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教,喻也”体现了教学的启发式原则,这一句话出自()
A:《中庸》 B:《大学》 C:《论语》 D:《学记》
在“幸遇真经,式为龟镜”中,“龟镜”喻()
A:喻占卜吉凶之灵 B:喻判断是非之准 C:喻鉴别美丑之真 D:喻借鉴
在《国家篇》中,柏拉图借用三个比喻来阐释自己的思想,但不包括以下哪一个?()
A:太阳之喻 B:线段之喻 C:洞穴之喻 D:女仆之喻
词中的领字,多数处于()。
A:一篇之首 B:一片之末 C:一韵之首 D:一句之末
"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故有一切之寿"的正确断句处依次是
A:救 B:功 C:骋 D:域 E:有
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A:隘而不列,阻而鼓之 B:暮寝而思之 C:朝三而暮四,足乎 D: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4.下列各句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而相泣于中庭 D: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3—24题。(共6分)
材料一: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材料二:医善吮人之伤,含人之血,非骨肉至亲也,利所加也。故舆人成舆,则欲人之富贵,匠人成棺,则欲人之夭死,非舆人仁而匠人贼也。 (《韩非子》)
材料三:
宋时,朱熹继承了二程的思想,不仅认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还提出“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为学”的治学观点。
【注解】①虚声:虚假的名声。②訾:诋毁。③壅于俗:被这种世俗偏见所蒙蔽。
【原创】21.阅读材料,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孔子、韩非子和朱熹的义利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创】22.择一种义利观,结合现实做简要评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对文化经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
(三)21、答案:孔子:见利思义或重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1分)韩非子:极端的功利主义或只有利益的算计没有道义。(1分)朱熹:重义轻利或存天理灭人欲(1分)
22、答案:例如:我赞同孔子的看法。(1分)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只有利害关系,而没有道义关系,那么社会会变得功利而冷漠。所以我们要施行孔子的义利观,追求正当的利益,如果触犯了道义或损害了别人或国家的利益,那就把富贵当做浮云。(2分)
【原创】(四)古诗文默写,任选3句。(每句2分,共6分)
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 霜齿一咬 噢,那样轻轻 就咬出一掌血来
A: 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忆,此即古今诗人之所以悲秋也。 B: 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 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 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下列各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请以战喻 B:寡人之于国也 C:王无罪岁 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