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武使匈奴明年 /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 /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送东阳马生序》 )
D.与武决去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B
2.A
3.(1)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
4.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李陵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湖南长沙
苏武传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①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② ?且陛下春秋③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④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⑤?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⑥,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⑦,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⑧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⑨,与武决⑩去。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须发尽白。
(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注释】①亡:通“无”,没有。②信义安所见乎:信义在哪里显现呢?见:通“现”,呈现。③春秋:年纪。④夷灭:被杀。⑤子卿尚复谁为乎:你又替谁(守节)呢?⑥亲近:皇帝的侍从。⑦斧钺:古代兵器,汤镬:古代大锅。⑧卫律:人名,与李陵一样,为投降单于的汉将。⑨衿:衣襟。⑩决:通“诀”。
【背景资料】本文选自班固所著《汉书》中的《苏武传》。苏武作为汉使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达19年之久,始终没有投降。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武使匈奴明年 / 安陵君固使唐睢使于秦 (《唐睢不辱使命》)
B.为武置酒设乐 / 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C.请毕今日之欢 /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送东阳马生序》 )
D.与武决去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孟子》两章)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陵见其至诚
A.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桃花源记》)
B.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C.安陵君其许寡人 (《唐睢不辱使命》)
D.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2)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4.李陵劝说苏武投降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结合文段说说苏武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1.B
2.A
3.(1)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可怨恨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了.
(2)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罪大恶极!
4.李陵劝苏武投降的理由:①匈奴单于愿意诚心相待苏武。②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
③法令随时变更,安危不可预料。
李陵的精神品质:①苏武不畏艰苦,长年累月与恶劣环境做斗争的生存勇气,展现了其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品质;
②他面对李陵的劝降,全然不为所动,在恭敬中现冷峻,表现出忠诚,立场坚定,大义凛然,坚贞不屈、守节不移的品质。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毉。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节选自《苏武传》
13.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B.副有罪,当相坐 坐:治罪
C.反欲斗两主 斗:使…… 争斗
D.虞常果引张胜 引:招供
14.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何谓相坐 何:副词 多么
B.空以身膏草野 以:介词 凭借
C.后虽欲复见我 虽:连词 即使
D.匈奴之祸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第一、二段写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匈奴产生内讧,从而也累及苏武。
B.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连单于也对他佩服不已。
C.从文章内容看,卫律原是汉朝官员,后投降匈奴,但一直有归汉之心。
D.本文主要叙述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的经过,通过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 刻画苏武的浩然正气。
16.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A
(2)C
(3)D
(4)①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一定会牵连到我,被(匈奴)侵犯了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②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或“一起”)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使苏武投降。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A项“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根据语境应该译为动词,在文言文翻译的时候为了语句的通顺,可能意译句意为: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但是“当”不能译为“应当”。“当”在古汉语中常见的释义有:对着、担当、处在某个地方活着某个时候、适当 、判罪(应该就是判决)、应当,此处应该译为判罪、判决。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本题A项“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的“当”,根据语境应该译为动词,在文言文翻译的时候为了语句的通顺,可能意译句意为: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但是“当”不能译为“应当”。“当”在古汉语中常见的释义有:对着、担当、处在某个地方活着某个时候、适当 、判罪(应该就是判决)、应当,此处应该译为判罪、判决。
14.
