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于临皋 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 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4.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摄:提起。)
2.D(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3.B(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4.(1)返回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
(2)昨天晚上,飞着叫着经过我的,不是你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于临皋 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 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
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
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
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1】摄:提起。
【小题2】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小题3】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视,无可置者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1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1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9.B
10.C
11.A
12.(1)、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用来应付您突然的需要。”(2)、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解析】
试题解析:
9.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梢处的鸟巢。
10.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环视”,D恰好
11.文中作者和友人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12.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分点。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重点虚词以及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1)“以”:用来;“子”:你;“不时之需”:突然的需要。
(2)“之”:你的底细;“畴昔”:昨天;“过”:经过。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6分)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视,无可置者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8.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2)“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6.B
7.C
8.A
9.(1)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用来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2)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A“行歌”边走边唱,C“摄衣”提着衣襟,D“危巢” 很陡峭的鸟巢。如果题中解释“危险的鸟巢”整个句子表达“险峻而高”的意思就会改变。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D项就可以采取代入原文法解决。将选项中所给意思“危险的鸟巢”带入原文中,句意与原文“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不符,由此判断是错的。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思和用法。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关键词“意义和用法”“不同” C项不相同“可是”/“环视”,其他相同A结构助词“的”,B跟随, D恰好。答案选C。推断虚词的意思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C项中“顾安所得酒乎”上文““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意思是“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下文“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可以推断“”为转折,只是。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虚词的时候可以借助两种方法,一是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二是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比如本题的“顾”,其用法如下:①回头;回头看.《肴之战》:“不顾而唾”《荆轲刺秦王》:“荆轲顾笑武阳.”②视;看.《行路难》:“拔剑四顾心茫然.”C项中“顾视,无可置者”就是这个意思。③看望;拜访.《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④顾念;关心.《诗经·硕鼠》:“三岁贯女,莫我肯顾.”⑤回还;返回.《屈原列传》:“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⑥只是;不过.《荆轲刺秦王》:“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⑦但;却;反而.《廉颇蔺相如列传》:“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不敢加兵于赵者.”《为学》:“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C项中“顾安所得酒乎”就是这个意思。
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答题注意点“不正确的”A项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原文中“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可以推断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本题要求选出“不正确的”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问题所在。A项概括不全面,结合原文中1.2节的句子就可以看出问题。
9.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应先找出不需要翻译的内容,比如“妇”“ 我”“邑”,再确定重点词,“之”代词“酒”,“ 以”目的连词“来”。第二句中,确定重点词,“畴昔”,昨天;再看特殊句式,比如“非……邪”,不是……吗?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保留下来;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第二句中 “非……邪”,不是……吗?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阅读《后赤壁赋》文段,完成下面的题目。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9.对下列句中划线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缟(白)衣 D.道士顾笑,予亦惊寤(醒)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②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公伐诸鄢
B.①划然长啸 ②肃然而恐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以览观江流之胜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将何适而非快
12.翻译文中划线句子。(4分)
9.B
10.B
11.D
12.我于是提着衣襟上山,爬过险峻的山岩,拨开茂盛的草丛,登上形同虎豹的石头,攀着形同虬龙的古树。(“摄”“履”“披”字各占1分,大意1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危:高。理解文言实词要结合具体语境,原文语境: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所以此处理解为“高”。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乎:形容词词尾/介词,相当于“于”;顾:动词,看/可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A兼词;B形容词词尾;C连词,表示目的;D适:副词,恰好/动词,到……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句中,关键词“摄”译为“提着”、 “履”译为“登上”、 “披”译为“拨开”。翻译时,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
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日:“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日:“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①,踞虎豹,登虬龙②,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③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④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 ①蒙茸:杂乱的草。②虬龙:指盘曲而古老的树。③冯夷:传说中的水神。④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日。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寤:睡醒
B.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 薄:稀薄,不浓
C.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 履:踏,攀
D. 是岁十月之望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C.①履巉岩,披蒙茸 ②至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D.①攀栖鹘之危巢 ②正襟危坐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归而谋诸妇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B.①予亦悄然而悲 ②揉使之然也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②醉则更相枕以卧
D.①凛乎其不可留也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10.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赤壁赋》描写的是江上夜景,《后赤壁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与《赤壁赋》中的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的都是深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繁富。
D.文中借孤鹤道士的梦幻之境,表现旷然豁达的胸次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7.B
8.C
9.D
10.B
7.薄:迫近,接近。
8.A:前者作“但是”讲,表转折;后者作“回头”讲,动词。B:前者作“恰巧、正好”讲,副词;后者作“共同享用”,动词。C:披:拨开。D:前者作“高耸”讲;后者作“端正”讲。
9.A:前者表承接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B:前者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后者是代词,译为“这样”C:前者表目的连词,可译为“来”;后者用于修饰与被修饰之间,相当于“而”。 D:都用于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10.[前赋描写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赋则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时间也移至孟冬。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看见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互相望望,很欢喜这景色,便一边走一边唱,互相应和。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才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准备你临时的需要。”
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似乎都被这种尖锐的声音震动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默默地感到悲愁,感到
紧张,简直有些恐惧,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周围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
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将归于临皋 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 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
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
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
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1】摄:提起。
【小题2】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小题3】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
1、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 。曾日月之几何, 。
(苏轼《后赤壁赋》)
2、予乃摄衣而上, , , ,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苏轼《后赤壁赋》)
3、划然长啸, 。山鸣谷应, 。(苏轼《后赤壁赋》)
1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3、草木震动 风起水涌
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 “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
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谗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而谋诸妇 谋:商量。
B.予乃摄衣而上 摄:披,穿。
C.披蒙茸 披:分开。
D.予亦悄然而悲 悄然:忧伤的样子。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将归于临皋 是臣进节于陛下之日长
B.以待子不时之需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C.凛乎其不可留也 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D.掠予舟而西也 追而视之,乃前寄辞者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写在月白风清之夜,与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之憾,后有“携酒与鱼”游赤壁之乐。行文在平缓舒展中有曲折起伏。
B.文章最后一段写忽然有玄裳缟农的孤鹤振翅横江:掠过瓜舟西丢,这只在暗夜独飞独鸣的鹤是孤独的,它与处在悠闲愉悦中的苏轼形成对比。
C.文章以浪漫的梦境收束,所谓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有此幻想又觉其虚无,正表现出他在出世和人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D.《赤壁赋》写在初秋,本文时间移至孟冬;两篇文章均以“赋”这种文体写记游散文,也都用了主客问答,一样的赤壁,境界却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诗情画意。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译文: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译文:
8.B(摄:提起。)
9.D(A.前“于”介词,表处所;后“于”介词,表对象。B.前“以”介词,用;后“以”介词,因为。C.前“其”语气助词,无义;后“其”代词,她。D.两个“而”都是连词,表承接。)
10.B(孤鹤孤独的形象正合同样感受孤独的作者之心。)
11.(1)返回登上小船,纵船到江心,任凭小船漂到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歇息。(5分。反放焉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2)昨天晚上,飞着叫着经 过我的,不是你吗?(5分。畴昔者非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2分。)
对下列加点字从用法上分类正确的是( ) ①云青青兮欲雨 ②忧劳可以兴国 ③而刀刃者无厚 ④不耻下问 ⑤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⑦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⑧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⑨栗深林兮惊层颠 ⑩六王毕,四海一
A:①/②⑨/③④/⑥/⑤⑦⑧⑩ B:①⑧/②⑨/③/④⑥/⑤⑦⑩ C:①⑦⑧/②/③/④⑥⑨/⑤/⑩ D:①⑧/④⑨/③/②⑥/⑤⑦/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