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语段,回答相应题目。(共9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孔子为何要“与点”?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的“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意思是否一样?为什么?
【小题1】[23bb19a606e65c91.jpg]
【小题1】
[a094e4d1bc827e74.jpg]
略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宗庙之事,如会同 ②千乘之国 B: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C:①亦各言其志也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D: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②唯赤则非邦也与
《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①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
②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
【参考答案】
曾皙 孔子 曾皙孔子
【解析】一问一答,只要把握孔子的观点,和二人师生的关系就能推断出来。
【解析】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标点,是孔子在回答了曾皙的问题之后,又自问自答;第二种标点,是曾皙和孔子两人一问一答。同学们可以赞同任意一种,说明理由。
【参考译文】
天的覆盖没有偏私,地的承载没有偏私,日月照耀四方没有偏私,四季的运行没有偏私。它们各自施行它们的恩德,所以万物才得以生长。
尧有十个儿子,但是不把王位传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舜;舜有九个儿子,但不传位给他的儿子却传给了禹:他们最公正了。
晋平公向祁黄羊问道:“南阳没有县令,谁可以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解狐可以担任。”晋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可以做地方官的,不是问我的仇人哪。”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就让解狐担任,国人都很称赞。过了不久,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国家没有管军事的官,那有谁能担任呢?”祁黄羊回答说:“祁午可以担任。”晋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说:“君王问的是谁可以担任管军事的官,不是问我的儿子呀。”晋平公说:“好啊。”于是又让祁午担任,国人都很称赞。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祁黄羊的说法太好了!推荐外人不回避仇人,推荐家里人不回避自己的儿子。”祁黄羊可以称得上公正了。
墨家有个大师腹䵍,居在秦国。他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说:“先生的年岁大了,也没有别的儿子,我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他了,先生在这件事情上就听我的吧!”腹䵍回答说:“墨家的法规规定:‘杀人的人要处死,伤害人的人要受刑。’这是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用来禁绝杀人伤人的是天下的大义。君王虽然为这事加以照顾,让官吏不杀他,我不能不施行墨家的法规。”腹憞没有答应秦惠王,就杀掉了自己的儿子。儿子是人们所偏爱的,忍心割去自己所偏爱的而推行大义,腹䵍可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1)恬淡潇洒放达。
(2)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是积极的。(3分)
解析:文章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所以,他支持弟子们有所作为;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所以,他也赞同曾皙的想法。后世儒者多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态度,完全是传承了孔子的思想。
(1)1分
(2)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12分,每小题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子哂之 哂:微笑。 B.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足:使……富足
C.因之以饥馑 因:趁着 D.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或:有人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①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②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②为国以礼
C.①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D.①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②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对下列各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吾与点也 ② 唯求则非邦也与
③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④鸟兽不可与同群
⑤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⑥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A.①③④⑥相同, ②⑤不同。
B.③④⑥相同, ①②⑤都不同。
C.③④⑤相同,②⑥相同,①与其它不同。
D.③④⑤⑥相同,①②不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皙描绘了一幅和谐宁静万民同乐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一个国家德政达到极致的体现,这正好符合孔子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
B.此篇结构完整,人物形象鲜明:子路性急直率,有点粗疏鲁莽;冉有、公西华谦虚谨慎,平易谦和;曾晰则显得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
C.这段文字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出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弟子们谈到自己的人生理想时,孔子表示了不同的态度:对曾皙表示非常赞同,甚至欣赏;对子路表示肯定,用微微一笑含蓄地表达对弟子的满意;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1】因:继,接着
【小题2】A:①或者 ②至于 B、以:用 C、①放下 ②停止 D、①做 ②作为
【小题3】③④⑥中“与”都是连词,和,同,跟
①动词,赞许 ②句末语气词,通“欤” ⑤动词,读yù,参与,参加。
【小题4】孔子对子路微微一笑,委婉地表达自己的一丝不满情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4.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端章甫 端:使……正
B.且知方也 方:道义
C.以俟君子 俟:等待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15.下列各组语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毋吾以也 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舍瑟而作 人而不仁,如礼何
D.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唯赤则非邦也与
16.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⑵异乎三子者之撰。
⑶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7.由对话可见,孔子四个学生的性格各有特点,请作简要说明。
18.曾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孔子为什么对曾皙的想法深表赞同?
