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下列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pú sà 蛮

晏几道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

慢,玉柱斜飞燕。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A.这首词上片由曲名写起,曲子描写的是湘江和湘江故事。鸣筝声声,令人联想起湘

水荡漾的绿波。“写尽”二字,描写出筝曲之妙,境界已出。

B.三、四两句用特写镜头描写弹筝女子。“纤指”突出了弹筝女子年轻秀媚的特征。“幽恨”既明写弹者心声,又暗写作者情绪,“细”字连结二者。

C.下片前两句既含蓄地描绘出弹筝女聪颖灵巧、从容专注的神态,又暗写出弹筝女柔

和自重的性情,而且运用镜头剪接手法转写“玉柱”。

D.下阕后两句收束全词,“断肠”与“幽恨”照应,将弹奏感情推向高潮。“春山眉黛

低”,用贴切的比喻描写女子神情,和乐曲巧妙融为一体。

B


解析:

既写曲中情绪,又含弹者心声。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醵:俗称“佛心草”,落叶灌木。

这首词的上片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请选择两个角度赏析。

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诗人 的心情。

【小题1】角度一:前两句着眼于色彩的描写,枝上嫩叶重叠,绿渐成阴;在曲折出深的槛栏中,数朵小花吐蕾绽放。红绿相间,显出春天气氛的浓郁。角度二:后两句由前两句的静态描写转入动态描写,酴醵花开,蜜蜂采蜜;杨柳成行,燕子轻捷飞舞。蜂忙燕舞,好一幅活泼的春景画。

【小题2】伤感/伤春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1)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2)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1)叠用两个“一程”,既突出了路途的修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又突显本次韵律之优美。

(2)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2分)从语言风格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2分)


解析:

(1)3分,“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2分,“韵律之优美”1分。

(2)4分

下列各句抒情方式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问:下片“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的是____的修辞方法和____的表现手法,表面上写的是__________,但实际上却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拟人;虚实结合(或类比);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和寒冷;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


解析:

第一问回答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难度不大,关键是诗句的深层涵义,要结合整首诗歌及苏轼的黄州遭遇来回答。标题“定惠院”、“寓居”以及“孤鸿”这一意象在古诗文中的象征意义均可暗示其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第①一②题。

如梦令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①“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这两句透露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

  ②请解释“门外马嘶人起”暗示出的内容。

①漫漫长夜难尽,孤独、凄凉的愁绪如同如水的长夜一样排遣不去。

  ②暗示出旅途跋涉,长路关山,白昼艰辛的生活又将开始。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答题。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清陈廷焯《云韶集》说:“‘云深无雁影’,五字千古。”陈廷焯的评语是否得当?请作简要分析。

(2)试比较“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与柳永《雨霖铃》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在表达特点上的异同。

(1)恰当。暮云沉沉,似乎听到却又看不到传信大雁的身影,留下的是更深的寂寞。此句以简约的语言,将抒情主人公的孤寂之状、期待之情、失望之感通过景物传达出来。

(2)相同:都是借酒写愁,都言酒醒后愁思更深。不同:周词实写眼前愁情,直接表达长夜难耐,寂寞无限的心境;柳词则是以设问虚拟未来

愁状,借想像勾勒出一幅凄美图画,以景传情,表达离别的伤感。

                                                                         


解析: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题

蝶恋花

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看吐麝,更无一点尘随马。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释]苏轼于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九月,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今山东诸城),十一月三日到任。次年上元日写下这首词。写完这首词后他在《超然台记》中追述:“始至之日,岁不比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1.“钱塘三五夜”指 节,词中语句不多,通过 三个意象的描写表现了此地上元日的繁华热闹。

2.整首词来看“寂寞山城人老也”的作用是 ,句中 一词,便将上下片的光景做了 ,使人感受到密州三五夜的

3.“农桑社”正是村民在举行的社祭,祈求丰年。设想一下,苏轼这么一位亲民的官,听了这些箫鼓之声会有什么感受?

4.人说词的最后两句意象凄惨,请结合创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1.杭州  元宵节  灯火、明月、游人

2.承上启下  “寂寞”  对比   寂寞冷落

3.一方面,他的内心可能很沉重,上元节百姓不是尽情欢度节日,却因“天上无雨,地上无麦”,祈求丰年;另一方面,他也可能因百姓这箫鼓乐声与祈求丰年的愿望受到感染,与百姓同心,感觉亲切自然。

4.郊外彤云四垂,阴霾欲雪,表面看意象凄惨,却写出了他心中的希望及对瑞雪兆丰年的期盼、喜悦之情,境界深远。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湖口送友人 李频

中流欲暮见湘烟,岸苇无穷接楚田。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

__尽日依山转,星汉通霄向水悬。零落梅花过残腊,故园归去又新年。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复杂心情?(4分)

(1)首联描写诗人在湖口送别友人所见。湘江上暮霭笼罩,无尽的芦苇连接旷野,描画了一幅莽苍阔大的湘江暮色图,烘托了诗人送别友人的黯淡心情,也反衬了离人的孤独。

(2)最后一联是说友人归去正逢新年,而自己独在异乡。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孤寂和对故乡的思念,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或因友人归去逢新年的欣慰之情)。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横塘路:贺铸作此词的地方。

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 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1)词中“彩笔”指文学家的生花妙笔。“彩笔新题断肠句”,词人将“彩笔”与“断肠”并列,有何意味?

(2)这首词的末尾三句,历来为评论家所推崇、赞叹。试分析这三个比喻运用的妙处。

(1)作者将“彩笔”和“断肠”作不和谐的“并列”,意在强化求美而不得的愁苦心情。

(2)三个比喻是用来喻上文的“闲愁”,“一川烟草”言其多,“满城风絮”言其杂乱,“梅子黄时雨”言其绵绵无休止,将看不见的、抽象的“闲愁”形象化、具体化,   更加真实可感。烟草、柳絮、黄梅雨又是春季特有的景物,用以表现春心、春愁产,贴切而有韵味。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