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1~9题。

李格非先生二三事

我的老师,武汉大学教授李格非先生年届八十,德高硕学,知识界多尊称他“我们的格老”。他担任《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主持编纂工作十又五年,确实 。用他自己的话,是“十载铅椠虫鱼,一片寒毡,埋头修纂”“不为利锁名牵,不省疾,湾淹缠。编摩昏昏,呕出心肝一片丹”(《增宇锦堂月曲・编纂抒怀》)。我曾亲眼见格老推敲例句十分辛苦,忍不住劝他:“您成竹在胸,资料卡片又这么丰富,可以手到拈来。例句只要证明释义就行,何必尽善尽美?”格老正色答道:“同样解释一个‘把’字,林语堂的例子是‘把人杀死,把钱抢走’,我的例子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善恶分明自不待言,但佳者得之不易。”又说:“ 著书立说者岂可轻忽!”

格老业余喜撰对联,认为可以寄托性情,不必以雕虫小技视之。一日,他想起唐朝娄师德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故事:人家把口水吐在脸上,擦也不擦,让它自己干去;能够喝下五斗老醋,肚量亦自不凡。格老就用“唾面自干鼻吸五斗醋”为出句,反复推敲对句。一位才子对以“掉头不顾耳听万松声”,可说气度恢弘,对仗工稳熨贴,但格老以为潇洒有余,谦诚不足。他宁愿声律小疵,对以“虚怀好学心念一字经。”“一字经”用的是《荀子・劝学》“用心一也”“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的典故。格老安贫乐道,不完全赞成《论语》上“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上“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略加增删,集成一副佳联:“居无求安食求饱, 。”于此可见先生襟怀。我久为人师,最苦不过的是所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聪明好学的令人愉悦,反之使人头痛,这大概也是常情。一日与格老讲论此事,先生略一沉吟,说起他在成都的一件往事:某一工艺作坊,竟以最不起眼的树根老藤雕刻嫁接为绝妙盆景,令人叹为观止。格老应嘱撰题一联:“天生我材必有用,世无朽木不可雕。”店主十分感激,我听后也深受启发。

先生忙余小憩,爱听京戏,并能清唱,自得其乐。曾观赏某名家演艺,十分佩服其做工老到,功力深厚。但随后又万分惋惜他有一处败笔。原来这是一幕悲剧,那位艺术家随意表演出一个惟妙惟肖的抽烟动作,嘴唇一张一合特别招摇,惹得观众忍俊不禁,但同时全然破坏了悲壮气氛。格老因此告诫:“有些人运思作文,全不顾通篇情调意境,一味在丽辞佳句上施才逞能,正与此一般无异。”这使我不禁检讨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我的家乡生产队死了耕牛,托我写一份贷款买牛的申请。我煞费苦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中有一句“牛乃耕者之本”,当时颇引为得意。不料一识字老农事先已写好了申请,也来让我润色,那纸上径直写道:“我们队耕牛死了,眼下青黄不接,申请贷款五百买牛,秋后一定偿还。”我霎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格老对此感喟再三,说这正如鲁迅先生告诫过的,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呵!

(1993年10月19日《文汇报》戴建华文)

1.依次填入第一段两个方框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劳苦功高 耳濡目染 B.苦心孤诣 潜移默化

C.煞费苦心 明理去非 D.用心良苦 劝善惩恶

2.格老选择例句“尽善尽美”,其具体标准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健康,善恶分明,形式完美 B.证明释义,善恶分明,形式完美

C.证明释义,内容健康,形式完美 D.内容健康,善恶分明,证明释义

3.第一段的中心内容是

A.表现格老严谨的治学精神 B.表现格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C.表现格老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 D.表现格老教人向善的崇高思想

4.第二段引格老第一副对联,要表现的是

A.为人的大度与为学的谦诚

B.为人逆来顺受,为学谦诚专一

C.为人能忍辱负重,创作不拘声律对仗

D.学识渊博,擅长用典

5.第二段方框处删去了这副对联的下句,请根据上下文,把下句补出来。

6.第三副对联具有双关的意思,(1)它直接赞美根雕工艺,意思是什么?

(2)同时暗寓格老对育人的看法,作者从中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7.第三段有一处类比,它是

A.那位艺术家的败笔与有些人运思作文上的坏习惯的类比。

B.那位艺术家的败笔与我写贷款申请的类比。

C.有些人运思作文上的坏习惯与我写贷款申请的类比。

D.我写的贷款申请与老农的贷款申请的类比。

8.第三段的类比所论证的道理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9.本文的中心内容是

A.赞扬李格非先生的严谨学风和淳朴文风

B.赞扬李格非先生表现于多方面的高尚品德

C.赞扬李格非先生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D.赞扬李格非先生著作甚丰,贡献卓著

题库:高中语文 类型:简答题 时间:2021-01-08 06:38:00 免费下载:《2011年唐山市八中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Word试卷

阅读下文,完成1~9题。

李格非先生二三事

我的老师,武汉大学教授李格非先生年届八十,德高硕学,知识界多尊称他“我们的格老”。他担任《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主持编纂工作十又五年,确实 。用他自己的话,是“十载铅椠虫鱼,一片寒毡,埋头修纂”“不为利锁名牵,不省疾,湾淹缠。编摩昏昏,呕出心肝一片丹”(《增宇锦堂月曲・编纂抒怀》)。我曾亲眼见格老推敲例句十分辛苦,忍不住劝他:“您成竹在胸,资料卡片又这么丰富,可以手到拈来。例句只要证明释义就行,何必尽善尽美?”格老正色答道:“同样解释一个‘把’字,林语堂的例子是‘把人杀死,把钱抢走’,我的例子是‘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善恶分明自不待言,但佳者得之不易。”又说:“ 著书立说者岂可轻忽!”

