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①我格外怀念起已经过世的外祖母来, ________没有认真地听从她的忠告。②2008年两会期间, __强调,我们将始终如一地履行对台湾同胞作出的承诺,既不会因局势的一时波动而有任何动摇,也不会因少数人的________干扰而有任何改变。③中国社科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助理扎洛说,包括西藏在内的各藏区________不是一个单纯的藏族聚居区,从经济生活形态上来讲,藏民与其他各民族是互补的。

A:懊悔  蓄意  从来  B:懊悔  故意  历来 C:懊恼  蓄意  历来  D:懊恼  故意  从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 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800字。

作文阅改提示:

(1)此题是一个具有比喻意味的文题。可以联系社会现实和社会热点,如风雪灾害,圣火__,汶川地震,金融危机,中法关系,台海三通,农民工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以一种 “雨过天会晴”眼光去审视;考生也可以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发展、人际交往等,关注自我人生,培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乐观自信的人生观。

(2)关键词的理解: “雨过”和“天晴”, 既可以指外在的环境或条件,也可以指主体内在的情绪或或体验;“会” 既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必然,又可以表示事物发展的可能,此处宜偏在前者。

 (3)参考立意: 从__到光明, 从萧条到繁荣,从苦难到幸福,从失败到成功,从落后到进步;从痛苦到高兴, 从悲观到乐观,从沮丧到激昂……既可以谈自然现象,也可以谈个人(人生际遇,命运前途,心理调整等),还可以谈社会现象(发展的曲折,经济的起伏,社会的公平等)。“雨过天会晴”这一表述为结论性判断,不可以全部否定或部分否定,即不可立意为: 雨过天不会晴或雨过天未必会晴――这样立意的即为走题。

(4)对文章是否合题的判定:

一类卷:  表达了“雨过”与“天晴”关系,又以“会”为开掘重点,即为什么“会”,怎样才“会”,即为切合题意。

二类卷: 表达了“雨过”与“天晴”关系,对“会”只是笼统提及,为符合题意。

三类卷: 只抓住“雨过”或“天晴”中一个方面去写的,为基本符合题意。

四类卷: 完全撇开题目去写别的内容,判为离题(暗合题目的文章不能判为离题)。

(5)不足字数,每少50个字扣1分,400字以下按不成篇计分;错别字1个扣一分(重复不计),最多不超过10分。【未写标题扣2分

(6)套作、文体不明确的不予及格。

阅读下面的材料,请分别概括中国人民银行本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几种做法及其原因。(6分)

为把钱用到刀刃上,保证实体经济不受金融风暴的严重影响,中国政府另辟蹊径,采取新的高效率资金循环方式。这种方式是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在当前流动性恐慌的阶段,为银行体系释放出更多可供操作的资金,还充分考虑到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弱的特点,以及他们服务的客户――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受危机冲击的程度较大,需要资金的迫切感较大,所以,才有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的下降;同时,对大型商业银行作较低幅度的调整,除了考虑到他们抵抗风险的能力较强外,也考虑到他们的放贷能力强,可能引起将来更大的通胀风险。

做法(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法(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做法(1):对中小金融机构做较大下调(2分)【“中小型金融机构”1分,“较大调整”1分】。原因:中小金融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弱,他们服务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迫切需要资金(1分)。

做法(2):对大型商业银行做较小下调(2分)【“大型商业银行”1分,“较小下调”1分】。原因:大型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强,且其放贷能力强可能引起更大的通胀风险(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不 朽 的 贝 多 芬

罗曼・罗兰

在大风雨中,大风雪中,一声响雷中,1827年3月26日, 贝多芬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

贝多芬!多少人颂赞他艺术上的伟大。但, 贝多芬远不止是音乐家中的第一人。他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对于一般受苦而奋斗的人,他是最大、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他会到我们身旁来,好似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旁边,一言不发,在琴上唱着他隐忍的悲歌,安慰那哭泣的人。当我们斗争到疲惫的辰光,到这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将获得无可言喻的裨益。

