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释】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

1.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

2.(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

小人无朋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为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

小人所好者禄利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 (选自《朋党论》)

【注】①党引:结成私党,互相拉拢;②交疏:交情疏远;③保:关心爱护。

2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24.结合文意,用自己的话说说“小人无朋”的原因,至少说两点。(2分)

23.译文:(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实行的是忠诚和守信,所爱惜的是名声和气节。(错一句扣1分)

24.(1)追求功名利禄(权势、私利、金钱)(2)相互勾心斗角(3)见利忘义(4)遇到利害冲突反目成仇(答对一点1分,共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②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以之国,则同心而共济 事:治理

C.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举:全部

D.善人虽多而不也 厌:满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 ②莫如唐昭宗

B.①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②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C.①虽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②然皆乱亡

D.①惟君子有之 ②君子不然

3.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 ( )

①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④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⑥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A.②③④B.①③⑥C.②⑤⑥D.③④⑤

4.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B.接着作者从本质上对小人无朋作了深入剖析,小人之朋虽然从利出发,但他们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

C.作者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作者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D.文章交相运用转折句和排比句,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举:推举。)

2.C(C.其:代词,他们的。A.之:前者为代词,代指“朋党之说”;后者为结构助词,“的”。B.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因为”。D.则:前者为副词,表确认,“才”;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

3.A(①是说小人之伪朋,⑤说的是“朋党之论”祸国。根据①可以排除B,根据⑤可以排除C、D。)

4.B(“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是说君子之朋。)

5.(1)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都是虚假的。

       ——注意“党引”“以(之)为”“伪也(判断句)”等词语的落实

   (2)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注意“治乱”“迹”“可以(之)”“鉴”等词语的翻译。

附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说法是自古就有的,只希望吾君能辨识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罢了。大体说来,君子与君子,是以理想目标相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以暂时利益一致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啊。

       然而臣又认为小人没有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小人所喜的是利禄,所贪的是货财。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时互相勾结而为朋党,这种朋党是虚伪的。等到他们见利而各自争先,或者到了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对其兄弟亲戚也顾不得。所以臣认为小人无朋党,他们暂时为朋党,是虚伪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所依据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誉和节操。用它们来修养品德,则彼此目标相同又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用它们来效力国家,则能够和衷共济,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所以做君王的,只应该废退小人虚伪的朋党,而任用君子真正的朋党,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大治

       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党,君子则有八元和八恺共十六人为一朋党。舜辅佐尧,废退四凶小人的朋党,进用八元八恺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得以大治。等到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后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廷之上,彼此递相称美,互相推举谦让,共二十二人为一朋党,舜一一任用他们,天下也得以大治。《尚书》上说:“纣有臣亿万,便有亿万条心;周有臣三千,却只是一条心。”纣的时候,亿万人心各不相同,可说是不成其为朋党了,然而纣却因此而__。周武王的臣子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却因此而振兴。东汉献帝时候,把天下所有名士都看成党人而予以囚禁,直到黄巾军起来,汉室大乱,这才悔悟,把党人都予释放,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唐朝晚年,又逐渐兴起朋党的说法,到昭宗时,把在朝名士都杀了,有的还被投到黄河里,说是“这些人自称清流,可以投他们到浊流里去(让他们变成浊流)”。然而唐朝也即随之灭亡了。

       那些前代的君主,能让人人各怀异心不结朋党的,莫过于纣;能禁止、断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莫过于汉献帝;能诛杀清流朋党的,莫过于唐昭宗时代。然而都因此致乱而使他们__。而彼此称道赞美、推举谦让而自信不疑的,莫过于舜的二十二臣,舜也并不怀疑他们且都予以任用。然而后代的人并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结成的朋党所欺骗,反倒称赞舜是聪明的圣人,因为他能辨识君子和小人啊。周武王时代,推举他的国内臣子三千人合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结为朋党的,人数之多与规模之大都莫过于周,可是周却因此而振兴,那是好人即使很多他们也总觉得不够的缘故啊

       唉,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为党人 目:看做 B. 或利尽而交 疏:疏远

C. 然周此以兴者 用:任用 D. 善人虽多而不也 厌:满足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然纣__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 或投黄河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惟君子有之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 所守道义 今者项庄拔剑舞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起笔不凡,开篇就提出:君子无党小人有党的观点,对于用来陷人以罪、君子为之谈虎色变的朋党之说,不回避,不辩解。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

