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出加点词解释有不正确的一项 ( )
A:如或知尔,则何以(做)哉 因之以饥馑(接着) B:子路率尔而对曰(飞快地) 比及三年(等到) C: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候)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陪侍) D:舍瑟而作(起身)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谦让)
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为国以礼 用 B:其言不让 承让,使……让 C:是故哂之 因此 D:于传有之 对于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②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D: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与:赞成 ②有国有家者 国:天子的土地叫“国”,家:诸侯的封地叫家。 ③河内凶 凶:灾荒、荒年 ④邻国之民不加少 加:增加、增多 ⑤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接近 ⑥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 旋:掉转 ⑦为国之礼,其言不让 让:责备 ⑧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坦率、直率
A:①③⑤⑦ B:②④⑦⑧ C:①②③⑧ D:①③⑤⑥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人之不我信也 B: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明日,子路行以告 C:则齐国其庶几乎 臣弑其君,可乎 D:杀鸡为黍而食之 尝试为寡人为之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宗庙之事,如会同 ②千乘之国 B: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C:①亦各言其志也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D: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②唯赤则非邦也与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与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中的“为”用法、意皋相同的一项是( )
A: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B: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 C: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D: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阅读《论语》中的文字,回答文后题目: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概括曾皙的性格特征。
(2)孔子“与点”体现了孔子怎样的思想,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1)恬淡潇洒放达。
(2)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是积极的。(3分)
解析:文章体现了孔子思想的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入世,以礼乐治国,所以,他支持弟子们有所作为;二是如果道不行于世,则安贫自守,过高雅、闲适的生活,所以,他也赞同曾皙的想法。后世儒者多取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处世态度,完全是传承了孔子的思想。
解析:
(1)1分
(2)3分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24——25题(4分)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4.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25.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你的看法又是什么? 答:
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5、①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②略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晳后。曾晳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①鼓瑟希 ( ) ②舍瑟而作 ( ) ③为国以礼 ( )
④其言不让( ) ⑤唯求则非邦也与 ( ) ⑥安见方六七十… ( )
22.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异乎三子者之撰: 。
②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
③唯赤则非邦也与?: 。
23.孔子为何要“与点”?
答: 。
24.孔子对冉求、公西赤是怎么评价的?
答: 。
21.①鼓(弹奏) ②作 (站起) ③以(用) ④让(谦让) ⑤唯( 难道) ⑥安( 怎么,哪里)
22.①我和他们三位的才能不一样。②孔子不由得长叹一声道:“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③难道公西赤所说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
23.因为曾皙之志虽不在为政,但其描述的暮春同乐图,正是孔子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是“为国以礼”的结果对此孔子非常感慨,当即表示赞同。
24.认为他们太过谦让,并且看问题不够深刻、全面,委婉地批评他们看不到自己所选择的理想与治国大事的内在联系。
解析:
21、考查对重点文言词语意义及用法的掌握,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
22、考查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掌握重点词语的用法、运用的文言句式、必要时注意添加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参考译文: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