贝多芬分赠我们的是一股勇气,一种奋斗的欢乐。他在《致不朽的爱》一信中有言: “当我有所克服的时候,我总是快乐的。”《致韦格勒》一信中又说:“我愿把生命活上千百次……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他还分赠我们一种感到与神同在的醉意。他仿佛在和大自然不息的沟通之下,竟感染了自然的深邃的力。申德勒说:“贝多芬教了我大自然的学问,在这方面的研究,他给我的指导和在音乐方面没有分别。使他陶醉的并非自然的律令,而是自然的基本威力。”格里尔巴策对贝多芬钦佩之中含有惧意,在提及他时说:“他所到达的那种境界,艺术竟和犷野与古怪的元素混合为一。”舒曼提到《第五交响曲》时也说:“尽管你时常听到它,它对你始终有一股不变的威力,有如自然界的现象,虽然时时发生,总教人充满着恐惧与惊异。” 贝多芬的密友申德勒赞叹:“他抓住了大自然的精神。”――这是不错的:贝多芬是自然界的一股力;一种原始的力和大自然其余的部分接战之下,便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

贝多芬的一生宛如一天雷雨的日子。――先是一个明净如水的早晨,仅仅有几阵懒懒的微风,但在静止的空气中,已经有隐隐的威胁,沉重的预感。然后,突然之间巨大的阴影卷过,悲壮的雷吼,充满着声响的、可怖的静默,一阵复一阵的狂风,有如《英雄交响乐》与《第五交响乐》。然而白日的清纯之气尚未受到损害。欢乐依然是欢乐,悲哀永远保存着一缕希望。但自1810年后,心灵的均衡丧失了。目光变得异样。最清楚的思想,也看来似水汽一般在升华:忽而四散,忽而凝聚,它们的又凄凉又古怪的骚动,罩住了心;往往乐思在薄雾之中浮沉了一二次以后,完全消失了,淹没了,直到曲终才在一阵狂飙中重新出现,即是快乐本身也蒙上苦涩与犷野的性质。所有的情操里都混和着一种热病,一种毒素。贝多芬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有言:“噢,人生多美,但我是永远受着毒害……。”黄昏来临,雷雨也随着酝酿。尔后是沉重的云,饱蓄着闪电,把黑夜染成乌黑,夹带着大风雨,那是《第九交响乐》的开始。――突然,当风狂雨骤之际,__裂了缝,夜在天空被赶走,由于意志之力,白日的清明重又还给了我们。

什么胜利可和这场胜利相比?波拿巴的哪一场战争?奥斯特利茨――拿破仑1805年12月大获胜利之地那一天的阳光?曾经达到这种超人的努力的光荣?曾经获得这种心灵从未获得的凯旋?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的那句豪语所说的――那是可以总结他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 “用痛苦换来欢乐。”

(选自《贝多芬传》,傅雷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19.文章开篇写了贝多芬去世时天气的恶劣和“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这一细节,有何作用?请分别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这篇评传中,作者多处引用贝多芬书信中的原话和他人的评语,简要分析这样引用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说贝多芬“是近代艺术的最英勇的力”,这些“力”给我们哪些启示?(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1)渲染贝多芬去世时天气恶劣(1分),象征贝多芬一生遭受的苦难(1分); 【或:渲染沉痛悲伤的氛围】

(2)暗示贝多芬不认识的人也对他无比崇敬(1分),表现贝多芬的伟大(1分)。

20.(1)引用传主的原话,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增强了感染力(1分),也为作者的评述提供了依据(1分);

(2)引用他人的话,使文章对人物的评述更加全面客观、真实可信(1分),也能从侧面塑造传主的性格;(1分)

(3)二者与作者的评述相结合,有助于读者全面而深刻了解传主的精神和影响(提升了传记的阅读价值)。(1分)

21.(1) 要学会承受苦难:贝多芬不但自己承受了巨大痛苦,也以自己的经历和乐曲,教会那些受苦而奋斗的人隐忍痛苦;

(2) 要学会与命运抗争:对苦难命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力”去__和征服, 也教会人们不向苦难命运屈服,不息奋斗;

(3) 要学会用痛苦换取欢乐:贝多芬不但自己用痛苦换来了成功,而且他用他的苦难铸成欢乐来安慰人们,鼓励人们,给人们勇气和力量。

【每点2分,作者意图探讨,如考生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本题必须考虑从文本出发进行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炊 烟

阿城

老张得了一闺女。老张说,挺好,就是大了别长得像我,那可就嫁不出去了。因此,女儿名美丽,自然姓张。

老张的大学同学都说,叫个美丽,没什么不好,就是俗了点。老张你也是读过书的人,怎么不想个雅点儿的呢?

