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1-3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1.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重为乡党所笑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地为牢D.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下面句子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 考查,考订。
B.罗网天下放失旧闻 “失” 通“佚”,散失,散乱。
C.通古今之变 “通” 通过。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下狱受腐刑。
3.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D.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1.D 向
2.C (通晓)
3.B 没有“创作风格”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节选自《报任安书》)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仆窃不逊 窃:谦辞,私下
B.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考察
C.会遭此祸,惜其不成 会:恰逢,正好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任
2.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B.重为乡党所笑
C.为十表,本纪十二D.故士有画地为牢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记叙司马迁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介绍了《史记》的编写体例、所记事件起止年代等。
B.“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两句话,是司马迁为创作《史记》不惜忍辱求生、隐忍苟活的心志表白。
C.司马迁的创作目的,是要将《史记》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的鸿篇巨制。
D.“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这句话透露出司马迁对任安不能理解自己的选择,还请自己“推贤进士”的不满。
选出加点词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
A:二世使使者斩以徇(示众)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陷害) B:若望仆不相师(希望)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应当) C: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恢复)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杀) D:吏当广所失亡多(判决) 不知广之所之,弗从(接应)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仆窃不逊,近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我私下里不谦虚(不自量力),最近依靠拙劣没用的文辞,收集天下散佚的遗闻旧说,考证其中的史实,考察历史上成败盛衰的规律。
B.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也是想用来探求天道与人事的关系,通晓古今变化的规律,成为一家之说。
C.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此书已经起草,尚未完成,恰巧碰上这桩祸事,我惋惜它没有写成,因此宁愿接受宫刑而没有怨怒的表情。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我已经能著成这部书,就要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那些能理解的后人,使它在人烟稠密的都市流传,那么,我以前受辱的旧债就得到补偿,即使让我死上一万次,难道会后悔吗!
D
解析:
我果真能著成这部书,就要把它藏在名山之中,传给那些能理解的后人,使它在人烟稠密的都市流传,那么,我以前受辱的旧债就得到补偿,即使让我死上一万次,难道会后悔吗!
6.下列句子中的加横线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后五年,吾妻来归 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B: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侮辱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搅浑 D: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揩拭
6.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无兄弟之亲 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③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④下流多谤议 ⑤安在其不辱也? ⑥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 ⑦重为乡党所笑 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⑨莫之夭阏者 ⑩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⑾彼且奚适也 ⑿当其欣于所遇 ⒀唯利是图 ⒁覆杯水于坳堂之上
A:①⑤/②③⑦⑧/③④/⑤⑨⑾⒀/⑥/⑿⒁ B:①⑩/②③④⑦⑧/⑤⑨⑾⒀/⑥/⑿⒁ C:①⑥/②③④⑦⑧/⑤⑨⑩/⑾⒀/⑿⒁ 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⑨⑾⒀/⑩⑿⒁
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题,多选则按前3题计分)(6分)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李密《陈情表》)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仆诚以著此书, ,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
(1)茕茕孑立,形影相吊(2)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3)藏之名山,传之其人(4)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解析】
试题分析:要答好此类题,平时就要注意积累。只有弄懂意思才有利于记住字形,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写错的字,要加倍注意。本题的重点字如:茕茕孑立、吊、濯等。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李密《陈情表》)
(2) , ;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仆诚以著此书, ,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4)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5)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苏轼《赤壁赋》)
(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2)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
(3)藏之名山 传之其人 (4)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5)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解析:
略
默写。(每小题1分,共8分。)
⑴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 。《报任安书》
⑵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 ? 《游褒禅山记》
⑶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 , 。 《陈情表》
⑷ , ,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陈情表》
⑸ 仆诚以著此书, ,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⑹ 亦欲以 , ,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
⑺ 愿陛下 ,听臣微志, ,保卒余年。
⑻ , ;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⑴仲尼厄而作《春秋》,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⑵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⑶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⑷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⑸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⑹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⑺矜悯愚臣,庶刘侥幸。
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9-11题。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始终,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9、与“难为俗人言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重为乡党所笑 B.为十表,本纪十二
C.故士有画地为牢 D.不足为外人道也
10、下面句子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稽” 考查,考订。
B.罗网天下放失旧闻 “失” 通“佚”,散失,散乱。
C.通古今之变 “通” 通过。
D.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 ,下狱受腐刑。
11、对上面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面文字记叙自己遭受腐刑之后,完成《史记》创作的经过。
B.介绍了《史记》所包含的内容及所记事件的历史时期和创作风格。
C.能够体现其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生死观内涵的句子是“就极刑而无愠色”。
D.表明自己的创作目的,是要将此书写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制之作。
9.D 向
10.C (通晓)
11.B 没有“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