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之以饥谨 因:继,接着

B.且知也 方:指儒家伦理道德和学问

C.舍瑟而 作:站起来

D.何乎?亦各言其志也 伤:为……而伤感

2.下列各句“而”的用法与“风乎舞雩,咏而归”中的“而”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B.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C.子路率尔而对曰D.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问志,四个学生的回答,从表面上看,似乎有所不同,其实都是以“礼治”为中心、为目的的。

B.孔子之所以笑子路,是因为子路太过于重视军事了,他要使老百姓个个都有打仗的勇气的想法是很幼稚的。

C.孔子赞成曾点的志向,是因为曾点所描绘的正是儒家所追求的礼治社会的理想图景,这也恰是孔子所无限向往的。

D.本文以简要的叙述和生动的对话,再现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侍坐孔子时的情景,刻画可人物的不同性格。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②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③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1. D  ( 伤: 妨碍)

20080919

 
2. C. ( 而: 表修饰。A.表转折,却; B.表并列;D.通“尔”,你 )

3. B.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可知)

4. ① 你们平时就说:‘人们不了解我啊!’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将怎么做呢?

②至于那礼乐教化,就要等德行高的人了。  或

至于它的礼乐,只能等待德行高尚的人来做了。

③ 怎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就不是一个国家呢?   或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

选出加点字意义与用法与例句加点字相同的一项 例:摄乎大国之间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夫子之曰,不亦宜乎 C:异乎三子者之撰 D:风乎舞雩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宗庙之事,如会同 ②千乘之国 B: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子路率尔而对曰 C:①亦各言其志也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D: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②唯赤则非邦也与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且知方也 失其所与    安见方六七十 C:以吾一日长乎尔 D:亦各言其志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 子路率尔而对曰 吾尝终日而思矣 C: 皆以美于徐公 不能容于远近 D: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欲以客往赴秦军

用斜线(/)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限划9处)(3分)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

16.在小题1的文言语段中,体现了孔子哪些教学理念?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5.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评分标准:对三处1分,共3分)

16.体现孔子的教学理念有:A.循循善诱,因材施教。B.兼容并蓄,鼓励个性。C.自主交流,赏识学生。(评分标准:每个要点2分,共6分;要点意思对即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为四川近年高考中新出现的题型,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当然还有一些取巧的方法可供借鉴:找名词、找动词、看标志、注意句式、注意修辞等。

考点:对文言断句的理解。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答题的关键是了解文本的含义,理解文本含义可知文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不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此次师生闲坐聊天,可谓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文中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这分明体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言谈中孔子不多说一句话,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子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谈话,的确体现了孔子教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曾点)说:“暮春时节(天气和暖),春天的衣服已经穿着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到沂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走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

本段文字是《<论语>选读》中《沂水春风》的节选。

“子路率尔而对曰……”,众人对子路的“率尔而对”都持否定态度,包括孔子,以“夫子哂之”为证。你能否从子路自身出发并结合当代的社会形势作逆向思考,为“子路率尔而对”找点正当的理由?请分点表述。

①子路是素怀大志才抢先答的。孔子曾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如果说他自负,那他也是有资格的。

②孔子倡导谦让,也不必用在课堂讨论上,否则,谁来充当出头鸟?又如何形成热烈活跃的课堂气氛?孔子的这一番开场白岂不失去意义?

③当年毛遂如果怕被人斥为“不让”,不敢自荐也就无法发挥他的作用,也许赵国就会早几十年被灭掉。

④当今的年轻人更应像子路那样大胆言志、敢于献才,不怕别人哂笑,才有机会让社会了解自己,挑选自己。

(答对3点给满分,答出2点给3分,答出1点,言之成理给2分)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 比:等到。

B.风乎舞雩 风:吹风。

C.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伤感的样子。

D.其言不让 让:谦让。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子路率尔而对曰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B.异乎三子者之撰 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C.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唯求则非邦也与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记言的形式记叙了孔子和四个学生谈话的场景,既写出了学生们不同

的志趣、性格,又表现了孔子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特点。

B.文章中孔子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个弟子所言之志的不同评价,表

现出他对子路的贬斥,对冉有、公西华的认同,对曾皙的赞赏有加。

C.文章以“言志”为中心组织材料,结构首尾完整,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明,语

言朴素自然,在简约的叙述中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

D.文章选自《论语》,我们从孔子与弟子的对话中既可以读到孔子的政治、哲

学、文化思想,也可以体会到《论语》言简义丰、含蓄凝练的特点。

5.C

6.A

7.B


解析:

5.应为“长叹的样子”。

6.A项“而”均为连词,表修饰;B项前“乎”为介词,相当于“于”;后“乎”为语气词,表疑问语气;C项前“其”为代词,可译为“自己的”;后“其”为语气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D项前“则”为副词,加强判断;后“则”为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

7.选项中“孔子对子路的贬斥”不当,孔子并未贬斥子路所言之志,而是批评他不谦逊的态度。    

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国军队加以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铿的一声,放下瑟站起身,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

曾点说:“在那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我和五六位成年人,   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河里接受春水洗礼,登舞雩台享受春风扑面,再唱着歌回家。”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皙最后走。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看法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就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嘛而已呀!”

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了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了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了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一个小相,那谁能来做卿大夫呢?”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试题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

对曰:“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17.选出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用法与意义的判断正确的一项 (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摄乎大国之间 ③且知方也 ④方六七十

A.①②不同,③④同 B.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C.①②同,③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也同

18.对文中加点的四个“以”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以吾一日长乎尔 ②毋吾以也 ③则何以哉 ④加之以师旅

A.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B.①②③④全相同 C.①③同,②④不同 D.①②同,③④不同

19.翻译文中划线语句(注意添加必要的关联词以疏通语气)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②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③非曰能之,愿学焉:

20.这段文字中,孔子表现出什么样的形象?他为何“哂”子路?

17.B

18.D

19.①你们平时总是说:“世上没人了解我呀!”

②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后,就可以使它的老百姓富足起来

③我不敢说我一定能做到,只是愿意学习。

20.孔子是一个平易和蔼、思想开明、胸怀开阔、教育有方的师长,他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注重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因为孔子主张“为国以礼”,而子路的回答未注重“礼”,轻率而且毫不谦让。


解析:

17.乎:①介词,于,比;乎:②介词,于,在;③方:义,名词;④方:纵横,方圆,动词。

18.①②连词,因为;③动词,用,做;④介词,用,拿。

19.考查对文言语句的准确翻译能力,要征准确理解重点词语的意义。

20.考查对文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归纳,本题可结合孔子的语言概括解答。

参考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轻率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国军队加以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时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穿着礼服,戴着礼帽,愿意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