氏。

越王勾践栖会稽之上

19.C

20.C

【解析】

19.

试题分析:C项,奇,意动用法,以之为奇,赏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C“夺”后面连接的是“籍”,解释为“奇怪”显然不能搭配,可以判断选项错误。还要注意近几年文言实词错误选项经常出现“以今释古”的例子,如此题“惮”就用现在的意思“畏惧”解释,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课内实词的掌握情况。

20.

试题分析:这一题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用法掌握的情况。文言虚词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平时要记忆经典的例句。C项,以,介词,因为/动词,认为。A项,是,都是指示代词,这。B项,乃,都是连词,就。D项,于,都是介词,在。故选C。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主要有两个途径,一看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看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以”,以后面是名词,以是介词,以后面是动词或句子,以是连词;三与固定短语有关。比如本题是要求选出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故可以看虚词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是否一样。C项中两个“以”后面跟一个是代词,一个是形容词,故两个“以”用法不同,一个是介词,一个是动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起兵反秦)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文字)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即敌人一,对抗一个人),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竟学……秦始皇游会稽,渡浙江, 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史记》)

11.下列句中加横线字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毋妄言!矣 族: 灭族

B.不足学,学万人 敌:仇恨

C.梁以此籍 奇:认为…… 出奇

D.毋言 妄:胡乱

12.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季父项梁 吾还也

B.项梁怒 何厌

C.于是项梁教籍兵法 良入,具告沛公

D.梁此奇籍 请剑舞

1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就是被秦国将领王翦杀死的那个

B.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学文字,能够记住名姓就行了

C.彼可取而代也——那个人,我可以取而代之

D.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

14.下列对文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11.B

12.C

13.B

14.B

【解析】

1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根据语境分析。B项,敌:抵抗,对抗。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时要逐项分析、判断。文言一词多义用法的辩析,首先要考虑具体语境;其次要联系学过的例句体会用法;第三,在平时学习中要归纳整理,才能熟练迁移运用。A项,代词,他的/语气词,还是;B项,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副词,才;D项,介词,因/介词,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B项,记:记写。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能力。此题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B项“终于学完了兵法”有误,原文是“又不竟学”。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①逮,乃请蕲②狱掾③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梁眴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

(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①栎(yuè)阳:秦置栎阳县,在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②蕲(qí):秦置蕲县,汉属沛郡。③狱掾(yuàn):狱曹的属吏。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故事得已:停止,结束

B.毋妄言,矣 族:灭族

C.梁以此籍 奇:奇特

D.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谕:告知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吾属皆且之虏矣

B.彼可取代也 未有封侯之赏,听细说

C.梁召故所知豪吏 度我至军中,公

D.不能办,此不任用公 还军霸上,待大王来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籍的爷爷是为秦将王翦所杀的楚国大将项燕。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其姓氏源于他们的封地名。

B.项籍小时候对习字和剑术并不感兴趣,直到他的季父项梁传授他能够胜过众人的兵法,他才认真学习。

C.项籍跟项梁一起去观看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时,项籍说的话表达了他想建功立业、主宰天下的雄心壮志。

D.项籍配合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之后,又一连杀一百来人。起事成功后,项梁做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

19.翻译下列各句(10分)

(1) 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2)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3)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答案】

16.C

17.A

18.B

19.(1)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主办、阴、部勒、以是 各1分)

(2)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亡、莫、独、之”各1分。)

(3)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事故(的发生)。(“所以” ,“非常:意外事故” “备:防备”各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奇:感到……不一般,觉得奇特,意动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B连词,即使(A介词,被;介词,为了 C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D介词,因为;连词,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B“认真学习”错。由原文“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可见,项籍并没有认真学习兵法。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主办”:主办人; “阴”:暗中; “部勒”: 部署组织。“以是”:借此(2) “亡”:逃亡 ;“莫”:不 ;“独”: 只有;“之”:代词,他。(3)“所以:......的原因”;“非常:意外事故” “备:防备”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判断句。

【参考译文】

项籍是下相人,字羽。开始起事的时候,他二十四岁。项籍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项燕,就是被秦将王翦所杀的那位楚国大将。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姓项。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识字写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yuè)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qí)县狱掾(yuàn)曹咎写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因此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在项梁之下。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起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项籍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__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大泽之中。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他的去处。”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项梁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于是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和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项梁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籍矣。

......

项王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又不肯学 完,完毕

B.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暗地里,私下

C.梁以此籍 奇怪

D.皆已籍矣 畏惧

2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以知其能 今急而求子,寡人之过也。

于是项梁教籍兵法 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还。

C.梁此奇籍 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美于徐公

D.项氏世世为楚将,封项,故姓项氏。 越王勾践栖会稽之上

【答案】

19.C

20.C

【解析】

19.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C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可判断,奇,意动用法,以之为奇,赏识。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以”前者为,介词,因为;后者为动词,认为。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