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宋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18.“燕辞归,客尚淹留”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19.试简析词中诗人形象

18.对比。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19.诗人是一位年光过尽、青春暗逝、客居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痛苦的羁旅游子形象。作者借“离人心上秋”、“雨打芭蕉”、“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等景物和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出怀乡思亲之愁。

【解析】

试题分析:

18.对手法的判断,一定要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本题中的“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之间是对比关系,这样可判断此句是对比。对比的作用,就是要突出其中的一方面,这里是以燕子辞归,来突出自己不得归的伤感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先依据诗句中的“离人”的细节描写和诗中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就是要注意答案的组织,首先要对人物形象作以一个定性的概括,即是一个游子形象,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小题。

唐 多 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20.“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21.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20.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3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21.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

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2分)

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离人心上秋”,不仅点明了分别的季节,还别出心裁地表现了自己此时悲凉的心情。“心上秋”三字,把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悲凉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秋天更寒冷,心情更悲凉,较之平铺直叙来说愁苦更胜一筹,颇为新奇;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皓月高高地悬挂在天空。这本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词人却不得不承受离别之苦。此情此景,站在高楼上远眺的词人,想到自己即将踏上遥远的征程,其内心的不舍和愁苦越是一发不可收拾,愁不堪言。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思路点拨】赏析诗歌的某一句,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可以用鉴赏炼字的技巧来回答。首先有手法点明手法,如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次没有手法的看字词,主要看动词、形容词、表色彩的词等;最后还要联系诗歌的主旨和情感,对表情达意有什么效果作用。

21.

【试题分析】:下片承上启下,继续抒情。所不同的是,下片的情感较之上片更为深广,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年华已逝的惋惜。开篇词人直抒胸臆,以一句“年事梦中休”表达流水无情、年华不再的感叹。“花空烟水流”的比喻非常形象逼真,营造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个随意想象的空间和一种完美的视觉享受。秋深燕归是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在外漂泊、回不了家的痛苦;连垂柳也不能把词人与家人系在一起,就更痛苦了,这两句表现了词人离别在际的复杂心情和无限愁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①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

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②长是,系行舟。

注:①吴文英,号梦窗,宋人,一生未第,游幕终身,晚年困顿以死。

②漫:空,徒劳。

8.“燕辞归,客尚淹留”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9.试简析词中诗人形象?

8.对比。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飘泊作对比,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

9.诗人是一位年光过尽、青春暗逝、客居他乡、无法回归,因此思乡怀亲、孤独痛苦的羁旅游子形象。作者借“离人心上秋”、“雨打芭蕉”、“有明月,怕登楼”、“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等景物和细节描写,鲜明地表现出怀乡思亲之愁。

【解析】

8.

试题分析:对手法的判断,一定要注意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本题中的“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之间是对比关系,这样可判断此句是对比。对比的作用,就是要突出其中的一方面,这里是以燕子辞归,来突出自己不得归的伤感之情。

9.

试题分析:先依据诗句中的“离人”的细节描写和诗中的景物描写来分析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然后就是要注意答案的组织,首先要对人物形象作以一个定性的概括,即是一个游子形象,然后结合具体诗句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唐 多 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24.“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25.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24.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25.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

【解析】

24.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的一道试题,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注意在作答本题的时候一定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根据对本题的理解可以得出如下结论: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

25.本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情感主旨探讨和手法赏析的一道综合考题,考生要先明确手法然后明析情感主旨类试题在作答的时候一定要抓住体现情感的关键词汇,比如“愁”“苦”等这样的词语能直接体现情感。同时要注意结合诗词下面所给的注释,只有把所给的信息都用上了,答题也就有了准度。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13.“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

14.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

13.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3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14.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起笔写羁旅秋思,酿足了愁情。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两句一问一答,紧扣主题“秋思离愁”。秋雨初停,天凉如水,明月东升,正是登楼纳凉赏月的好时候。“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游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游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下片写客中孤寂的感叹。“垂柳”是眼中秋景,而又关离情别事,写来承接自然。“萦”“系”二字均由柳丝绵长思出,十分形象。“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旅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情侣呢。可见篇首“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不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仍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聊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唐 多 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22.“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23.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22.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23.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2分);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离人心上秋”,不仅点明了分别的季节,还别出心裁地表现了自己此时悲凉的心情。“心上秋”三字,把秋天的萧瑟和内心的悲凉紧密结合起来,让人感到秋天更寒冷,心情更悲凉,较之平铺直叙来说愁苦更胜一筹,颇为新奇;在一个深秋的夜晚,皓月高高地悬挂在天空。这本是个合家团圆的日子,词人却不得不承受离别之苦。此情此景,站在高楼上远眺的词人,想到自己即将踏上遥远的征程,其内心的不舍和愁苦越是一发不可收拾,愁不堪言。本题可据此回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下片承上启下,继续抒情。所不同的是,下片的情感较之上片更为深广,既有对友人的不舍,也有对年华已逝的惋惜。开篇词人直抒胸臆,以一句“年事梦中休”表达流水无情、年华不再的感叹。“花空烟水流”的比喻非常形象逼真,营造了一个美妙的境界,给人一个随意想象的空间和一种完美的视觉享受。秋深燕归是自然景象,表达了词人在外漂泊、回不了家的痛苦;连垂柳也不能把词人与家人系在一起,就更痛苦了,这两句表现了词人离别在际的复杂心情和无限愁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唐多令 惜别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①长是、系行舟。

