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韩非子·五蠹》中有一个“守株待兔”的故事:传说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桩上死了,他便放下手里的农具在那里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2)遇到无法抵抗的时候,静静地等待机会,真是要比横冲直撞地浪费体力有用得多啊!——刘墉(台湾) (3)春风,是冰河的等待;收获,是秋天的等待;雨露,是大地的等待;阳光,是大海的等待。——汪国真
以上几段文字中都提到了“等待”。你对“等待”是怎么看的?“等待”引发了你哪些联想?请以“等待”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4.题目自拟;5.不少于800字
略
解析:
略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昨日午夜,朔风骤然而起,犹如脱缰的马群传来了阵阵的嘶鸣。 , 。 , , , ,一幅经典的雪中美景图,映入了我的眼帘,似梦非梦。 ①许多原来色彩各异的建筑都披上了银装 ②窗外已是白茫茫的一片 ③黎明,窗棂上挂满了晶莹的霜花 ④风伴着雪,雪随着风 ⑤精雕细琢的图案带来了几分难得的惊喜 ⑥狂吼的寒风仍然在急速地行走
A: ⑥④①②③⑤ B: ③⑤②⑥④① C: ⑥②③⑤④① D: ③①⑤⑥④②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古代中国,视教育为民族生存的命脉。由于我们的祖先很早便知dào jiāo 育的重要,所以远在四五千年以前就开始了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根据历史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西周以前。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论点,即( )。
A: 中国古代很早就知dào jiāo 育的重要性 B: 中国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有很早的起源 C: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教育 D: 中国教育源于夏、商、西周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今天在香港举行第二十一次防务与治安问题专家会议,继续讨论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少数人员提前进港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的问题。尽管双方对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少数先遣人员提前进港,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工作方面达成共识,但对于具体的安排,中英双方还要进行具体的讨论。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 )。
A: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举行专家会议,讨论解放军先遣人员提前进港问题 B: 中英双方已就解放军先遣人员提前进港达成一定的共识 C: 事实上中英双方对于先遣人员的具体问题并未取得一致意见 D: 人民解放军将是入港的先遣队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①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用具体的字词说明。
答 。
②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答 。
(1)修辞方法:对偶(1分)。“芳树”对“春山”,“花”对“鸟”,“自落”对“空啼”(2分)。
(2)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1分)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1分)。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1分)。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显出了山中的宁静,城外的荒凉,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2分)。(提示:列举出所写的景,指出它们的特点,并分析作者通过这些景抒发了什么情)
解析:
略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真正的自助者是令人敬佩的觉悟者,他会 困难,而困难在他的面前也会令人奇怪地轰然倒地——这个过程简直犹如天神相助。 (2)为了加快滨海新区的建设步伐,必须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 特区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培养更多更好的特区建设者。 (3)你尽可放心,他这个人 不失信,今天他一定会按照约定的要求把你的事情办好。 (4)“择校热”最大的弊端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一些骨干教师为了提高待遇“跳龙门”,对那些师资力量本不雄厚的普通学校而言,无异于 。
A:藐视 构建 从来 雪上加霜 B:正视 构建 历来 釜底抽薪 C:藐视 修建 历来 雪上加霜 D:正视 修建 从来 釜底抽薪
根据下列材料写作文。
自生命萌发之初,每个人在世间就有了自己的位置;到生命终结之际,在大地上仍有自己的位置。如果老是向前看,你的位置肯定在后面;如果老是向下看,你的位置必然在上面……
在整个生命历程中,你一直同位置打着交道。或许,你有一段关于位置的心情故事;或许,你有许多关于位置的独到见解;或许,位置曾引起你深入的思索;或许,位置曾让你产生无限的感慨……
请以“位置”为题,自选角度,或讲述亲身的经历,或联想相关的故事,或抒写内心的感受,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略
解析:
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绩,曹州离狐人也。本姓徐,初仕李密,为左武侯大将军。密后为王世充所破,拥众归国,绩犹据密旧境十郡之地。武德二年,谓长史郭孝恪曰:“魏公既归大唐,今此人众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献之,则是利主之败,自为己功,以邀富贵,是吾所耻。今宜具录州县及军人户口,总启魏公,听公自献,此则魏公之功也,不亦可乎?”乃遣使启密。使人初至,高祖闻无表,惟有启与密,甚怪之。使者以绩意闻奏,高祖方大喜曰:“徐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拜蔡州总管,赐姓李氏,附属籍于宗正。封其父盖为济阴王,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授散骑常侍。寻加绩右武侯大将军,及李密反叛伏诛,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表请收葬。高祖遂归其尸。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葬于黎阳山。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寻为窦建德所攻,陷于建德,又自拔归京师。从太宗征王世充、窦建德,平之。贞观元年,拜并州都督,令行禁止,号为称职,突厥甚加畏惮。太宗谓侍臣曰:“隋炀帝不解精选贤良,镇抚边境,惟远筑长城,广屯将士,以备突厥,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朕今委任李绩于并州,遂得突厥畏威远遁,塞垣安静,岂不胜数千里长城耶?”其后并州改置大都督府,又以绩为长史。累封英国公。在并州凡十六年,召拜兵部尚书,兼知政事。
绩时遇暴疾,验方云须灰可以疗之,太宗自剪须为其和药。绩顿首见血,泣以陈谢。太宗曰:“吾为社稷计耳,不烦深谢。”十七年,高宗居春宫,转太子詹事,加特进,仍知政事。太宗又尝宴,顾绩曰:“朕将属以孤幼,思之无越卿者。公往不遗于李密,今岂负于朕哉!”绩雪涕致辞,因噬指流血。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贝委信如此。
绩每行军,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自贞观以来,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太宗尝日:“李靖、李绩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
(选自《贞观政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情识之惑,一至于此一:竟然
B.朕将属以孤幼属:托付
C.讨击突厥、颉利及薛延陀、高丽等,并大破之并:并且
D.绩雪涕致辞雪:擦拭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绩对主上“忠诚”的一组是()
①总启魏公,听公自献②固辞王爵,乃封舒国公
③绩发丧行服,备君臣之礼④遂得突厥畏威远遁
⑤用师筹算,临敌应变,动合事机⑥于是大具威仪,三军缟素
A.②③⑥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绩最初辅佐李密,李密被王世充打败后,(李密)归顺了唐朝;而李绩仍占据李密原来控制的十个郡。
B.李绩把自己占据的州县的百姓及士兵登记造册,并全部禀告给李密,让他自己献出这些土地和民众,把功劳留给李密。
C.李绩行军打仗,善于谋划,遇敌随机应变,在讨击外族的作战中大获全胜;太宗称赞李绩就是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也比不上他。
