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隐之传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母孝谨,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选自《晋书》)

【注】①介立:孤高独立。②儋(dàn)石无储:家中一无积蓄。③铨衡: 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④清级:清官 。⑤班:分。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4分)

母孝谨( ) ②其执丧( )

餐投箸( )    ④妻自薪( )

10.用“/”为下面句子划分一处停顿。(1分)

冬 月 无 被 尝 浣 衣

11.用现代汉语说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12.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吴隐之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9.(4分)

①侍奉  ②到,等到   ③停止   ④ 背

10.(1分)冬月无被/尝浣衣

11.(2分)(1)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

12. (3分)善于谈论、博学多才、孤高独立、操守清廉、孝顺尊长(每点1分,任答三点得3分)

吴隐之传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①,有清操,虽儋石无储②,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③,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④,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⑤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选自《晋书》)

[注释]①介立:孤高独立。②儋(dàn)石无储:家中一无积蓄。③铨衡:指主管选拔官吏的职位。④清级:清官 。⑤班:分。

1.用“/”给文中画线句断句。(限断3处)

冬 月 无 被 尝 浣 衣 乃 披 絮 勤 苦 同 于 贫 庶

2.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⑴事母孝谨 ( ) ⑵及其执丧 ( )

⑶辍餐投箸 ( ) ⑷妻自负薪 ( )

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或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弱冠而介立 泉香而酒洌

B.以儒雅标名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为之悲泣 当余之从师也

D.勤苦同于贫庶 受地于先王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5.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吴隐之是一个怎样的人。

1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2①侍奉  ②到,等到   ③停止   ④ 背

3B

4(1)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像这样的人。

5善于谈论、博学多才、孤高独立、操守清廉、孝顺尊长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划线的部分断句。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取材于《墨子·尚贤》)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其事之成。


解析:

(“//”可断可不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户,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B.辍餐投箸,为之悲泣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D.饮者怀无厌之欲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

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D     C       C      A

把以下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1)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2)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郡清俭,妻自负 薪:柴草

B.一箧之宝,可数世 资:积蓄

C.及卢循南海,为循所得 寇:进攻

D.后迁中领军,清俭不 革:改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⑥D.③④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隐之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事奉母亲孝顺谨慎,母亲去世时,哀伤过度,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要提拔他。

B.吴隐之为官之后,做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故意舀泉水喝下去,试试能否改变自己。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4.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这里的“资”应是“资助” “供给”之意。

2.C(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①②③⑥,故选C。④项是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⑤项是时人对吴隐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①从“班”字入手可较容易理解。“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赐分给亲族,自己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③是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革除岭南刺史黩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的__官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他明白了“越岭”官员丧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他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3.B(B项中的喝贪泉,“试试能否改变自己”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作诗表示不改变节操的决心。)

4.①  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  ②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③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

参考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怕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象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

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

到卢循进攻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常受到优厚的尝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他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担任郡、县长官的儿子,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 有使四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 胡床而坐,谕以诏意。 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 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道性淳厚,有犯不较,所至务宽恕,胥吏有过未尝笞罚,民讼逋负者,或出己钱偿之,以是颇不治。尝出按部,路侧有佳枣,从者摘以献,道即计直挂钱于树而去。儿时尝戏画地为大第,曰:“此当分赡孤遗。”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与人交,情分切至,废弃 孤露者,待之愈厚,多所周给。
初,赴举,贫不能上,亲族裒钱三万遗之。道出滑台,过父友吕翁家。翁丧,贫窭无以葬,其母兄将鬻女以襄事。道倾褚中钱与之,且为其女择婿,别加资遣。又故人卒,贫甚,质女婢于人。道为赎之,嫁士族。 搢绅服其履行。好学,嗜弈棋。平居多茹蔬,或止一食,默坐终日,服玩极于卑俭。享年六十四。
(节选自《宋史•查道传》)【注】①间关:辗转。②逋负:拖欠税赋。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______ (3分)
A.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B.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C.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D.及居京师家/甚贫/多聚亲族之茕独者/禄赐所得/散施随尽/不以屑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踞本指蹲坐,腿足屈曲、身体长时间不挪动位置;跽、跪、箕踞等词都能表示古人的坐姿。
B.斛是古代容量单位,古代容量单位若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可排列为斗、斛(石)、升、钟。
C.孤露本指孤单无所荫庇,后指丧父或父母双亡,古代类似的常见词语还有见背、弃养等。
D.搢绅也做缙绅,意为插笏于带,本为旧时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3分)
A.查道性格沉稳,好学尽孝。他幼时不苟言笑,喜欢写字作文,后以词业著称,喜欢弈棋,因奉养母亲竭尽孝道而闻名当世。
B.查道果敢自若,治理有方。知果州时候,贼党伏岩谷依险为寇,查道以仁德感化,使他们归顺;知虢州时,遇蝗灾,查道千方百计赈灾,救活了一万多人。
C.查道性格淳厚,不重钱财。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胥吏有过失的,他不笞罚;老百姓拖欠税赋的,他自己出钱偿还;仆从摘枣以献,他挂钱于树。
D.查道有情有义,生活简朴。居京城时,家里贫穷,也要供养亲族之茕独者;倾其钱财为友人办丧事、择婿嫁女,自己却饮食粗淡,极为节俭。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①有使四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
②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