试题分析:A项的“何”,结合后面“连坐”的意思,应该是反问原因的,应该译为“为何”,句意为:怎么谈得上连坐。B项“以”应该译为用,句意为: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D项“之”,结合前面内容“欲令两国相攻”可知,是要表达匈奴灭亡的灾祸的意思,所以“之”应该译为的。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虚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D“之”,结合前面内容“欲令两国相攻”可知,是要表达匈奴灭亡的灾祸的意思,所以“之”应该译为的。此外还需要注意是否合语境,感__彩等。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由于苏武副使张胜的唆使”错误,张胜只是和和虞常私下说的话。B项“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可知,选项以偏概全,只是当朝的几个人。C项根据文本内容“女为人臣子,……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可知,选项内容“但一直有归汉之心”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选项B项“深深地感动了匈奴的所有人”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可知,选项以偏概全,只是当朝的几个人。C项根据文本内容“女为人臣子,……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可知,选项内容“但一直有归汉之心”错误。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6.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见”译为被,“见犯乃死”被动句,“重”译为更加,“负”译为辜负、对不起。第二句中固定人名保留“单于”“苏武”“虞常”,“论”译为判定,“因”译为趁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单于”“苏武”“虞常”;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有些词类活用,翻译时要体现。特殊句式要注意调整语序。
【参考译文】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
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和儿子,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灭亡的灾祸,将从我开始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遗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緱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怒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7.下列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 坐:定罪,治罪
18.下名句中画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汉亦留之以相当 垣墻周庭以当南日
B.而收系张胜 余扃牖而居
C.尚可得乎? 胡为乎来哉?
D.为降虏于蛮夷 其制稍异于前
19.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20.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犯,乃死,重负国。
译:
(2)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译:
21.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2)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17.A
18.A
19.B
20.(1)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2)丧失气节,玷污了国家的使命,即使还活着,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
21.(1)愿陛下体恤我愚拙的诚心,满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祖母刘氏能因此侥幸,最终得以安享晚年。(2)项脊轩一共遭遇四次火灾,能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保护的缘故吧。
【解析】
1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根据语境含义理解,用代入法判断,A项“阴”理解为“阴谋”错,在语境中应为副词,“私下里、暗地里”。
18.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以”,目的连词,来。B项“而”,表转折,却/表修饰的连词。C项“乎”,句末语气助词/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处。D项“于”,在/和。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爱国”表述不正确,他希望得到皇帝的赏赐。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翻译,抓住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句关键词有:“见”,表被动,被;“乃”,才;“重”,更加;“负”,辜负。 (2)句关键词有:“屈节”,丧失气节;“辱命”,玷污国家的使命;“虽”,即使;“以”,来。
2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逐字落实翻译。抓住关键得分点。(1)句关键词有:“矜”,体恤;“庶”,或许;“卒”,终。 (2)句关键词有:“凡”,共;“得不焚”,省略句,补充完整成分;“殆”,大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后面小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
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选自《苏武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陵降,不敢求武 求:访求
B.故使陵来说足下 足下:是对对方的敬词
C.如惠语以让单于 让:忍让
D.前以降及物故 物故:死亡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B.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C.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D.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在苏武出使匈奴的前一年就投降了匈奴,单于派遣他去北海劝说苏武投降。
B.李陵劝说苏武,通报了苏武家人及大汉国内的情况,想断了苏武回汉的念想。
C.苏武严词拒绝了李陵的劝降,并表明自己愿以死效忠君王、效忠大汉的决心。
D.李陵被苏武的忠心深深打动,感到自己罪孽深重,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
1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
(2)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9.C
10.B
11.A
12.(1)并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大臣有几十家,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6分,6个得分点:“且”、“春秋高”、“亡常”、“知”、“大臣亡罪夷灭者”倒装句被动句、“谁为”倒装。)
(2)告诉汉使者要他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中射猎,射得一只大雁,脚上系着帛书,上面说苏武等人在某个湖泊边上。”(4分,4个得分点:“谓……言”、“系”、“泽”、“天子射上林中”省略“于”且倒装。)
【解析】
9.
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解释,要重视那些在所学课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那些意义与现代汉语中已有较大差异的词语,以及一词多义的词语。文言实词应该用规范的现代汉语词语予以解释,并且要根据该词在某句子中的切实意义给予恰当的解释,以使句子前后语气通畅、意义明白正确为标准。具体分析时,还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C项,让,责让,责备。故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断句题是今年新课标的新题型。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然后再注意常见的句末语气词“者、也、矣、乎、欤”和句首语气词“故、夫、盖、惟”,同时还需注意陈述主语的变化和事件的切分。本题要注意关键词“皆”及一些主谓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11.