老张说,俗有什么不好?实惠。这年头你还想怎么着?结结实实的吧。

老张的同学说,结实?那叫矿石好了,叫火成岩。咱们这行就是学了个结实。

老张在大学读的地质。

老张疼闺女。

老张抽烟。老张的老婆说,你要想要孩子,就把烟忌了,书上说,大人抽烟,会影响胎儿的基因。老张正抽到一半儿,马上扔掉,用脚碾灭,戒了。美丽生出来了,老张买了一包烟。老张的老婆说,你叫美丽从小肺就是黑的吗?老张凄凄的样子。老张的老婆说,你抽吧,别在美丽旁边儿抽。

美丽是冬天生的。春天了,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出来晒太阳。起风了,老张说,还不回去,看吹着。老张的老婆说,不晒太阳,美丽吃的钙根本就吸收不了。老张说,那就屋里窗户边儿上晒嘛。老张的老婆说,紫外线透不过玻璃,人体吸收钙,靠的就是个紫外线,隔着玻璃,还不是白晒。老张说,那就等风停了。

秋天了,美丽大了点儿,手会指东西,指妈妈,指爸爸,还会抓耳朵,抓妈妈的头发,抓爸爸的鼻子。

一天,老张的老婆抱着美丽,老张在旁边挤眉弄眼,逗得美丽嘎嘎乐,两只小手儿着。老张的老婆把美丽凑到老张的脸前,美丽的手就伸进爸爸的嘴里。

说时迟,那时快,老张抬手就是一掌,把母女两个打了个趔趄。老张在地质队,天天握探锤打石头,手上总有百来斤的力气。老张的老婆没有提防,就跌倒了。到底是母亲,着地的关头,一扭身仰着将美丽抓在胸口。

美丽大哭。老张的老婆脑后淌出血来,从来没有骂过人的人,骂人了,老张的老婆骂老张。

老张呆了,浑身哆嗦着,喘不出气来,汗从头上淌进了领子里。

老张进了医院,两天一夜,才说出话来――

一九六0年,闹饥荒,饿死人,全国都闹,除了云南。那年,我毕业实习,进山找矿。

后来,我迷路了。有指南针,没用。我饿,我饿呀。慌,心慌,一慌就急。本来还会想,这下完了。一直就吃不够,体力差,肝里的糖说耗完就耗完。后来就出汗,后来汗也不出了。什么也不敢想,用脑子最消耗热量了。躺着。胃里冒酸水儿,杀得牙软。

后来,从肚子里开始发热,脚心,脖子,指头尖儿,越来越烫。安徒生不是写过卖火柴的小女孩吗?这个丹麦的老东西,他写得对。人饿死前,就是发热,热过了,就是死。

我没死。死了怎么还能跟你结婚?怎么还能有美丽?

我醒的时候,好半天才看得清东西。我瞧见远处有烟。当时,我只有一个念头,烧饭才会有烟。爬吧。

就别说怎么才爬到了吧。到了,是个人家。我趴在门口说,救个命吧,给口吃的吧。没人应。对,可能我的声音太小。我进去了。

灶前头靠着个人,瘦得牙龇着,眼睛亮得吓人。我说,给口吃的。那人半天才摇摇头。我说,你就是我爷爷,祖宗,给口吃的吧。那人还是摇头。我说,你是说没有吗?那你这灶上烧的什么?喝口热水也行啊。那人眼泪就流下来了。

我不管了,伸手就把锅盖揭了。水气散了,我看见了,锅里煮着个小孩的手。

16.纵观全文,“老张疼闺女”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试分析老张“抬手就是一掌”这一细节在小说中的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你认为小说为什么要以《炊烟》为标题?(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①给女儿起名字;②为了女儿戒烟;③关心女儿晒太阳;

④逗女儿玩儿。⑤看到母女俩被自己__时,浑身哆嗦。【每点1分,任答四点即可】

17.结构上,它使小说突生波澜(起伏、转折),由现实转入回忆,(1分)推动了情节的发展(1分)。

内容上,它是老张下意识的动作(1分),表现了惨痛的经历给老张打下了深刻的烙印(1分),突出他对眼前幸福生活的珍惜,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题(1分)。