10.B  “家”为名词,作“贫”的主语,其前断句,排除C、D;“亲族之茕独者”为定语后置句,意思是“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为名词性短语,作“聚”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A.句子翻译为:当官后住在京城,家中仍然贫困,因为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因散施而随得随完,连留下一丝一毫的心意也没有.
11.B  古代容量单位按由小到大的顺序应排列为升、斗、斛(石)、钟.
12.C  “即使有人犯法也能宽恕”有错,原文为“有犯不较”,应是“有人冒犯自己也不会计较”,古代“犯人”一般是“囚”字,“犯”为“冒犯”之意,有成语“犯而不校”.“道性淳厚”并非“违法不究”.
13.①使:出使;闻:使…闻,上奏.句子翻译为: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得到查道公正清廉的政绩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诏书嘉奖了他.
②或:有的人;尝:曾经;是:这,这样的人.句子翻译为: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知州(郡守),曾经听说很仁慈(仁义),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

答案:
10.B
11.B
12.C
13.①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得到查道公正清廉的政绩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诏书嘉奖了他.
②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知州(郡守),曾经听说很仁慈(仁义),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

参考译文:
查道,字湛然,安徽歙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不合群,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未成年时便以诗词著称于世.后来,陪伺母亲迁到长江以南居住,以孝闻名于天下.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戳开河中坚冰,得到一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不久,母亲的疾病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寇准推荐他的才干,被提拔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四川强盗反叛朝廷,这时,朝廷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得到查道公正清廉的政绩便上报朝廷,皇上下诏书嘉奖了他.后来,查道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强盗们在山间岩洞据险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头目何彦忠聚集二百多党徒,盘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剑拔弩张,(势与朝廷为敌).朝廷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查道派兵剿灭,查道说:“他们是__,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拼死抵抗)以苟延残喘一会儿啊!那些喽啰们难道没有(因一时糊涂而)误入歧途的吗?”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不带一尺兵器,只带几个仆人,辗转穿越于山林沟壑中,行走一百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强盗们惊慌害怕,拉满弓严阵以待.查道(到后)镇定自如,盘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招安的意图.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知州(郡守),听说很仁慈(仁义),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强盗们随即抛下兵器罗列跪拜在查道脚下,大声呼喊请求赦免罪过.查道全部发给证明文书让他们回家当农民.
天禧元年,查道被调到虢州任知州.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灾,百姓歉收.查道来不及上奏批复,便打开官府粮仓赈救灾民,又设粥棚施粥救民,并拿出种麦4000斛作为百姓开春的种粮.老百姓多亏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万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讣告传到京师,真宗十分痛惜,下诏书让其子奉礼郎官赵循之乘车前去治办丧事.
查道为人淳朴厚道,犯而不校.手下小吏犯有过错,从来没有鞭打责罚过.百姓中有被告发拖歉赋税的,查道替他代缴,对这种事不十分追究.一次外出巡查,路边有甜枣,仆从摘来献给查道,查道按照枣的价值将钱挂在枣树上然后离开.查道少儿时曾在地上画了一座大宅院,说:“这宅院应该分给孤独无依的人.”当官后住在京城,家中仍然贫困,因为亲戚族人中的孤独者大多居住在他的家中,所得俸禄,因散施而随得随完,连留下一丝一毫的心意也没有.和人相交,情意恳切,十分周到;无家可归、孤独露宿的人,待之更加厚道,大多给以周济.
当初,查道科考,因贫穷没有盘缠进京,亲戚族人集资三万钱馈赠他.后来,查道路过滑台,前去拜见父亲的朋友吕翁,不巧吕翁已死,吕家贫穷无钱下葬,吕翁的哥哥将要卖掉自己的女儿来帮助埋葬.查道拿出包袱中所有的钱财给予吕翁哥哥赎女,并为他的女儿选择女婿,另外出资作为嫁妆.有一位故人死了,因家中很是贫穷,打算将自己女儿抵押给人作丫鬟.查道替他赎回了女儿,嫁给士族人家为妻.同朝官员们都佩服他的操行.查道好学,喜好与人下棋.平常生活喜吃蔬菜素食,有时一天只吃一餐,默坐静养整天.衣服用具十分低下节俭.享寿64岁.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11.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12.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1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完成文言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整体,观照局部.文本中的时、地、人、事、情、理等要弄清,文本的各个局部之间的关系要弄清,各个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弄清,整体的中心意思要弄清.
2.审读题干,明确指向.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不能遗漏.题干常出现的词,“分析”“概括”“理解”及其先后顺序都要认真思考;选“是”还是选“非”要看清楚;是分析原因还是概括品质,切勿马虎.
3.重视注释,寻求“外援”.文后注释绝非可有可无,关于人物和事件背景的注释,往往关系到考生对选项正误的判断.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1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 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 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 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