试题分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A项,原文“武使匈奴明年,陵降”,明年应是第二年的意思。故选A。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且”、“春秋高”、“亡常”、“知”、“大臣亡罪夷灭者”倒装句被动句、“谁为”倒装。“谓……言”、“系”、“泽”、“天子射上林中”省略“于”且倒装。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25分)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有删改)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尽归汉使 B.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何面目以归汉 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
C.虞常果引张胜 D.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乃引刀自刺 副有罪,当相坐
18.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见犯乃死,重负国 犯:被冒犯。
B.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壮:使动用法,认为……高尚。
C.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膏:名词用作动词,滋养。
D.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形容词用作动词,劝降。
19.对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①少以父任 ②以状语武 ③蹈其背以出血
(2)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吾母与弟在汉 ③以货物与常
(3)①何面目以归汉 ②何谓相坐 ③何以女为见
(4)①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②与君为兄弟 ③为降虏于蛮夷
A.(1)组中,①②中的“以”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以”译为“用来”。
B.(2)组中,①②中的“与”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③中的“与”译为“给”。
C.(3)组中,①中的“何”译为“多么”,②③中的“何”的意义和用法相同。
D.(4)组中,①中的“为”译为“做”,②③中的“为”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20.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B.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C.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D.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2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虞常虽然已投降匈奴,但仍想归汉,他私下寻求张胜的帮助,最终导致苏武被匈奴拘禁。
B.在伏击卫律、劫持单于母亲阏氏的行动中,虞常和缑王失败了,缑王被杀,虞常被生擒。
C.苏武引刀自刺的就义之举,表现了他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也赢得了匈奴单于的尊重。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忠贞不贰的信念。
22.把文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5分)
(1)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4分)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4分)
(3)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4分)
(4)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3分)
17.A
18.C
19.B
20.A
21.B
22.(1)汉武帝赞赏(嘉奖)他这种合乎道义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汉节送那些被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去。
[4分。“嘉”“以”各1分,“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式1分,大意1分]
(2)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实施行动,其中一人连夜逃走,告发了他们。
[4分。“发”“夜亡”“告”各1分,大意1分]
(3)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正义,反而想要使汉和匈奴二主相斗,坐观灾祸和损失。
[4分。“女”“斗”各1分,大意2分]
(4)于是把苏武囚禁起来,安置在大地穴里面,隔绝他,不给他喝的吃的。
[3分。“幽”“饮食”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归:使……归/回归;B.幸:希望/有幸;C.引:揭发/拿;D.当:应当,判罪。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
试题分析:A.见犯:被冒犯,被侵犯。B.壮:意动用法。D.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A.以:①因为,介词;②把,介词;③用来,连词。B.与:①②和,连词;③给,动词。C.何:①什么,疑问代词,表反问;②怎么,为什么,疑问副词。一说“什么”,“何谓”即“谓何”;③什么,疑问代词。D.为:①替、给,介词;②③做、成为,动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0.
试题分析: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21.
试题分析:要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和选项相关的句子,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根据文意,虞常谋划射杀卫律,未实施。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22.
试题分析: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嘉”译为“赞赏”、“以”译为“凭借”、“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式。(2)句中关键词“发”译为“败露”、“夜亡”译为“连夜逃走”“告”译为“告发”。(3)句中关键词“女”译为“你”、“斗”使动用法,“使……争斗”。(4)句关键词“幽”译为“囚禁”、“饮食”译为“吃的喝的”。 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为父亲职任的关系而被任用。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多次互相派遣使者窥探观察(对方情况)。匈奴先后扣留了汉使共十余人,汉朝也扣留匈奴使者作为抵押。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为王,害怕汉朝袭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啊”。把汉朝使臣都放回汉朝。汉武帝赞赏(嘉奖)他这种合乎道义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旄出使匈奴,送被扣押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苏武和副使中郎将张胜及临时充任使臣属吏的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敌情的一百多人出发了。
汉朝正要打算送苏武等人的时候,适逢匈奴国内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等以及卫律所带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交好,私下里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痛恨卫律,我可以为汉朝私下里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准备动手,他们当中一个人夜里跑了出来,告发了这件事。缑王等人都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让卫律处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话泄露,把情况告诉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单于派卫律召苏武去受审讯。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于节操有亏,又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刀来自杀,卫律大惊,急忙抱住苏武,派人骑马去找医生。医生把苏武背朝上踩他的背使其出血。苏武已经气绝了,半天才又能呼吸。单于很钦佩苏武的气节高尚,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身体日渐好转,单于又派人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应当处死。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免罪。”举起剑想要杀他,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苏武说:“我本没有参与密谋,又不是他们的亲属,为何要受牵连?”卫律举剑作势要杀苏武,苏武神色不改。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投奔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有几万手下,满山的牛羊,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白白把身体给野草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理他。卫律又说:“你通过我的关系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要是不听我的话,以后再想见我就难了。”苏武大骂说:“你本是汉朝大臣,不顾恩德,背叛主上,离弃双亲,在异族那里作奴隶,我要见你做什么?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人的生死,你不公平处理,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自己幸灾乐祸,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两国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从我苏武开始了。”
