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11分)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

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①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

[注] ①谩:徒然、空自。

20.上片后四句写景,包含了词人哪些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5分)

21.简要分析“凄凉只恐乡心起”一句在词中的作用。(6分)

【答案】

20.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21.(1)内容上:点明了题旨——旅愁乡思,(2分)(2)结构上:承上启下  ①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2分) ②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2分)

【解析】

20.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变化的题目,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上句是“疑无地”,后面“忽有”,应是一种“惊喜”,后面两句写景,创设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诗人心中的“温暖”,后面一句要结合下片的“乡心起”来探讨,应是引出“思想之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语句的作用额题目,首先要答出诗句的含义:“乡心”点明“思乡之情”;再看诗句在诗中的位置,中间应是“承上启下”,上承景物描写,下启思想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咏荷上雨

(宋)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泻清波。

22.这首词的动词使用得生动别致,请以“跳”字为例分析说明。(3分)

答:

23.整首词中,诗人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

【答案】

22.“跳”就是“跳动、跳跃’之意。雨点在荷叶上快速跳跃,一方面有力衬托了雨势之急(1分);另- -,订‘印。是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雨打荷叶的情景描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别致。

23.开始诗人梦中泛舟萨溉,宅底,看满湖烟水,闻阵阵幽香,因而沉醉其中(1分);忽然急雨袭来,敲打斛篷,7,使诗人午梦惊醒(1分);诗人醒来眼前却出现了“荷叶跳珠”、“水银流泻”更加美妙的境界,欣喜之情又油然而生(2分)。(不拘泥于答案,只要分析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22.

试题分析:炼字题属于揣摩作品的语言,解答时要抓住所用手法,分析手法所带来的表达效果。“池荷跳雨”指急雨敲打荷叶,雨珠跳上跳下的样子。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侧面写出了雨势之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3.

试题分析:这首小令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自己梦中泛舟西湖和被雨惊醒后的情景。

上片写梦中泛舟西湖花底,骤雨打篷,从梦中惊醒。“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扁舟”,小船;花底,花下。词人午睡,梦中驾着小船在西湖荷花之下泛游,烟雾缭绕的水面上荷花的香味四溢。这两句写的虽是梦境,但形象逼真,如同一幅绝妙的水墨画,淡笔素描,勾勒出湖面胜景的一个轮廓,呈现在读者面前。“急雨打篷声,梦初惊。”突然,一阵暴雨击打船篷的声音,把他从梦中惊醒,一瞬间,先前的扁舟、荷花、烟水顿时消失,可以想见,词人此时对梦境还有些留恋,对雨声打断他的美梦不无遗憾。

下片写醒来所见景物,与先前的梦境相映成趣。“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却是”二字,承上启下,把梦境和现实串在一起。原来,先前梦中听到的“急雨打篷声”,睁眼一看,是雨点落在门前池塘中的荷叶发出的声音。“跳”字说明雨下得很急,与上片的“打”字相呼应。雨珠在荷叶上活蹦乱跳,形同一粒粒的珍珠,“珠珠”被雨点击散,又重新聚合,因此说“散了……还聚”,若不是观察仔细,是很难提炼出这样的佳句来的。“聚作水银窝,泻清波。”“水银”二字作比喻,形象地写出水珠在荷叶上滚动聚合的状貌。这两句是说,雨点聚多了,聚成水银般的一窝,此时叶面无法承受它的重量,叶上的积水便泻入池中。“跳”、“散”、“聚”、“泻”,四个动词连用,把雨打荷叶,荷叶面上水珠滚动,周而复始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①酴醿(tú mí):一种观赏植物,古有“酴醿花开春事了”的说法。

②婉娩:天气温和。

【小题1】词的上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种什么样的景象?(4分)

【小题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加以简析。(4分)

【答案】[fa63d9349221ead9.png]

㈡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二月二日出郊(王庭珪)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注:①雨脚:即雨线之意。

【小题1】请赏析颔联“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5分)

【小题2】诗中写到“谁似田家知此乐”,结合全诗看所乐的内容是什么?请具体回答。(6分)

【答案】[b5970d3117250338.png]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被罢官后所作。②《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官而作。

(1)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4分)

(2)下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4分)

 (1)①营造了凄清而萧瑟的氛围,②烘托了作者悲凉的心境,③触景生情,引起了下文作者的旅思。(4分,答出其中两点且意思对即可)

(2)①作者被罢官即将回家,满腹韬略却无人可托,表达了对抗金大业难以为继的悲哀。(2分)②借用汉代杨雄作《长杨赋》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忠心耿耿献计献策却不被重用的愤慨。(2分)(4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答出所表达的情感1分)

阅读下面宋词,回答问题。(8分)

鹧古天 东阳道中 辛弃疾

扑面征尘去路遥,捍午渐觉水沉销①。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悉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②。

【注】①香午:薰笼。水沉:一种香料,即沉香。香午渐觉水觉肖:借薰笼里的香料逐渐燃烧殆尽,来写行路时间之长,从而暗示行程的遥远。②碧玉梢:指马菱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菱的华贵。

(1)词的三四句“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分外娇”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4分)

(2)简要分析“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三句的表达技巧。(4分)

(1)三四句写了层层叠叠碧绿的青山、分外娇艳的鲜花,(2分)表达了作者在劳顿旅途中见到碧山、娇花的喜悦之情。(2分)

(2)使用了叠词、借代的表现手法。(2分)“历历”、“萧萧”运用叠词,生动描写出人马行进的状态,增加了语言韵味。“旌旗”运用借代手法,形象写出了队伍过桥的情景。(2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南乡子