D.李绩深受太宗恩遇,太宗先后封他右武侯大将军、并州都督、兵部尚书等职;李绩突发重病,太宗剪下自己的胡须,为其和药。
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礼成,释服而散,朝野义之
(2)俄沉醉,御服覆之,其见委信如此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
(1)葬礼完毕,脱去丧服解散,朝廷内外都认为李绩重情义。(“成、释、朝野、义之(认为他重情义(讲道义)”各1分,语句通畅1分)
(2)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重用和信任。(“俄、御服:名词作状语(把御服……)、覆、见”各1分,语句通畅1分)
解析:
【小题1】(并,一并、全都)
【小题2】(②是说他父亲李盖,④是说他善于戍边,有威势,⑤是说他善于用兵)
【小题3】(封他右武侯大将军的是高祖,非唐太宗)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李绩,曹州离狐人,本姓徐,起初在李密部下做左武侯大将军。李密后来被王世充打败,带领兵众去归降唐朝。李绩仍据有李密原来控制的10个郡。武德二年,李绩对长史郭孝恪说:“魏公李密已经归顺大唐,这些郡的百姓和土地,本是魏公所有,我如果上表献给大唐,那就是乐于主子的失败,来自己居功,以谋求富贵,我感到可耻。现在应该完整地登录州县百姓和军人户口,一并报送魏公,由魏公自己来献给朝廷,这就是魏公的功劳了,不是很好吗?”于是派使者报送李密。使者刚到长安,唐高祖听说没有表奏,只有报告给李密,感到十分奇怪。使者把李绩的用意奏报,高祖才很高兴地说:“徐绩感故主之德,给故主推功,真是纯臣啊!”任命他做蔡州总管,赐姓李氏,把户籍登入宗正寺,封他的父亲徐盖为济阴王,徐盖坚决辞谢王爵,就改封舒国公,授与散骑常侍的官职。不久加授李绩为右武侯大将军。到李密反叛被诛,李绩为他发丧并穿上丧服,具备君臣的礼节,上表请求收葬。高祖就把李密的遗体交给他。于是他大规模地准备仪仗,全军都穿上白色的丧服,将李密安葬在黎阳山;葬礼完毕,脱去丧服解散,朝廷内外都认为李绩重情义。
不久,受到窦建德的攻击,李绩被窦建德俘虏,又自己逃出来回到京师。跟随太宗征讨王世充、窦建德,把他们打败。贞观元年,李绩被任命为并州都督,有令则行有禁则止,大家都说他称职,突厥对他十分畏惧。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隋炀帝不懂得精选贤良,镇抚边境,只去远筑长城,派大批将士屯驻,来防范突厥,见识糊涂,竟到了这种地步。我如今委任李绩镇守并州,就使得突厥畏威远逃,边塞城垣安宁,岂不胜过几千里的长城吗?”后来并州改设大都督府,又任命李绩为长史,加封到英国公。他在并州镇守了16年,召回任命为兵部尚书,兼知政事。
李绩有次突然重病,验方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和药。李绩叩头出血,哭着谢恩。太宗说:“我这是为社稷打算,不用感谢。”贞观十七年,高宗还在东宫时,调任李绩为太子詹事,追加特进的待遇,仍担任知政事。太宗又曾设宴,宴席上,太宗回头对李绩说:“我想把年幼的太子托付给你,考虑下来没有再比你合适的人选。你过去能不忘李密,如今怎么会辜负我呢!”李绩擦着眼泪回话,把自己的手指咬出血来。不一会李绩喝得大醉,太宗把御服盖在他身上,他就是这样地被重用和信任。
李绩每次行军作战,用兵筹划,临敌应变,都能做得很确当。从贞观以来,李绩奉令付伐突厥颉利可汗和薛延陀、高丽等,都把他们打得大败而逃。太宗曾说:“李靖、李绩二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比得上啊!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在讲话中,__说:“‘德不孤,必有邻’。我们在世界上做一个负责任、有信誉、有影响的国家,从不分国家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 B:京剧的生态环境,包括传统审美观念、表现手段等如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京剧艺术在多年探索、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经验、获得了新的活力。 C:读了拜伦的诗,就想到西班牙去,想看看女郎的头发是黑的,还是金黄的? D:中国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协调派出交通部所属海事执法船“海巡31轮”、专业救助船“南海救113轮”和附近过往船舶赶赴现场搜救。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鞋说
我曾把鞋子说成是“臭脚的容器”,这看来是不对的。应该说,它是“人生的容器”。要知道除开睡眠时间,人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随着昼夜交替,人交替着把自己搁在床上,装进鞋里。
鞋子因脚与土地的长期较量而出现,与土地结下了不解之缘。“鞋”这个汉字造得有点意思,右边两个“土”相叠,鞋底是“土”。鞋面也是“土”。它真正是一路风尘。帽子虽高高地戴在头上。但它的重要性远不及鞋子。人可以不要帽子,却不可不穿鞋子。漫漫人生路上,会踏上多少刺脚的荆棘、硌脚的石块、烂脚的秽物?没有鞋子,人就是有一双铁打的脚板。也受不了刺、硌、蚀的摧残。鞋以自我牺牲为代价,帮助易伤的脚征服了路的漫长和崎岖。