14.A
15.D
16.
⑴如果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想做些什么呢?
⑵(我的志向)跟前面三位讲的不同。
⑶公西赤做国家的小司仪,谁还能做国家的大司仪?
17.子路直率、争强好胜、勇于任事;冉有谦虚;公西华谦退(更为谦逊);曾皙从容。
18.描绘了一幅悠闲逍遥的日常生活图景。孔子虽然热衷于入世,但多次碰壁后心灰意冷,知道自己“道之不行”,曾皙的志向,表明他“知时不求为政”,与孔子此时的心情契合。或:描绘了一幅安乐祥和的理想社会图景。这正是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主张的生动写照,体现了孔子的政治理想。(答案不拘泥以上两种,能自圆其说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4.A.“端章甫”“端”的意思是“穿礼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就。A项前一个“以”是 介词,因为;后一个“以”是介词,用。B 项前一个“如”是连词,或;后一个“如”是副词,至于。C项前一个“而”是顺接连词;后一个表假设,如果。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⑴“或”代词,有人;“知”了解;“何以”宾语前置,“以何”,做什么。
⑵“异乎三子者之撰”主谓倒装,“撰”,讲的话。
⑶“小”指国家的小司仪,“大”指大司仪。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孔子四个学生的性格各有特点,可以通过文中的描写概括出来。“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可见子路的直率好胜,勇当大任。“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可见冉有的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公西华的谦逊。“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可见曾皙的从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8.曾皙描绘的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幅图景是怎样的安乐祥和,这是多少人所祈求的生活啊,没有战乱,没有忙碌,“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多么逍遥自在,多么悠闲快乐。孔子一直提倡“仁政”,他的理想社会就是曾皙描绘的这样的画面,所以孔子才由衷的赞成曾皙的理想,是因为他的学生中,曾皙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思想。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用斜线(/)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16.在小题1的文言语段中,体现了孔子哪些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评分标准:对三处1分,共3分)
16.体现孔子的教学理念有:A.循循善诱,因材施教。B.兼容并蓄,鼓励个性。C.自主交流,赏识学生。(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共6分;要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对文言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的关键是了解文本的含义,理解文本含义可知文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此次师生闲坐聊天,可谓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文中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这分明体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言谈中孔子不多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谈话,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 比:等到。
B.风乎舞雩 风:吹风。
C.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伤感的样子。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异乎三子者之撰 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C.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唯求则非邦也与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记言的形式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谈话的场景,既写出了学生们不同
的志趣、性格,又表现了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特点。
B.文章中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所言之志的不同评价,表
现出他对子路的贬斥,对冉有、公西华的认同,对曾皙的赞赏有加。
C.文章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结构首尾完整,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语
言朴素自然,在简约的叙述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文章选自《论语》,我们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既可以读到孔子的政治、哲
学、文化思想,也可以体会到《论语》言简义丰、含蓄凝练的特点。
5.C
6.A
7.B
5.应为“长叹的样子”。
6.A项“而”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前“乎”为介词,相当于“于”;后“乎”为语气词,表疑问语气;C项前“其”为代词,可译为“自己的”;后“其”为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D项前“则”为副词,加强判断;后“则”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7.选项中“孔子对子路的贬斥”不当,孔子并未贬斥子路所言之志,而是批评他不谦逊的态度。
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国军队加以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4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4.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5.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你的看法又是什么? 答:
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5、①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②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 )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
21.①鼓(弹奏) ②作 (站起) ③以(用) ④让(谦让) ⑤唯( 难道) ⑥安( 怎么,哪里)
22.①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②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23.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4.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
21、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掌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22、考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运用的文言句式、必要时注意添加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参考译文: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