18.(1)有实写作用【“概括作用”亦可】,小说中写到饥荒年代吃人时升起的炊烟,让人印象深刻(2分);

(2)有象征作用,炊烟代表美好的生活,表达作者对温暖宁静生活的向往(2分);

(3)有启发作用,小说中今昔不同生活的对比,能引发读者对生活的思考(2分)。

【作者意图探讨,如考生回答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题。

审美体验与艺术创造

审美体验,作为美感心理的建构和展开,它始终是发生在个体生命中的过程,令人震撼而又难以言说。不过,通过艺术活动,审美体验可以被具体化和符号化。在艺术创造活动、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艺术接受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关联着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贯穿在其中的创造性动力因素。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由多种精神活动和技术活动构成的复杂过程,又有多层次的心理活动交错地介入其中。但为了具体地分析研究,我们一般把艺术创造分为互相关联、渐层推进的三个主要环节――艺术创造的兴发阶段、构思阶段和物化阶段。

艺术的兴发看起来是突然降临在主体身上的一种欲望和激情,但它却不是什么神秘力量的作用,而是过去和现在的审美体验酝酿而导致的精神爆发效应。钟嵘有一段文字说明了诗歌创作的欲望与激情,他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也。嘉会寄思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这种丰富的痛苦体验、深沉的忧患意识积聚和酝酿,成为激活诗歌创作的欲望和激情。

  艺术构思,是主体在丰富体验的基础上,通过以情感为中心的多种心理活动对感知材料进行审美改造和组织,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其声”,这是音乐家的丰富体验;“收尽奇峰打草稿”,这是画家的丰富体验;“遍历人生百态,尝尽苦辣酸甜”,这是文学家的丰富体验。体验越是丰富,感受越是深刻,情感越是强烈,审美的创造力也越是巨大。体验不仅给艺术构思所带来的是丰富的材料,而且最重要的是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这几样事物在诗人心中成为如此凄美的审美意象,就是由情感的支配而形成的一个活生生的有机体。被情感浸透、为情感所凝集在一起的诸种意象,通过想象生成为审美意象。由此可见,艺术构思的内在逻辑是审美体验。

艺术物化,是指艺术主体把心灵中的审美体验创造性地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如果说,客观存在的山水留在感知活动中的印象是“眼中山水”,艺术家心灵中构思的山水审美意象是“胸中山水”,那么,经过艺术家的创造性符号实践和运用精湛的技术呈现出来的山水就是“画中山水”。艺术家艰辛而快乐的劳动,就是要把丰富的生命体验变为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曹雪芹写作《红楼梦》,“十年辛苦不寻常”,把人生的凄凉和辛酸、历史的没落与哀婉,都化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苍茫命运和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满纸荒唐言,实在是一把辛酸泪。无论是小说的形象,还是其它艺术形象,都是主体心灵中审美意象的物化,而审美意象正是审美体验在心灵中生成的无形影像,它们的最后根据就在审美体验之中。

从艺术兴发、构思和物化三个主要环节上看,审美体验作为动力、逻辑和根据贯穿在艺术创造过程中。没有审美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造。

选自《美感的深层形态――审美体验》,有删改

12.下列各项,符合作者的观点的两项是(5分)

A.艺术创造活动是一种包含有多层次的心理活动在内的复杂过程。

B.艺术构思,就是把审美意象变为客观物象的改造和组织的过程。

C.小说、诗歌等的艺术形象都是艺术主体心灵中审美意象的物化。

D.审美体验既是艺术创造活动的起点,又是艺术创造活动的终点。

E.从艺术兴发、构思和物化上看,没有艺术创造,就没有审美体验。

13.下列不属于艺术家的审美体验越丰富就越能影响艺术构思的一项是(3分)

A.操千曲而后晓其声 B.杨柳岸晓风残月

C.收尽奇峰打草稿 D.遍历人生百态

14.从文章第一段来看,审美体验与艺术活动的关联,体现在哪两个方面?(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在艺术创造过程中,审美体验具有哪些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A C 【B应为“艺术构思,是把客观物象变为审美意象的过程”;D“艺术创造活动的终点”应是创造艺术形象;E项应为“没有审美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造”。答对1项2分】