卫律知道终究无法迫使苏武投降,就报告了单于。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就把苏武关在一个大地窖中,不给他吃的,喝的。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吃雪,把雪和毡毛一起吞下肚去,过了几天都没有死。匈奴人视之为神,就把他放到北海边无人区,让他放公羊,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投放到别的地方。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各题(12分)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日:“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日:“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日:“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日:“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日:“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见为?” (缩写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14.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招供。
B.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拜访。
C.阴相与谋劫单于阏母氏归汉 阴:阴谋。
D.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监禁。
15.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例句:欲因此时降武
A.其一人夜亡 B.宁许以负秦曲 C.单于壮其节 D.且庸人尚羞之
1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缓和的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缑王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精神的真正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者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14.C
15.D
16.B
17.B
【解析】
14.
试题分析:阴:暗地里。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①适逢,②会同,③被活(捉),④活下去。文言文中“会”的意思有:聚合,合拢,~合;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重要的或中心的城市,都(dū)~;彼此见面,~面;理解,领悟,懂,~心;恰巧碰上,~其怒;应当,一定,长风破浪~有时;古同“绘”,五彩的刺绣。文言文中“生”的意思有:(1)本义是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2) 生育;养育,如,父母生我。——《诗·小雅·正月》生存;活。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3) 救活,使活,如,幸先生生我。——马中锡《中山狼传》。(4) 制造[事端等] ,如,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宋· 苏轼《教战守》。(5)生产;制作,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富何得不蹶?——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降:动词使动用法。A、动词使动用法,使……担负;B、在夜里,名词作状语;C、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壮,认为…壮;D、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羞。词类活用是文言实词的重要考查内容,平时的文言文学习和复习中应对有活用现象的实词加以分类整理,掌握其基本义、活用义及相关用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7.
试题分析:打算伏弩射杀卫律的是虞常,不是缑王。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着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并逐渐被提升为掌管皇帝鞍马鹰犬射猎工具的官。当时汉朝廷不断讨伐匈奴,多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匈奴扣留了汉使节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批人。匈奴使节前来,汉朝庭也扣留他们以相抵。
公元前100年,且鞮刚刚立为单于,唯恐受到汉的袭击,于是说:“汉皇帝,是我的长辈。”全部送还了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汉武帝赞许他这种通晓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顺便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以答谢他的好意。 苏武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派的使臣属官常惠等,加上招募来的士卒、侦察人员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那里,摆列财物赠给单于。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归汉,适逢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人在匈奴内部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降汉,后来又跟随浞野侯赵破奴重新陷胡地,在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中,暗中共同策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正好碰上苏武等人到匈奴。虞常在汉的时候,一向与副使张胜有交往,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天子很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廷埋伏弩弓将他射死。我的母亲与弟弟都在汉,希望受到汉廷的照顾。”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打猎,只有阏氏和单于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余人将要起事,其中一人夜晚逃走,把他们的计划报告了阏氏及其子弟。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都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处这一案件。张胜听到这个消息,担心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发,便把事情经过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因此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许多贵族前来商议,想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这样过了好半天才重新呼吸。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拉回营帐。单于钦佩苏武的节操,早晚派人探望、询问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应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予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顺着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阅读下文,完成题。
⑴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⑵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予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 )
②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 )
③加以老母系保宫 ( )
④自分已死久矣 ( )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羝乳乃得归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B.①何久自苦如此 ②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②今者项者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①子为父死,亡所恨 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E.①且陛下春秋高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
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②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根据文意,概述李陵劝降苏武的几点理由。
文章在叙述卫律劝降失败后,为何还详写李陵劝降苏武的片断?
