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话题作文“春光无限好”时,教师建议学生引用描写春色的古诗名句,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下列名句合适的是()。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小题。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
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6.“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三句,在词中主要有哪些作用?请简要概括。
17.“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任选两个角度赏析。
16.①点明时间、地点和气候。②为全词定下悲凉的情调。③烘托出凄冷沉郁的气氛。(其他概括,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17.示例:(1)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使离人倍感孤单,不愿分离,言有尽而意无穷。(2)承接上文,渲染场景。作者巧妙承接上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所开拓出的意境,进一步设想离别后的具体场景,渲染出孤独、冷清、凄凉的画面。(3)点染手法,烘托情感。前面点明“伤离别”,这里就用低垂的杨柳、萧瑟的晓风和孤冷的残月营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意境,来烘托“伤离别”的感情,极力渲染离别之情的伤感。
【解析】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手法和作用。由题干确定范围,即“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再根据所起的作用分析。首先分析词句内容,点明时间、地点和气候。然后分析作用,位于词的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词定下悲凉的情调。烘托出凄冷沉郁的气氛。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诗词中景物描写一般作用:景物体现季节特征,景物体现地域特征,景物折射人物情感。如本题“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首先分析词句内容,点明时间、地点和气候。然后分析作用,位于词的开头的景物描写,为全词定下悲凉的情调。烘托出凄冷沉郁的气氛。
17.
试题分析:“今宵”两句设想今夜酒醒之后,只见晓风残月的杨柳岸,不见心上人的凄凉寂寞。虽是虚拟,但写得情景交融,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虚景实写,明写景,暗写情,名句绝妙。晓风残月,设想酒醒后岸边之景。这里,“晓风残月”更是依依惜别之情。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酿造意境,增添了抒__彩,渲染了浓烈的气氛,更能展现出微妙的心理活动,挑动读者的心弦。试想,今夜酒醒之时,不见心上之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如钩,这情景该是多么令人伤情?无怪有人以此句来代表柳词,就在于它集中了足以触动离愁的意象来淋漓尽致地表现这种无法排遣的愁怀。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根据题干要求从两个角度鉴赏“杨柳岸,晓风残月。”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 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分析的时候注意手法的运用以及效果。如本题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集中在一起,构成一幅凄清的画面,使离人倍感孤单,不愿分离,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下列诗句加点的“意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楼兰:代指边境之敌。 B: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桑榆:日落处,比喻未来的日子,尤指晚年。 C: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子规: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后多用来表达思归的心情。 D: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 长亭:古代驿站路上供游人休息和送别的亭子。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
下列各句抒情方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下面含“雨”的诗句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D: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