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词中为什么要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以下哪句诗出自陆游的作品?()。

A: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D: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的上片,然后回答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江南游子”是指谁

江南游子,正是南归漂泊的作者的身影。

阅读辛弃疾《水龙吟》的上片,然后回答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很有表现力,表达了作者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也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以及一片赤诚无人理解的悲哀。

阅读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回答下列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上片写作重点是什么

阅读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回答下列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江南游子”指的是谁是不是词作者

阅读辛弃疾词《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上片,回答下列问题。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上片写作重点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0.简要分析“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一句中所包含的景与情。

11.简要分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一句中“栏杆拍遍”的含义。

10.诗人登上建康赏心亭,眺望远处像玉簪和螺髻一样的山岭,看到的是大片的国土被金兵占领而不能收复,心中感到极度忧愁愤恨。

11.诗人看到大片国土被金兵占领不能收复,而自己虽身佩宝刀、一心报国,却不被朝廷重用、报国之志无法实现,因而急得直拍栏杆。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的志向不能实现的焦急、忧愤之情。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景物特点能力。概括景色特点关键是寻找句中能体现景色特点的词语,并结合语境进行分析,然后用精练的词语表述出来。分析景色,就是要搞清楚景色的具体内容:写了什么具体景物,特别要指出什么时间、地方的景物,还要分析景物整体所呈现出的特点、氛围、意境等。

11.试题分析: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18.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词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理解。(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结合词中具体语句,对本词所用的表现手法加以分析。(不少于两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词人急切地希望有用武之地,却不能被人理解(2分);想去杀敌报国、建功立业却又怀才不遇、壮志难酬。(2分)有心报国,无路请缨,英雄失路,悲愤激切。(1分)(意思相近即可)

19.①直抒胸臆。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己报国有心、请缨无路的悲愤之情。

②用典言志(抒情)。

“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是借张翰来自比,不过却是反用其意。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并表明了对金人入侵的仇恨,还蕴含着对南宋朝廷不思复国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表达了对英雄的追慕,折射出了辛弃疾的雄心壮志?也批判了不顾国事、钻营私利、贪图享乐的人。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树犹如此”指辛弃疾对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的忧惧。控诉南宋统治集团不能任用人才,使爱国志士无所作为,虚掷年华。流露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易逝的感慨。(对于用典,只要举出其中一个,并分析恰当即可。)

③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上片从上(天窄)、下(大江)、远(青山)、近(楼头)不同角度描绘了一幅完整的秋意图,渲染了一种凄清萧瑟的气氛,寓情于景,抒发了自己的远大抱负和壮志难酬的苦恨。(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手法1分,分析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可提取上片中的意象,连词成句,注意描述性语言,最后还要点出此景所表达的意义,关键词为“凄清”“孤寂”“晚景”。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的特点。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方式。包括使用的修辞手法,以及表达效果。“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________________,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把吴钩看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