王安石

自古帝王州,郁郁葱葱佳气浮。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晋代衣冠成古丘。

绕水恣行游,上尽层楼更上楼。往事悠悠君莫问,回头,槛外长江空自流。

注:此诗为王安石晚年谪居金陵、任江宁知府时所作。

(1)这首词的上阕是运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词以“槛外长江空自流”作结,有何妙处?(4分)

(1)运用对比手法,将一片郁郁葱葱的王气正盛之地与四百年后的古墓荒丘作对比,突出了眼前情境的荒凉,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愁情。(“对比”1分,对比的内容1分,突出“荒凉”1分,“昔盛今衰”1分)    (2)①紧承上文的游踪和感慨,衔接自然。   ②一个“空”字,写出了长江奔流不息,从不因任何事而改变的特点,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或物是人非)的感慨。  ③使人展开联想和想象,扩大了诗歌的意境,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注:一点2分;考生答出任意两点即可给满分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后面习题。(7分)

木兰花

韦庄

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24.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3分)

25.“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

24.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落泪。(1分)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2分)

25.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间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2分)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2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这首词中是一开始就强调“独”与“暮”,而且紧跟着“愁望玉关芳草路”,不仅提出“愁”,而且还指明“玉关”,反过来也把主人公的身份亮出来了,可见一位思念远人的女主人公。“消息断,不逢人”的“人”,是为“玉关”征人传“消息”的“人”。这个传递“消息”的“人”都等不到,无可奈何,当然只好“却敛细眉归绣户”了。“敛眉”即低眉、颦眉、蹙眉,含愁之态。上片是登楼远望,一无所见,消息全无,只好无可奈何地归房。下片中时间到了黄昏。“坐看落花”的“坐”,因看落花而自悲遭际,这方引起“空叹息”。“落花”在时序上照应上片的“春欲暮”,又是主人公的自我写照。“罗袂湿斑红泪滴”句子也有点倒装。正因为“红泪滴”,“罗袂”上才会出现‘湿斑”。“红泪”极言相思之苦。这首词实际上写出了终日的相思。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跃然而出。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最后两句可结合前面诗句具体分析。征人在“玉关”,当然要相隔“千山万水”。一个闺中少妇,何曾经历过干山万水的远行呢。远望不见,愁闷无端,当然只好托诸魂梦,希望在梦中相见了。做梦本是虚无飘缈的事,用不着遵循道路的。这里却故作痴语,玉关道路未曾经行,梦中恐怕也无从寻觅。俞陛云《五代词选释》认为“皆情至之语”,是很有道理的。主人公因见落花而滴泪叹息之余,进而想到梦中寻觅,时序应该已是黄昏。这首词实际上写出了终日的相思。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7分)

南歌子 贺铸(宋)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注】贺铸,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秉性刚直,不阿权贵,一生屈居下僚,郁郁不得志。

24.上片前两句“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2分)

25.下片描写了词人消夏的哪些生活琐事?表达出词人什么样的情感?(5分)

【答案】

24.(1)“见”“知”以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出夏日微风拂面,疏雨飘落的景象。(手法1分,分析1分)

25.(2)写了饮酒、下棋、睡觉、题诗四件生活琐事。(2分,两个1分)透露作者无所事事,(1分)壮志难酬/怀才不遇(1分)的孤寂落寞之情(1分)

【解析】

24.

试题分析:本题为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一般采用先判断,次描述,再分析作用的步骤。题中诗句“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句中“见”、“知”两字应为关键字。 “见”、“知”二字颇见功力。作者不仅以抒情主人公的视角观物,而且让大自然中的池塘观物,池塘感到了疏雨的轻柔缠绵,于是池塘也有了生命力。不言人觉,而言袖知,普普通通的景物这样一写也显得生动形象,神采飞扬了。答题时先判断是拟人的手法的运用,接下来描述诗人把什么人格化了,再分析拟人一般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5.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可根据诗歌下片诗句分析得出答案。下片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描写。“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句中贺铸写自己饮酒下棋的生活。喝酒易醉;下棋,对手难逢,这字里行间蕴含着的仍然是一种百无聊赖的心绪。于是便有结句“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写睡觉与题诗。夏日长长,无所事事,最适合于睡觉。睡起之后,只管在芭蕉叶上自题诗,自取其乐。这之中透露着的是一种自我嘲解,自我调侃。可见下片内容并不复杂,无非是饮酒、下棋、睡觉、题诗等文人的生活琐事,可是借助于“易解”、“难逢”、“偏”、“相宜”、“自题诗”等字眼,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孤寂和壮志未酬的愤懑不平。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 超然台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25.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写出一位即可) (1分)

26.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3分)

27.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4分)

【答案】

25.(1分)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

26.(3分)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1分)(2)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象,引起了作者的相思,但他无法回家,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嗟叹”不已,无奈地叹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相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__吧!(2分)

27.(4分)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或: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得1分;

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斜柳轻摇、登上楼台远眺,春水迷蒙、一城春花,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下片触景生情,抒发了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自我排遣,借诗酒以自娱,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答“思亲念家低沉无奈忧愁之情”也对。) 得3分。

【解析】

25.

试题分析:此类题考查对文学常识中关于婉约派和豪放派等人物的识记能力。婉约派代表人物一般有:柳永、李清照、晏殊、晏几道、周邦彦、姜夔。要注意一些生僻字的写法。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26.

试题分析:此类题要在真题感知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对“咨嗟”、“休对”、“且将”关键词加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咨嗟”可理解为“嗟叹”,体现了诗人因相思却无法回家的无奈的感叹;“休对”是无奈之举,“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自我安慰;答题时,可先根据关键词进行分析,然后答出体现的诗人情感。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从“情”和“景”的角度赏析,那就意味着答案最好分三点:①什么情,②什么景,③情和景间是什么关系,那当然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因景生之类的词了。所以答题时,要先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后答出表现手法的作用等。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