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pú sà 蛮

纳兰性德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①。梦好莫相催,由他好处行。

无端听画角,枕畔红冰②薄。塞马一声嘶,残星拂大旗。

注:①桃花月,农历二月,代指与妻子在一起的青春时光。②红冰,指眼泪。古书有言:“时天寒,泪结为红冰。”

(1)词的上片是怎样虚实相生,以寄托词人思亲之情的?请具体说明。

答:

(2)结合全词内容,从景与情的角度,简要赏析词末两句。

答:

(8分)(1)既写边塞夜半三更,北风猛烈,大雪纷飞的苦寒荒凉的实景,又写与妻子在一起温馨快乐生活的梦境,二者虚实相生,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4分,画线处每处1分)

(2)塞马在旷野上仰天嘶叫,在残星的余辉下,风大雪猛,军旗猎猎作响。有声有色地描绘出塞外冬夜天地清空苍茫的景象,以健笔写柔情,烘托出词人梦醒后内心的悲凉寂寥。                                          (4分,画线处每处1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南柯子·忆旧仲殊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晓霞。绿杨堤畔问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注:仲殊,宋代僧人。

(1)“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在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2)词中“花”的含义是什么?结合全词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运用了拟人手法。(2分)借啼鸟声声慨叹年华虚度的惆怅,衬托出作者孤身漂泊在行旅中的凄凉寂寞之感。(2分)

(2)“荷花”表现了词人清操脱俗的品格。(或清高自好、高雅洁净、出淤泥而不染等亦可)。(2分)从全词看,表现了词人孤独冷寂、浪迹天涯的艰辛,借“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等句,反映了词人眷恋尘世的复杂心境。(2分)

下面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我国古代的诗体,它可配乐演唱,句式长短不一,又名长短句、曲子词、乐府等。   B:“沁园春”是词牌名,它规定了一首词的字数、平仄、押韵等。“长沙”是词的标题,它揭示词的内容。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以是否分段来划分,词又有单调、双调、三调、四调的区别。   D:__常用旧体诗的形式来反映现代生活和思想感情。这类诗歌仍属古典诗歌。

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一丛花·溪堂玩月作

陈亮

冰轮斜辗镜天长,江练隐寒光。危阑醉倚人如画,隔烟村、何处鸣榔?乌鹊倦栖,鱼龙惊起,星斗挂垂杨。

芦花千顷水微茫,秋色满江乡。楼台恍似游仙梦,又疑是、洛浦潇湘。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

注①陈亮(1143~1194),字同甫,南宋著名词人,倡言恢复中原,数次因言获罪。②鸣榔:象声词,渔人捕鱼时敲击船帮发出声音。③洛浦:洛水之滨,借指洛神。潇湘:湘水之神。

(1)此词写景历来为后代词人所称道,结合上阕内容,简要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描绘出这一幅美景?

答: 

(2)指出下阕中“风露浩然,山河影转,今古照凄凉”这三句在词中的作用。

答:

(1)①以动写静或动静结合。“辗”和“隐”字采用拟人修辞,化静为动,给人以运动感,描绘出月照澄江、江天一色的壮观景色。(或用反衬的手法,以闹写静,运用“鸣榔”之声衬托此时之寂静,表现秋夜月夜幽静之美。)②虚实结合:“隔烟村……鱼龙惊起”为作者想象之景,“星斗挂垂杨”句为实景,两者结合表现出月夜迷蒙而富有生机的特征。

(2)结尾三句起着突转作用,从前文极写秋江月夜迷人的景色转化到词人内心深处对中原沦陷、江山易主而发的感慨,提高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内涵,产生了声情悲壮,含义深远的艺术效果。


解析:

(1)得分要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手法—简析)

(2)答题要点在于从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一落索

蒋园和李朝奉

舒亶

正是看花天气,为春一醉。醉来却不带花归,诮①不解看花意。

试问此花明媚,将花谁比?只应花好似年年,花不似人憔悴。

〔注〕①诮:简直,全然。

词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春景?请简要说明。前人有云:“好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本词作者赏花“却不带花归”,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词的下阙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小题1】第一问:前两句运用侧面描写(或烘托)(1分)的方法,通过写词人的为春陶醉烘托出春景的迷人(1分)。

第二问:委婉曲折地(1分)表达与众不同的爱花、惜花的深情(1分)。

【小题1】运用反问手法强调人无法与花比(1分);运用对比的手法,将花朵虽会凋谢但年年重开,而人的盛年一去,却再不复返作鲜明对比(1分);抒发了花开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难驻的感慨与愁绪(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忆秦娥 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忆秦娥·娄山关 __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两首词都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气氛,但所渲染的气氛很不相同,请加以概括说明。

两首词的结尾都通过写景来抒情,气象宏大,但所抒发的感情不同。请概述其感情的不同。

【小题1】李白词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凄凉、冷落、伤感的气氛,__词则渲染了一种紧张、激烈、悲壮的战斗气氛。

【小题2】李白词结尾抒发了一种怀古伤今的悲壮之情,__词抒发的是红军将士越过天险娄山关时那种豪迈雄壮的感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试题。