B. 文章首先从道理上论述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区别,继而引用六件史实,证明朋党的自古有之。

C.文章通过分析史实,论证了人君用小人之朋,则国家乱亡,用君子之朋,则国家兴盛。

D. 文章不枝不蔓,中心突出,有理有据,剖析透彻,运用对比、假设、比喻等论证手法,具有较强的逻辑思辨色彩。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故 臣 谓 小 人 无 朋 其 暂 为 朋 者 伪 也 君 子 则 不 然 所 守 者 道 义 所 行 者 忠 信 所 惜 者 名 节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4分)

(2) 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3分)

14. 答案:C(用:因为)

15. 答案:A(A、均为“因为”;B代词,代他们;助词,提宾标志; C、转折连词,却;则则连用表并列;D代词,……的;助词,时间名词后,不译。)

16. 答案:D(无假设论证比喻论证)

17、.故 臣 谓 小 人 无 朋 /其 暂 为 朋 者 /伪 也/ 君 子 则 不 然 /所 守 者 道 义 /所 行 者 忠 信 /所 惜 者 名 节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4分)

(2) 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3分)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__。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14【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本题考到课内实词联想,语法词性,成语联想等文言实词推敲法。考生根据上下文推断、回忆已有知识,辨析实词的词义。难度系数0.78。

15【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选项的前一句来自于选文,后一句来自于课本。要求学生有推断、辨析的能力。难度系数0.68。

1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能力层级为D。要求考生对全文有全面系统的理解,并能对一些具体的文句做出正确的解读。能力等级0.6。

1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句子内容和句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E。考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断句规律,对句子结构有所了解,同时还需要对文本内容有正确的理解。难度系数0.58。

18【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层级为E。翻译要求字字落实,文句通顺。同时能够考虑到句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学知识。难度系数0.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2.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而元、恺君子之朋 进:进用

C.善人虽多而不也 厌:讨厌

D.为人君者可以矣 鉴:借鉴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惟君子则有之。故何哉 皆出于此乎

B.君子不然 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C.然纣__ 犹不能不之兴怀

D.自古为朋多且大 秦无亡矢遗镞

1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朋党论》)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1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12.C

13.C

14.

(1)(4分)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大意2分,落实“益”“济”各1分)

(2)(4分)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大意2分,落实 “道”“谀”各1分)

15.

(5分)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提出观点;接着对比分析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差异,然后举例阐述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的观点;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作的意图

【解析】

12.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C厌,通“餍”,满足。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C项两个“以”为介词,表因果,可译为“因”。A项第一个“其”代词,可译为“这”,第二个“其”表推断的语气副词,可译为“大概”。B项第一个“则”连词,可译为“却”,第二个“则”,副词,可译为“就是”。D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第二个“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来概括。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__。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8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7题。(19分)

朋党论

(宋)欧阳修

臣闻朋党说,自古有之,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但当退小人之伪朋 退:斥退。

C.尽党人而释之 解:押解。

D.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 欺:蒙骗。

1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臣闻朋党说 蚓无爪牙利。

B.小人与小人同利为朋 宁许负秦曲

C.二十二人并列朝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吾乎

D.善人虽多不厌也 至无所见犹不欲归

15.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起笔不凡,作者理直气壮地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它包含三个方面内容: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朋党有君子与小人之别;人君要善于辨别。

B.第二段运用了对比。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领起下面的一段文字。

C.第三段以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引用反面例证,阐明__残杀君子之朋导致__的历史教训。

D.文章不讳言朋党,而是指出朋党有原则的区别,并引证历史来说明君子之朋有利于国,小人之朋有害于国,希望人君进君子之真朋,去小人之伪朋。

16.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当 其 同 利 之 时 暂 相 党 引 以 为 朋 者 伪 也 及 其 见 利 而 争 先 或 利尽 而 交 疏 则 反 相 贼 害 虽 其 兄 弟 亲 戚 不 能 自 保。

1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4分)

(2)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3分)

13.C【“解”是“解除,赦免”的意思。】

14.D【D项,都是转折连词,却。A项,助词,的/助词,构成定语后置。B项,连词,因/连词,来。C项,介词,在/介词,比。】

15. C【“尧之时进元、恺君子之朋”是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以东汉桓、灵时的党锢之祸、晚唐昭宣帝时朱全忠杀害名士的史实,才是阐明__残杀君子之朋导致__的历史教训。】

16.答案: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前2分每断对两处得1分,第3分需答对七处)

17.(1)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但是纣王因此而__。【“各异心”指各存异心;“朋”指朋党;“然”,但是;“以”,因此。】

(2)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把它做为借鉴了。【“迹”,轨迹,这里指过程;“可以”是“可以之”的省略。】

参考译文:

臣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臣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薪俸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前进。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推举,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但是纣王因此而__。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推举谦让而不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前代治乱兴亡的过程,为君主的可以做为借鉴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6.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增加,译为补益