格老业余喜撰对联,认为可以寄托性情,不必以雕虫小技视之。一日,他想起唐朝娄师德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故事:人家把口水吐在脸上,擦也不擦,让它自己干去;能够喝下五斗老醋,肚量亦自不凡。格老就用“唾面自干鼻吸五斗醋”为出句,反复推敲对句。一位才子对以“掉头不顾耳听万松声”,可说气度恢弘,对仗工稳熨贴,但格老以为潇洒有余,谦诚不足。他宁愿声律小疵,对以“虚怀好学心念一字经。”“一字经”用的是《荀子・劝学》“用心一也”“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的典故。格老安贫乐道,不完全赞成《论语》上“居无求安,食无求饱”和《礼记》上“富润屋,德润身”的说法,略加增删,集成一副佳联:“居无求安食求饱, 。”于此可见先生襟怀。我久为人师,最苦不过的是所教学生水平参差不齐。而聪明好学的令人愉悦,反之使人头痛,这大概也是常情。一日与格老讲论此事,先生略一沉吟,说起他在成都的一件往事:某一工艺作坊,竟以最不起眼的树根老藤雕刻嫁接为绝妙盆景,令人叹为观止。格老应嘱撰题一联:“天生我材必有用,世无朽木不可雕。”店主十分感激,我听后也深受启发。

先生忙余小憩,爱听京戏,并能清唱,自得其乐。曾观赏某名家演艺,十分佩服其做工老到,功力深厚。但随后又万分惋惜他有一处败笔。原来这是一幕悲剧,那位艺术家随意表演出一个惟妙惟肖的抽烟动作,嘴唇一张一合特别招摇,惹得观众忍俊不禁,但同时全然破坏了悲壮气氛。格老因此告诫:“有些人运思作文,全不顾通篇情调意境,一味在丽辞佳句上施才逞能,正与此一般无异。”这使我不禁检讨起多年前的一段往事:我的家乡生产队死了耕牛,托我写一份贷款买牛的申请。我煞费苦心,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中有一句“牛乃耕者之本”,当时颇引为得意。不料一识字老农事先已写好了申请,也来让我润色,那纸上径直写道:“我们队耕牛死了,眼下青黄不接,申请贷款五百买牛,秋后一定偿还。”我霎时羞愧得无地自容。格老对此感喟再三,说这正如鲁迅先生告诫过的,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呵!

(1993年10月19日《文汇报》戴建华文)

1.依次填入第一段两个方框处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A.劳苦功高 耳濡目染 B.苦心孤诣 潜移默化

C.煞费苦心 明理去非 D.用心良苦 劝善惩恶

2.格老选择例句“尽善尽美”,其具体标准正确的一项是

A.内容健康,善恶分明,形式完美 B.证明释义,善恶分明,形式完美

C.证明释义,内容健康,形式完美 D.内容健康,善恶分明,证明释义

3.第一段的中心内容是

A.表现格老严谨的治学精神 B.表现格老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C.表现格老淡泊名利的崇高品质 D.表现格老教人向善的崇高思想

4.第二段引格老第一副对联,要表现的是

A.为人的大度与为学的谦诚

B.为人逆来顺受,为学谦诚专一

C.为人能忍辱负重,创作不拘声律对仗

D.学识渊博,擅长用典

5.第二段方框处删去了这副对联的下句,请根据上下文,把下句补出来。

6.第三副对联具有双关的意思,(1)它直接赞美根雕工艺,意思是什么?

(2)同时暗寓格老对育人的看法,作者从中受到的启发是什么?

7.第三段有一处类比,它是

A.那位艺术家的败笔与有些人运思作文上的坏习惯的类比。

B.那位艺术家的败笔与我写贷款申请的类比。

C.有些人运思作文上的坏习惯与我写贷款申请的类比。

D.我写的贷款申请与老农的贷款申请的类比。

8.第三段的类比所论证的道理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9.本文的中心内容是

A.赞扬李格非先生的严谨学风和淳朴文风

B.赞扬李格非先生表现于多方面的高尚品德

C.赞扬李格非先生学识渊博,多才多艺

D.赞扬李格非先生著作甚丰,贡献卓著


阅读下文,完成1~9题。李格非先生二三事我的老师,武汉大学教授李格非先生年届八十,德高硕学,知识界多尊称他“我们的格老”。他担任《汉语大字典》常务副主编,主持编

本题关键词:李文生试验,李学川,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先进生心理教育,非生产性,二三十风格,藓生马先蒿,先生口服液,李大钊,非郎格汉斯组织细胞;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