(18分)
【小题1】(4分)①报告、禀报、上报 ②隔绝、与世隔绝 ③拘禁、关押、拘押 ④料想、料定
【小题1】(2分)D
【小题1】(6分)①苏武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藏的野果来吃。
②现在能够牺牲自己来效忠国家,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实在是心甘情愿。
【小题1】(3分)久困荒僻之地,无法报国尽忠;母死家人离散,无孝可尽;汉的法令无常,(即使归汉也)自身难保。(三个要点各1分)
【小题1】(3分)卫律以财富诱降无果,李陵凭老朋友身份以“不降也无法尽忠孝”(精神层面)劝降无果,更能衬托苏武的忠君爱国(2分);表明了苏武愿以死守节来报答汉帝之恩的原因和决心(1分)。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让他与外界隔绝不给他喝的吃的。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天不死。匈奴认为他是神,就把苏武流放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归汉。
苏武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果来吃。他拄着汉延的符节放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当初,苏武与李陵都任侍中。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匈奴,不敢访求苏武。时间一久,单干派遣李陵去北海,为苏武安排了酒宴和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与你交情一向深厚,所以派我来劝说你,愿谦诚地相待你。你终究不能回归汉朝了,白白地在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你对汉廷的信义又怎能有所表现呢?我离开长安的时候,你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你的夫人年纪还轻,听说已改嫁了。家中只有两个妹妹,如今又过了十多年,生死不知。我刚投降时,自己痛心对不起汉廷;加上老母拘禁在保宫。你不想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我李陵呢!况且皇上年纪大了,法令随时变更,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有十几家,(你即使归汉也)安危不可预料。你还打算为谁守节呢?希望你听从我的劝告,不要再说什么了!”苏武说:“我苏武父子无功劳和恩德,都是皇帝栽培提拔起来的,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几人都是皇帝的亲近之臣,常常愿意为朝廷奉献生命。现在能够牺牲自己来效忠国家,即使受到斧钺和汤镬这样的极刑,(我)实在是心甘情愿。大臣效忠君王,就像儿子效忠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的,希望你不要再说什么了。”李陵与苏武一起喝了几天酒,又说:“你一定要听从我的劝告。”苏武说:“我料定自己已经是死去的人很久了!单于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么就请结束今天的欢乐,让我死在你的面前!”李陵见苏武对汉如此忠诚,慨然长叹道:“啊!义士!我李陵与卫律的罪恶,上能达天!”说着眼泪直流,浸湿了衣襟,告别苏武而去。
(每小题3分,共9分),)
苏武壮节
(苏)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民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琥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节选《汉书·苏武传》)
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虞常在汉时素与张胜相知,私候胜曰 候:拜
B.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 当:应当
D.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膏”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空以身膏草野
A.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 B.其一人夜亡
C.单于壮其节 D.欲因此时降武
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两国矛盾有所和缓时期,本不应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资助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译文
(2)、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见为?