【注】①漫:空,徒劳。

16.“燕辞归、客尚淹留”这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对比。(2分)以秋深燕归与自身仍在外漂泊作对比。(1分)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伤感之情。(2分)(也可答反衬)

17.离人相别;秋景凄清;望月思人;时光流逝,年华如水;想归不得归;功业无望;羁旅漂泊。(每点1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是两组“景”与“情”的对应反衬结构语式。前句中以秋深燕归的自然景象对比自身仍在外飘泊、有家不得归的苦痛情绪;后句中以垂柳柔条不能系住自身飘泊的行踪与家人同住,而只能长系行舟的象征性的对比,诉说一个“永恒的流浪者”的苦况。这样就把与友人的惜别赋予了较深层的内涵,使读者更能体会词人命笔时的复杂心情和离别之际的纷纷意绪。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雨打芭蕉是令人惆怅的,在词人愁苦的心境中,纵然晴昼无雨,芭蕉只在秋风中的摇曳,也令人感到凉飕飕地凄楚。“飕飕”是词人心灵上的一种感觉,是诗人的情绪与外界景物的一种凝合,是诗人主观情感向外部世界的一种投射。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唐 多 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徒然。

19.“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5分)

20.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6分)

19.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1分)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    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20.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2分)

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2分)   

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这种手法,古代歌谣中经常可见,此词以“秋心”合成“愁”字,是离合体,皆入谜格,故是“变体”。“都道晚凉天气好”,可谓人云亦云,而“有明月,怕登楼”,才是客子真实独特的心理写照。“月是故乡明”,望月是难免会触动乡思离愁的。这三句没有直说愁,却通过客子心口不一的描写把它充分地表现了。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这道小题考查诗歌鉴赏中的表达技巧。答题时一定要规范步骤,先指出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两句借景抒情,写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燕辞归、客尚淹留。”两句用“燕子”与“人”对比,反衬,群群的燕子已经飞回南方的故乡,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最后三句拟人,写丝丝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注]长是,系行舟。

【注】谩:徒然。

19.“离人心上秋”自古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作者为什么说“有明月,怕登楼”?(4分)

20.词的下片手法多样,感情丰富,试作简要分析。(4分)

19.①该句将“愁”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1分)又委婉地表明了内心因离别而愁。(1分)②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登高怀远,望月思人,月明之夜,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怀人而又充满矛盾的心理。(2分)

20.①借景抒情。往事如梦,花落成空,美好年华如水,表达了时光流逝的感慨。②对比(反衬)。“燕归客留”,人不如物,更突出了无法归家的哀愁。③拟人。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恋人,却总是缠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恋人的思念。(4分。每点2分,期中手法1分,思想感情1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4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诗句大意。吴文英的这首《唐多令》写的是羁旅怀人。“离人心上秋”,前一句先点“愁”字,第二句语带双关。说离人秋思方可称愁,单就这点说命意便有出奇制胜之处。从字面看,“愁”字是由“秋心”二字拼合而成,所以此二字又近于字谜游戏。此两句一问一答,开篇即出以唱叹,而且凿空道,实可称倒折之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应先读懂诗句大意。词的下片叹息年光过尽,往事如梦。“花空烟水流”是比喻青春岁月的流逝,又是赋写秋景,兼有二义之妙。“燕辞归”与“客尚淹留”,两相对照,自可见人不如候鸟。“垂柳不萦裙带住”一句写的是其人已去,“裙带”二字暗示对方的身份和彼此之间的关系;“谩长是,系行舟”二句是自况,意思是自己不能随去。羁身异乡,又成孤零,本就有双重悲愁,何况离自己而去者又是一位情侣呢。由此方见篇着“离人”二字具有更多一重含意,是离乡又逢离别的人啊,其愁也就更其难堪了。伊人已去而自己既留,必有不得已的理由,却不明说(也无须说),只是埋怨柳丝或系或不系,无赖至极,却又耐人寻味。“燕辞归 、客尚淹留”句与此三句,又形成比兴关系,情景相映成趣。下片写字中怀人,着笔简洁明快,发语恰到好处,毫无拖沓之感。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唐多令

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

【注释】“淹留”:羁留;逗留。 “不萦”:不系住。萦:系。

词的上片开头两句妙在何处?从篇章和主旨的角度看,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写了哪些秋景?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小题1】“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用拆字法,婉抒离别后逢秋的愁怀。“心上秋”前加“离人”二字,表现出离人的心怕到秋天,遇秋则成“愁”的意韵。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令人更为愁苦,这就比单纯外界自然的秋增加离愁要深入一筹。(2)此二句领起全篇,为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调。(意思对即可)

【小题2】写了蕉雨、秋月、落花、流水、去燕、垂柳等秋景。作者融情人景,将客愁渗入,这些秋景是“离人心上秋”的具体形象化。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回答第一问,“拆字法”的概括很关键,这一拆,点出了季节和情怀。循此回答,则不会偏题。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这首词,写秋景,写愁情愁事,情景交融。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