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成功

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矣 治:治理得好

D.二十二人并于朝 列:陈列

7.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事实论据的一项是( )(3分)

①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 ②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 ③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④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 ⑤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⑥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②③④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篇政论文,是欧阳修上书劝谏为人君者不要闻朋党而色变,关键要善辨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B.作者在第二段所阐述的观点与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的观点相同。

C.篇文章结构严谨,先提出问题,再接着分析问题,最后意味深长地点明写本文的意图。

D.“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由此议论可看出,欧阳修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而倍感痛心。

9.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3分)

译:

(2)更相称美,更相推让。(3分)

译:

(3)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3分)

译:

10.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有子曰:“其 为 人 也 孝 弟 而 好 犯 上 者 鲜 矣 不 好 犯 上 而 好 作 乱 者 未 之 有 也 君 子 务 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答案】

6.B

7.D

8.D

9.(1)或者无利可图而交情日益疏远的时候,却反而互相残害,即使是自己的亲人,也不能保全对方。

(2)互相称颂,相互谦让。

(3)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借鉴。或者:历史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国君的可以把它作为借鉴。

10.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析】

6.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B济:渡河,引申为克服困难。故答案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整体把握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文章具体的上下文来判断。①⑤⑥是说理,不是事实,故排除后答案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

试题分析:D错在“欧阳修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而倍感痛心”,故答案选D。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9.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如(1)“贼”“害”为同义并用,“即”为“即使”,“自保”为“保全对方”或者“互相保护”;(2)“更”与“相”为同义,“称”与“美”为同义,“推”与“让”为同义。(3) “兴亡治乱之迹”翻译要恰当,“可以”,译为“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了宾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言论,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们是君子还是小人就好了。大概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而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

但是我以为:小人并无朋党,只有君子才有。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爱所贪的是钱财。当他们利益相同的时候,暂时地互相勾结成为朋党,那是虚假的;等到他们见到利益而争先恐后,或者利益已尽而交情淡漠之时,就会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亲人,也不会互相保护。所以说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君子就不是这样:他们坚持的是道义,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节。用这些来提高自身修养,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补益。用这些来为国家做事,那么观点相同就能共同克服困难。始终如一,这就是君子的朋党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尧的时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为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等十六人结为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四凶”的小人朋党,而进用“元、恺”的君子朋党,唐尧的天下因此非常太平。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时列位于朝廷。他们互相称颂,互相谦让,一共二十二人结为一个朋党。但是虞舜全都进用他们,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尚书》上说:“商纣有亿万臣,是亿万条心;周有三千臣,却是一条心。”商纣王的时候,亿万人各存异心,可以说不成朋党了,于是纣王因此而__。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大朋党,但周朝却因此而兴盛。后汉献帝的时候,把天下名士都关押起来,把他们视作“党人”。等到黄巾贼来了,汉王朝大乱,然后才悔悟,解除了党锢释放了他们,可是已经无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渐生出朋党的议论,到了昭宗时,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杀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黄河,说什么“这些人自命为清流,应当把他们投到浊流中去”。唐朝也就随之灭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异心不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商纣王;能禁绝好人结为朋党的,谁也不及汉献帝;能杀害“清流”们的朋党的,谁也不及唐昭宗之时;但是都由此而使他们的国家招来混乱以至灭亡。互相称颂、谦让而不相疑忌的,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进用他们。但是后世并不讥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蒙骗,却赞美虞舜是聪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区别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时,全国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作为朋党又多又大的,谁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兴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虽多却不感到满足。

作为国家统治者(作为皇帝的)可以把这些使国家兴盛衰亡的史事作为借鉴。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注:①驩,huān。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侥幸

B.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党:勾结

C.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诮:讽刺

D.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 目:看作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 ②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B.①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 ②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

C.①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②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D.①然皆乱亡其国 ②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A.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戍卒叫,函谷举

C.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认为君子之间以道义为媒介,是真的朋党,而小人之间以利益为媒介,是伪的朋党。

B.欧阳修认为商纣因为只有小人的朋党而灭亡,周因为有了君子的朋党而兴盛,由此论证了真的朋党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C.欧阳修希望君王认清朋党对于国家的影响,能从历史治乱兴亡的规律里吸取教训,引为鉴戒。

D.文章具有深刻的揭露作用和强大的批判力量,而排偶句式的穿插运用,又增加了文章议论的气势。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B


解析:

【小题1】幸,希望。

【小题2】B,结构助词,的。A,副词,互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C,介词,用;介词,因为。D,连词,但是,表转折;指示代词,这样。

