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对《秋词》一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A:这首诗的可贵之处,在于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抒发了奋发进取的豪情。 B: 第二句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赞美春天的早晨胜过秋天的太阳。 C: 诗人描绘了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景,将传统的悲秋情绪一扫而空。 D: 那排云而上的白鹤,引发了诗人的无限情思,也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

对下列课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杜牧的《山行》一诗向来以画面鲜明、词采清丽、思情悠远、风格俊爽为人所称道。 B:《〔越调〕天净沙 秋思》的题目是《天净沙》,是一篇悲秋作品。 C:《秋词(其一)》诗人开篇以议论起笔,否定前人悲秋观念,表现出激越向上的诗情。 D: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为人们塑造了一个善良纯朴的农妇形象,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

《秋词》中体现诗人一反前人的悲秋之作而具有独创新视角的句子: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一改往日悲秋基调,表现诗人凌云之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登岳阳楼(其一)》中表现了诗人历经风霜后的悲秋之情的诗句是:              

白头吊古风霜里 老木沧波无限悲

阅读下面语句,选出顺序最恰当的一项①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__发出的“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② 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感情却是豪迈的③ 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④ 如“悲哉秋之为气也”“万里悲秋常作客”等⑤ 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

A:④②①⑤③ B:④③②①⑤ C:⑤④②①③ D:⑤②③④①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悲秋 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

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

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注】①黄公度:南宋诗人,与秦桧同一时代。②别浦:指河流入江海之处。

18.诗题为“悲秋”,全诗却不着一“秋”字,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刻画出秋的意境?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而“悲”?(4分)

19.颔联和颈联分别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分别寄寓了诗人什么情感?(4分)

18.

①诗人选取了“西风”、“寒声”、“井梧”等意象刻画出秋的意境。

②从全诗看,诗人感慨时事,为国家前途命运而悲。

19.

①颔联描写萧瑟落寞的远去虚象,寄寓了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②颈联描写雨意声寒的近处实景,寄寓了诗人对朝廷隐伏着危机的担忧。

【解析】

18.

试题分析:

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什,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

采用“感情物化”式的化虚为实的手法是这首诗的特色。所谓“虚”,是思想感情;所谓“实”,是景物形象。一是从情绪引起的反应来表现,如“怅望”,“感慨”等,是伤时忧国的引起的反应。二是“物化”的手法,如以“西风”,“别浦”,“寒声”等来渲染气氛,映衬心境。三是将感情比作某一个具体的东西,如用“山鸟”,“井梧”作为特殊的比喻,分别表现暂时偏安一隅以求歌舞升平和敏锐看出潜藏危机的隐忧两种人。所有这一切,诗人都是采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手法来表现,这就避免了“以虚为虚”的弊病。

秋天,草木黄落,原野萧条。苍凉凄清的景象,最易触动离人游子的伤感,勾起羁旅行役的乡愁。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首开其端,古往今来,多少骚人墨客,从各自的经历,以“悲秋”,“秋兴”为题,抒发了思乡怀人的感慨。这首《悲秋》诗,并未凭秋色以诉离情,托秋意以写别恨,而是借秋景表达他的忧国之心,格调高致。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

“别浦”是通大江的小河汊。南朝宋代谢庄《山夜忧》诗:“凌别浦兮值泉跃,经乔林兮遇猿惊。”唐人郑谷《登杭州城》诗中,也有“潮来无别浦,木落见他山”的佳句。遥看别浦,双双行舟扬帆而去,渐渐隐没;极目凝望,广漠而静谧的荒野伸向远方;荒野尽头,天似穹庐,边际四垂,寥廓苍茫。萧瑟落寞的景象,映衬出诗人抑郁孤寂的心境。

“雨意”一联,借眼前实景写出了蕴结在心底的情思。“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当时正处在宋金对峙的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与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潜伏着危机的苗头。“井梧翻叶动秋声”,诗人运用“井梧”的物候特征,含蓄不露地暗示他不甘于沉默,不屈于威压的决心。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对余光中的《枫叶》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天,最容易受伤的记忆 霜齿一咬 噢,那样轻轻 就咬出一掌血来

A: 首句表明:秋天万物萧索,容易引起人们许多伤心往事的回忆,此即古今诗人之所以悲秋也。 B: 因为秋霜摧残万物,花叶凋零,故有第二行的“霜齿”之喻。 C: 因为枫叶有五个角,经霜后变成红色,故有末句的“血掌”之喻。 D: 末句“咬出一掌血”,赋予绿色以生命,并寓有奋斗、牺牲之意。

“秋”在中国文人心中有着独特的内涵。“自古逢秋悲寂寥”,在“秋”的文化意识中,悲秋也可以算得上是普遍的意识了。“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成了一种凄凉、伤感、悲苦的象征。但是,对“秋”的描写也总有些欢快的调子,如刘禹锡的“我言秋日胜春朝”。这些差异的存在说明

A:诗人的感受完全是主观的,不具有任何客观基础 B:诗句反映的是人的心理感受,而非认识对象的客观状况 C:美感是带有主观性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具有差别 D:意识有时候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