蝶恋花

王诜①

小雨初晴回晚照。金翠楼台,倒影芙蓉沼。杨柳垂垂风袅袅。嫩荷无数青钿②小。 似此园林无限好。流落归来,到了心情少。坐到黄昏人悄悄。更应添得朱颜老。

注:①王诜:开国功臣之后,宋神宗熙宁二年娶英宗女蜀国公主,为驸马都尉。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以讽刺新法之罪名被逮入狱(乌台诗案),王诜受牵连致遭重遣,先后遣至均州(湖北)、颍州(安徽)。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始得召回。

②钿:镶金的花型首饰。

词的上片描写了哪些意象,构成怎样的意境?请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词的下片写到作者重回旧时官邸,其内心感受如何?结合上片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相信,克服重重困难,走出误区的中国文化必将改变所谓的“文化孤立”状态。

(1)分析表述意思接近即可)词的上片描绘了园林中初晴晚照、金翠楼台,池塘处杨柳袅袅、嫩荷无数之景,(2分)可见此园林之富丽,春意之盎然,(2分)给人一种景色怡人的感觉。(1分)

(2)下片写出七年的迁谪生活给作者带来了无尽辛酸,(1分)此时物是人非,朱颜已老,(1分)更让作者倍感凄清孤寂。(2分)从全词看,作者运用的是乐景衬哀情(反衬)的手法。(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 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唯有落花知!

注:沈郎,指沈约。沈约晚年身体病弱,消瘦。

开头的“争”字运用极妙,请鉴赏分析。

下阕运用了哪些意象?请具体说明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争”字本意“争夺”,这里运用“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啄春泥的热闹景象(1分),增强了画面的动感(1分)描绘出了春天雨后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

2)“鸿雁”“鹧鸪”“落花”三个意象。“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借“不闻鸿雁信”表达自己思乡而书信不得的苦闷;“鹧鸪”在古代也往往表思乡之情,当诗人听到鹧鸪的哀鸣,思乡之情就会油然而生;最后用“落花”这一意象,说自己的思乡之情只有悲情的落花才知道,强调无人理解的凄凉和孤寂。(4分)

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

A:“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两句词通过幽静,清新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恬淡自适的心情。 B:“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天台山之高大,以衬托出天姥山高峻雄拔的气势。 C:“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过春风十里”写扬州过去的繁荣景象,“尽荠麦青青”写今日扬州的勃勃生机,与以下三句所写战乱后的惨状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作者的“黍离”之悲。 D:“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是写琵琶女梦醒所见景色,烘托了琵琶女流落江湖的孤寂悲凉的心境。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怀宛陵旧游

唐·陆龟蒙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跳青山李白楼。

惟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注】“宛陵”即宣城。谢跳任宣城太守时,在陵阳山上建楼。李白在宣城时常登此“谢公楼”。

⑴诗人将谢跳、青山、李白、楼几个意象组合成“谢跳青山李白楼”,这样写有何表达效果?

答:

⑵前人十分欣赏这首诗的末二句,称之为“诗中画本”。诗人是怎样描画这一幅诗意的画境的?

答:

⑴诗人善于运用形象,以虚写实,此处的“山”与“楼”,文义互见,既可以理解为谢跳欣赏过的青山,李白登过的楼,以谢跳著名酌青山,以李白著名的楼:或者是谢跳建的楼,李白欣赏的青山……含义十分丰富,谢跳、青山、李白、北楼,错综交织,融成一片,山水和人物之间,仿佛彼此都渗融着对方的血肉了,诗人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能力,给人们联想飞翔的余地,大大扩大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3分)⑵①诗人用工笔细描,用明快而细腻的线条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西斜的落日,流去的春水,晚风中飘摇的酒旗,流水中破碎的倒影,形象鲜明,堪称“画本”。②诗人善于炼词铸句,如不直接写“酒旗”飘扬,而用“飘落”在春天清溪水中的“风影”来描绘,风物如画,饶有风味。③诗人善于熔情入景。残日西斜,酒旗飘飘,春水潺潺,诗人咏怀古迹,思慕前人,感时伤世,这帧山水图所蕴含的思绪感慨,十分动人。④诗人重在写意,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深入主题,突出印象。(4分,能从一两个角度赏析说明即可。)


解析:

这是一首山水诗,但不是即地即景之作,而是诗人对往年游历的怀念。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显然在于炼词铸句,熔情入景,因而风物如画,含蓄不尽。前二句点出时间、地点,显出名胜、古迹,抒发了怀念、思慕之情,语言省净,含意丰满,形象鲜明,已充分显示诗人老到的艺术才能。后二句深入主题,突出印象,描写生动,以实见虚,在形似中传神,堪称“画本”,而重在写意。李商隐《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那种无望的迷惘,在陆龟蒙这首诗里得到了十分相似的表露。也许这正是本诗的时代特色。诗歌艺术朝着形象地表现某种印象、情绪的方向发展,在晚唐是一种相当普遍的趋势,这诗即其一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