【小题3】例句是被动句,C不是被动句

【小题4】以偏概全,商纣并非因为小人的朋党而灭亡,事实上,商纣一代没有君子的朋党,也没有小人的朋党。

参考译文:

我听说关于朋党的议论,从古时就有,只是希望国君辨明是君子的朋党还是小人的朋党。大抵君子与君子,因志同道合而结成朋党,小人与小人,因为私利相投而结成朋党,这是很自然的道理。但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只有君子之间才有朋党,什么原因呢?小人所喜爱的是地位和私利,所贪图的是钱币和财物。他们在私利一致时,暂且互相勾结在一起成为朋党,这是虚假的;发现有利可图就争先恐后,无利可图时交往就疏远,甚至反过来互相残害,即使是兄弟亲戚也不会互相保全。所以我认为小人之间没有朋党,他们暂时结成朋党是虚假的。君子却不是这样,他们所坚守的是道义,所奉行的是忠信,所爱惜的是名节。用这样的准则来修身养性,就志同道合,相互得益;用这样的准则来为国效劳,就同心合力,获得成功,自始至终如一。这就是君子间结成的朋党。所以作为君主,只要贬退小人的假朋党,重用君子的真朋党,天下就可太平了。

尧的时代,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结成一个朋党,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结成一个朋党。舜辅佐尧斥退了“四凶”等小人结成的朋党,而重用被称为“八元”、“八恺”的君子的朋党,尧的天下很太平。等到舜自己成了天子,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在朝中共事,他们互相尊重、互相谦让,二十二人结成一个朋党,而舜信任他们,天下也因而非常太平。商纣王时代,亿万个臣子各有不同的心思,可以说是不结成朋党了,但商纣王因此而__。周武王的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大朋党,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东汉献帝时,把天下的名士全抓起来,视他们为“党人”,等到黄巾起义,天下大乱,后来才悔悟,可是局面已经无法挽救了。到唐昭宗时,将朝廷上的名臣斩尽杀绝,有的还投进了黄河,而唐朝也就此灭亡。

前代的君王中,能使人人怀异心而不结成朋党的,没有谁能比得上商纣王,能禁止贤人结成朋党的,没有谁比得上汉献帝,能屠杀“清流”结成朋党的,没有哪一代比得上唐昭宗时期,可是他们的国家都因动乱而灭亡。能互相尊重、谦让而不猜疑的,没有谁比得上舜的二十二个臣子,舜不怀疑而非常信任他们。但是后世的人们不责备舜被二十二人的朋党所欺骗,反而称颂舜是一位圣明的君主,这是因为他能够明辨君子和小人的朋党。周武王时代,全国三千个臣子结成一个朋党,自古以来朋党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没有哪个朝代比得上周朝的,然而周朝却因此而兴盛起来,这是由于贤才再多也不满足。

这些国家兴盛衰亡、太平动乱的历史事迹,当国君的应当引以为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朋 党 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①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讙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凯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凯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__。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②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幸:希望

B.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事:治理

C.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 举:全部

D.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厌:满足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 ②莫如唐昭宗之世

B.①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②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C.①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 ②然皆乱亡其国

D.①惟君子则有之 ②君子则不然

以下句子中,全都符合君子之朋兴国这一思想的一组是 ( )

①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 ②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③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 ④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⑤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 ⑥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

A.②③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鲜明。

B.接着作者从本质上对小人无朋作了深入剖析,小人之朋虽然从利出发,但他们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

C.作者广泛列举史实,证明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作者正反对比,反复论证,论证极为有力。

D.文章交相运用转折句和排比句,使句式长短相问,错落有致,行文时徐时疾,张弛有度,充分展现了欧阳修政论的艺术风格。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

译文:

(2)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译文: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B

【小题5】(1)当他们利益一致的时候,暂且互相勾结援引而成朋党,那都是虚假的。

 (2)这些治乱兴亡的史迹,做君王的可以把它们作为借鉴啊!


解析:

【小题1】举:推举。

【小题2】C.其:代词,他们的。A.之:前者为代词,代指“朋党之说”;后者为结构助词,“的”。B.以:前者为介词,“凭借”;后者为连词,“因为”。D.则:前者为副词,表确认,“才”;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却”。

【小题3】①是说小人之伪朋,⑤说的是“朋党之论”祸国。根据①可以排除B,根据⑤可以排除C、D。

【小题4】“以‘道’相互联结,有着共同的追求,因而能‘终始如一’”是说君子之朋。

【小题5】(1) 注意“党引”“以(之)为”“伪也(判断句)”等词语的落实。

(2)注意“治乱”“迹”“可以(之)”“鉴”等词语的翻译。K^S*5U.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