译文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单于派人通知苏武,共同来审判虞常,想趁机劝苏武投降。
(2)你身为汉朝臣子,不顾朝廷恩惠和信义,背叛皇帝和亲友,归降了匈奴,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小题1】当,判罪
【小题2】例句和A句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B句是名词作状语,C句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D句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小题3】虞常要射杀卫律,尚未付诸实施,所以还不能称为“行动”,一错;况且,他想射杀卫律的目的,只是为了使在汉的母亲和弟弟“幸蒙赏赐”,这是从个人的私利出发,根本谈不上什么爱国主义,B错。
【小题4】略
参考译文:
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因父亲的职位而被任命为官,兄弟三人都做了郎官,苏武后来慢慢升到栘园中管马厩的官。当时汉朝接连进攻匈奴,双方多次派遣使节相互侦探,匈奴扣留了汉朝的使节郭吉、路充国等人,前后共十几批。匈奴使者来汉朝,汉朝也扣留他们作抵偿。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且鞮侯单于刚即位,害怕汉朝袭击匈奴,就说:“汉朝皇帝是我的长辈。”就全部把路充国等汉朝的使节释放回来。汉武帝很赞赏他的信义,就派苏武以中郎将身份持节把汉朝扣留的匈奴使者送回去,又趁机送给单于很多财物,以答谢他的好意。苏武和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下属官员常惠等,招募了兵士、侦探共一百多人一起出发。到达匈奴后,把财物送给单于。单于却更加骄横了,根本不是汉朝所希望的那样。
匈奴正准备派使者送苏武等人回国,正遇缑王与长水人虞常等在匈奴谋反。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归降汉朝,后来又随浞野侯赵破奴出征匈奴,战败后投降匈奴。他们与卫律所率投降匈奴的官兵暗中策划劫持单于母亲阏氏返回汉朝。正好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时一向与苏武的副官张胜关系良好,就私下对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很怨恨卫律,我能替汉朝埋伏弓弩将他射死。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朝,希望他们能得到赏赐。”张胜答应了他,并送了一些财物给虞常。
一个多月后,单于外出狩猎,只有阏氏和子弟留在宫帐中。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趁机发难,其中一个人夜间逃跑,告发了这件事。单于的子弟们发兵与他们交战,缑王等人都战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件事。张胜听说后,害怕以前与虞常说的话被揭发出来,就把经过告知苏武。苏武说:“事情已经这样了,必然会牵涉到我,被凌辱后才死,就对不起国家了。”苏武想要自杀,张胜、常惠劝阻了他。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匈奴贵族商议,准备杀掉汉朝使者。左伊秩訾说:“(谋杀卫律就处以死刑),如果谋杀单于,又怎样加重处罚呢?应该招降他们。”单于派卫律召苏武问话,苏武对常惠等人说:“丧失气节污辱使命,虽然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朝呢?”就拿佩刀在自己身上刺。卫律大吃一惊,上前抱住苏武,又派人骑马叫来医生。医生让人在地上挖了一个坑,坑内放上火炭,把苏武面朝下放置在坑上,用脚在苏武背上踩踏,把淤血放出来,苏武一时气绝,半天才呼出气来。常惠等人大哭,把苏武抬回汉使的营帐。单于很赞赏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拘禁起来。苏武的伤慢慢好些了,单于派人通知苏武,共同来审判虞常,想趁机劝苏武投降。把虞常斩了之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图谋__单于的亲信大臣,罪当处死,单于招降的人免罪。”举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又对苏武说:“副使有罪,你也应当连坐。”苏武说:“我本没有参与同谋,又不是亲属,怎么能说连坐?”卫律又举起剑,做出要杀苏武的样子,苏武不为所动。卫律说:“苏君,我从前背叛汉朝归降匈奴,幸运地蒙受了单于的恩典,赐封号称王,拥有部众数万,牲畜满山遍野,是这样的荣华富贵!苏君今日归降,明天也能像我一样。白白地葬身于荒野做肥料,谁还会知道你呢?”苏武不作回答。卫律又说:“你通过我归降匈奴,我与你结为兄弟,如果今天不听我的劝告,以后虽然想见到我,还能办到吗?”苏武大骂卫律说:“你身为汉朝臣子,不顾朝廷恩惠和信义,背叛皇帝和亲友,归降了匈奴,我为什么还要与你相见?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靼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乃引刀自刺。卫律惊,驰召医,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汉亦留之以相当 当 :抵押 B.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暗中
C.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治:审理 D.吾母与弟在汉,幸蒙赏赐 幸:侥幸
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B.乃遣武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乃使其从者衣褐
C.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则与斗卮酒
D.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下面各项都能表现苏武不屈节不辱命的爱国精神的一项是 ( )
①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②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④乃引刀自刺 ⑤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②④⑤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武出使匈奴,由于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劫行动,导致苏武被匈奴扣留了19年。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表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B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