A.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

B.辍餐投箸,为之悲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饮者怀无厌之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学识广博,为人儒雅。虽家境不富裕,但从不苟且贪财。事奉母亲极尽孝道,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尽快提携此人。

B.吴隐之为官之后,清廉俭朴。为革除岭南历任官吏贪财旧弊,朝廷任他为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他赋诗言志,表明自己“终当不易心”的操守。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

译文:

(2)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译文:

7.D

 8.C

9.C

10.A

11.⑴每月初得到俸禄,仅仅留下自身口粮,其余全都分开周济亲族,家人绩麻纺线来供给早晚饮食。

本句中“裁”为通假字,第四册《促织》中有“手裁(才)举”的用法。

⑵虽然才学赶不上隐之,但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仍然没有改变。

“逮”“孝悌”“替”的解释为得分点。


解析:

    7.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前后刺史皆多黩货”。该句是讲广州地产丰富,珍异非常,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后人享用。这里的“资”应是“资助” “供给”之意。A项“辍”解为“停止”正确。该句是写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发出哭声的反应,她“为之悲泣”,“辍餐投箸”;从句式看,“餐”“箸”为名词,“辍”“投”为动词,__《我的母亲》中“不辍劳作”一词与此义同,且生活中常见“辍学”的说法。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康伯母的这番话后来成为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C项“迁”的是“晋陵太守”,是官职,自然是“升官”“升职”。《王忠肃公翱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古代“迁”多指升职,而“左迁”为降职。

8.“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从前文来看,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既然是概述,“乃”字就不能译为“于是”;从句式上看,“尝浣衣,乃披絮”前后结构相同,“尝”是副词,“曾经”的意思;那么从词性上去考虑,“乃”应解为“竟”,“竟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传统篇目,其中的“乃”据书上所讲,应是“才”之意。第一组A项的“及”均为“等到”之意,以表时间。第二句的主语省略,补充后,可见两句句式相同。第二组B项的两个“为”均为介词,一个是“为之悲”,一个是“为妇死”,解成“替”“为了”。第三组D项的两个“之”是结构助词,一个作“欲”的定语,一个作“为”的定语,译为“的”。

9.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①②③⑥,故选C。④项是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⑤项是时人对吴隐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①从“班”字入手可较容易理解。“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赐分给亲族,自己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③是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革除岭南刺史黩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的__官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他明白了“越岭”官员丧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他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10.A项中的“尽快”在原文中无载体。

1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赐显赠,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郡清俭,妻自负薪 薪:柴草

B.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资:积蓄

C.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 寇:进攻

D.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 革:改变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一组是 ( )

①禄赐皆班亲族 ②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

③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④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⑤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 ⑥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吴隐之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事奉母亲孝顺谨慎,母亲去世时,哀伤过度,使吏部尚书韩康伯之母大受感动,告诫康伯要提拔他。

B.吴隐之为官之后,做广州刺史,在途经贪泉时,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故意舀泉水喝下去,试试能否改变自己。

C.卢循侵犯南海时,吴隐之被捉,经刘裕交涉后才得以返还。回来后,居处极为简陋,但他仍然坚决谢绝了刘裕的赏赐以及为他另建居所的好意。

D.吴隐之这种始终不渝的清俭操守,屡次受到褒奖赞誉以及优厚赏赐,并大大鼓舞了廉士,其后代也继承了他的良好遗风,把廉洁谨慎奉为家法。

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

(2)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

【小题1】B【小题2】C【小题3】B【小题4】①  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 

    ②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解析:

【小题1】B 这里的“资”应是“资助” “供给”之意。

【小题2】C(能够说明吴隐之清俭操守的,应为①②③⑥,故选C。④项是吴隐之诗中古人对贪泉看法的陈述,后两句才表达了吴隐之的心声。⑤项是时人对吴隐之的看法,认为他“矫”,可他始终不改其“矫”。①从“班”字入手可较容易理解。“班”字从造字法上看,形旁为“刀”,义为“分给”,将俸禄和赏赐分给亲族,自己只能过俭朴的生活了。②在封建官吏家中,一个官员自己洗衣,用棉絮代被,生活自然是俭朴的了。③是吴隐之为广州刺史去革除岭南刺史黩货之弊途中遇到贪泉后对亲人所说的一番话。这番话是将贪泉与越岭(岭南)的__官吏联系在一起的,他说他明白了“越岭”官员丧失了清廉的原因,言外之意,是他要“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他用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如何保持清廉的操守。)

【小题3】B (B项中的喝贪泉,“试试能否改变自己”与原文不符,原文是作诗表示不改变节操的决心。)

【小题4】①  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 

    ②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附文言选文译文:

    吴隐之,字处默,是濮阳鄄城人。吴隐之容貌很美,善于谈论,广泛涉猎文史,以儒雅著名。他年少时就孤高独立,操守清廉,虽然家中一无积蓄,但绝不拿取不合道义而来的东西。他事奉母亲孝顺谨慎,到他为母亲守丧时,哀伤的表现超过礼制的规定。吴隐之与太常韩康伯是邻居,韩康伯的母亲是一位贤良聪明的妇人。她每次听到吴隐之的哭声,就放下筷子不再吃饭,为之悲痛流泪。后来,她对韩康怕说:“你如果掌管国家官吏的任用权,应当推举象这样的人。”到韩康伯担任吏部尚书时,吴隐之遂被任用为清官,累官做到晋陵太守。吴隐之在郡清廉俭朴,妻子自己出去背柴。后调任左卫将军。他清廉,虽有高官显职,但俸禄赏赐都分给自己的亲戚及族人,冬天没有被子。他曾洗衣时,没有替换衣服,竟然披上棉絮,他生活勤苦得与贫寒的庶民一样。

    广州地区倚山靠海,是出产奇珍异宝的地方,一个小箱所装的珍宝,可供人生活数世。因此前后刺史皆贪赃枉法。朝廷想要革除五岭以南的弊病,叫吴隐之为广州刺史。离广州治所二十里处的地名叫石门,有一道泉水,被称为贪泉,传说人只要一喝,就会有无尽的贪欲。吴隐之到达这里,对他周围的亲信说:“不看到可产生贪欲的东西,就能使心境保持不乱,越过五岭就丧失清白的原因,我现在知道了。”于是他来到泉旁,舀上泉水喝下去,并作诗说:“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他在广州,清廉的节操更加突出,经常吃的不过是蔬菜和干鱼,帷帐、用具与衣服等都交付外库,当时有许多人认为他是故意作假,然而他却始终如一。

    到卢循进攻南海,吴隐之被卢循所俘获。刘裕给卢循写信,命令他让吴隐之返回京城,过了许久卢循才同意吴隐之还京。吴隐之乘船返回时,没有装载多余的东西。他回到京城后,只住数亩地的小宅院,篱笆与院墙又矮又窄,内外共有六间茅屋,连妻子儿女都住得很挤。刘裕赐给吴隐之车牛,又为他修造住宅,他坚决推辞。后来他被调任中领军,但清廉俭朴之风不改,每月初得到俸禄,只留下自己的口粮,其余都分别赈济亲戚、族人,家中人靠自己纺织以供家用。经常有困难缺乏的情况,有时两天吃一天的粮食。身上总是穿布制的衣服,而且破旧不堪,妻子儿女一点也不能分享他的俸禄。

    晋安帝义熙八年,吴隐之以年老请求退休,九年,吴隐之去世。吴隐之操守清廉,始终不渝,屡次受到朝廷褒奖,在他退休及去世时,常受到优厚的尝赐,并赠予显要的官职,廉洁的士大夫们皆以此为荣。他的儿子吴延之又坚持清廉的操守,延之的弟弟以及担任郡、县长官的儿子,常以廉洁谨慎作为家门传统,虽然他们的才学比不上吴隐之,但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廉洁奉公的作风还是没有改变。

清代苏州文士顾禄在《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这反映出清代的苏州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 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 ④“击牲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