13.B【“杨柳岸晓风残月”是经艺术构思后形成的审美意象,而不是说明“审美体验越丰富就越能影响艺术构思”】

14.(1)审美体验通过艺术活动,可以被具体化和符号化;

(2)审美体验与艺术活动的各个环节都有关联。【答对1点得2分】

15.激活艺术创作的欲望和激情;给予艺术构思丰富的材料;

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是艺术创造的终极根据。【答了“动力”(激活艺术创作的欲望和激情)、“逻辑”(赋予艺术构思以内在的逻辑)、“根据”(是艺术创造的终极根据)三点的即为4分;答了“动力”“逻辑”“根据”任2点和“材料”(给予艺术构思丰富的材料)三点即为3分;答了全部4点的亦为4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不以物喜,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

(4)多情应笑我,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淇则有岸   隰则有泮  (2)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3)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4)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鹧鸪天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

(1)本词最后两句采用对比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2)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5分)

(1)答案: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朴的喜爱和赞美(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换为: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或:对不屈精神的赞美);(1分)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不满(或:对城市上层社会的鄙弃)。(1分)】

(2)答案: 协调。(1分)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朦胧,颜色深暗,(1分)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1分)。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颜色深沉),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1分),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了动态美(1分)。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考生此题分析如无总起,但有总结,此处亦可得1分)。【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的理解。学生在答题时如果将答题重点偏向“寒”“点”所表达的情感,而没有对“寒”“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没有对其艺术表现力的分析,则“寒”“点”处不予给分。改题时要特别落实题干中“大胆”“巧妙”以及“寒”“点”的分析】

5.D【恨:遗憾、悔恨】

6.C【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他们的;A.以:介词,因为 /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B.之:助词,的 / 代词,这件事;D.为:动词,认为 / 动词,担任、做……官】

7.D【③错父“饮药死”不是导致错死亡的原因,⑥是错死时状况,不是原因】

8.C【极力劝阻的目的不仅是担心儿子,而且是整个晁氏家族的安危,也怕祸及自身】

9.(1)太史公曰 / 晁错为家令时 / 数言事不用 / 后擅权 / 多所变更 / 诸侯发难 / 不急匡救 / 欲报私仇 / 反以亡躯。【共4分。错1处不扣分,每错漏2处扣1分,扣完为止】

(2)  ① 你一掌权,就侵犯诸侯利益、分割诸侯土地,使别人的亲人疏远。 【用事:掌权,1分;疏:使动用法,使……疏远,1分;大意,1分】

② 计划才刚刚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就)堵住了忠臣的嘴。【卒:通“猝”,突然,1分;杜:堵塞,1分;大意,1分】

参考译文:

晁错,是颍川人。他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多次向皇帝上书,在孝文帝时,又论述要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可以更改确定的一些法令,奏疏一共有三十篇。孝文帝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觉得他是个奇才,提升他做中大夫。在这个时候,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

汉景帝即位,让晁错担任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在秘密处听取他说的事情,皇帝总是听从,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修改敲定。

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归他们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奏疏呈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没有人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大声叫嚷,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件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你一掌权,就侵犯诸侯利益、分割诸侯土地,使别人的亲人疏远。很多人都责备怨恨你,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家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到我”。死了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__,以诛杀(乱臣)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劝说皇帝斩晁错时,皇帝很久都不说话。后来,皇帝就下令中尉去叫晁错。晁错当时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斩。

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两地的叛乱停止了没有?”邓公说:“吴王几十年来都想谋反,(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只是)借诛杀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在于朝廷)。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无能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刚刚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就)堵住了忠臣的嘴。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

太史公说:晁错在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是说的晁错这种人吧!

把下列句子填入横线,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高科技与艺术各行其道,怎么会走到一起呢?李政道先生的一席话可谓鞭辟入里:“科学和艺术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她们的关系是与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关联的。” ①没有智慧,情感的因素能够达到完美的成果吗?②伟大科学观念的理解和伟大艺术的美学鉴赏都需要智慧,而随后的感受升华和情感又是分不开的。③没有情感的因素,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道路吗?④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⑤她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A: ②①③④⑤ B: ②①③⑤④ C: ④①②③⑤ D: ④②①③⑤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