鞋子因实用而存在,但它的存在已不具有形而下的意义。
对一个生命的祝福,往往少不了鞋子。乡村至今还有这样的风俗:凡小孩做满月、做周岁、做十岁。或是成人做寿等,送礼的至少要备一双鞋。那意思是祝福人家顺利、健康地走向新的人生里程。十岁那年的生日,我收到很多的礼物,但最中意的还是二娘送的一双黑帆布胶鞋。它是那么合脚、那么软和,穿着它走路,欢喜得让人连蹦带跳的。这让我今天想起来,还感到有一股生命祝福的深意在涌动。
过去的女性精于女工,但只有与你最亲密的女性才会为你做鞋。她大多是母亲、妻子或情人。常忆起儿时的冬夜,母亲在油灯下纳鞋底。她用顶针使劲地将针顶过厚鞋底,再用钳子夹住那露出的针尖将它拔出来,随后用手拉着针眼后的白线不停地抽。抽一截刺啦一声响。我在这断断续续的响声中渐渐睡去。次日一早,枕畔或许就卧着一双新鞋。鞋里装满了母爱的温暖。
“__”时期,在村前那条碎石铺成的公路上,经常有所谓的黑帮分子被游斗。__派不让他们穿鞋,让他们把两只鞋用绳子系了,挂在脖子上,扎脚的石粒刺得他们直蹦高,路上留下一串鲜红的血迹。
那些__派还一个劲地在身后推搡。那是一种怎样的人间折磨!德国曾经有一个展览,里面有幅黑人抱着流血的赤脚痛苦万状的照片。一个叫弗里茨的人当众流下了眼泪,他办起修鞋店,建了捐鞋台——带动德国人逐年向非洲捐鞋。从对裸足受难人的不同态度,我们可以检测出这个人的善恶。要知道,鞋的有无关乎幸福与痛苦,鞋的予夺见出大爱与大恶。
鞋与脚还有一个合与不合的问题。鞋子最重要的品质不在美观,不在耐穿,而在合脚。鞋子合脚,人才能在人生路上迈开大步。鞋松不得,松了会不跟脚;也紧不得,紧了会不养脚。跟脚,养脚,才算得合脚。脚与鞋要经过一个磨合过程,才能达到“合”的极致。乡下人常言,三天穿不上是一双好鞋,三天穿得上是双草鞋。鞋子开始是要紧一些的,需用鞋拔子帮忙,才能勉强把人的脚装进鞋子里去,三天不舒服过后。就很跟脚、养脚了。现在不少城里女性只讲时髦、漂亮,不讲跟脚、养脚,彻底违背了人类穿鞋子的初衷,结果往往自虐如受刑,这真令人叹息。
鞋子是否合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人穿有形的鞋,也穿无形的鞋,人与鞋的关系可以上升到哲学层次。
当第一双鞋子穿在远古初民的脚上,人类就再也离不开鞋子了。从襁褓中那种底部塞满棉花的软鞋到能让人穿着行走的草鞋、布鞋、胶鞋、塑料鞋、皮鞋等样式的鞋,早已形成一个完整系列。鞋陪伴人的一生。陪伴每个人走过或平坦或泥泞的征程,走过希望的田野,也走过失败的麦城。各式各样的鞋负载着我们的生命,如同接力一般.把我们送抵一个个的人生驿站。“人生能著几两屐”是谢灵运说的话,意在劝导人们寄情山水。我们何尝不能把这句话视为对人生的警戒?流光不驻,生年有限,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珍惜我们生命的鞋。
(2008年10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4版)
作者在文中阐述了鞋除了实用意外的哪些意义?
分析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把鞋说成是“人生的容器”?
(2)“无形的鞋”指的是什么?应当怎样处理与“无形的鞋”的关系?
文章第五段写到了母亲在等下纳鞋底的情景,请具体分析这一段描写的表达特色。
作者在文末引用谢灵运的话并抒发了一番感慨,对此应如何理解?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小题1】(4分)①祝福生命,②承载母爱亲情。③检测人的善与恶、痛苦与幸福。
④启迪人们思考束缚与保护的关系。(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2】(6分)(1)①鞋负载着“形而下”的肢体。人的一生除开睡眠,剩下的时间大多是在鞋上度过的。(1分)②鞋还负载着许多(“形而上”)的精神,能给人生命的感动和启迪。(1分)
(2)“无形的鞋”指人生中的限制、束缚、规矩等,它对人而言既是束缚,也是保护。(意思对即可)(2分)
处理方法:①选择“合脚的鞋”,即选择适合自己的规矩、制度等来约束人生。(1分)②要给自己一个适应规矩、制度等的时间,逐渐磨合、适应。(1分)
【小题3】(4分)① 多角度描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母亲纳鞋底的情景,表现出母亲的勤劳、灵巧。
② 细节描写。通过母亲深夜纳鞋底的细节,表现鞋承载着母亲深深的爱,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敬仰、感激和缅怀之情。
③“顶过”“夹住”“拔出”“拉”“抽”等动词使用准确、生动,极富感染力。
(每项2分,任答两项即可)
【小题4】(4分)谢灵运的话原意是:人生苦短,一辈子能穿几双鞋呢?劝导人们及时行乐,寄情山水。(1分)作者借用来警戒人生,表达了珍惜时间、珍惜生活、珍惜生命,走好人生之路的愿望。(2分,意思对即可,只照抄“我们不能辜负了那些疼爱我们生命的鞋”酌情扣分)起到了点明主旨、升华主题的作用(1分)。
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