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作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19.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18.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9.(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词的前九句是一部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部分,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壮词”,“壮词”就是在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基调雄壮高昂、振奋人心,被人流传。学生在回答是要从这四个方面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来作出回答。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 闺情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①此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美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②宝鸭:古代女子两颊所贴的鸭形图案,或者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18.“绣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的精妙。试简要赏析。

19.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18.“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笑颜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19.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女主人公外貌美丽,性格天真可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真挚、大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各题。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5.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16.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5.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16.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道题要求学生结合词句内容写出上阕中写了哪些景物来入词,把词中的意象找出来进行分析。虹、江水、山、斜阳、马、亭、枫、酒旗等,这些景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且富有绚丽的色彩,使人们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描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分析下阕的情感要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语。“常”字写出了词人常年作客他乡,奔波在外,体现了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又”写了事情和情感的反复,又一个傍晚时分到来了,词人又要一个人独宿异乡,感情上又要备受煎熬。“孤”和“寒”都是双关手法,既是写鸿雁孤独,灯光寒冷,又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1分)。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1分,只要具体分析“乐景写哀”即可。)

(2)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2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 “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3分,每个意象分析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关键词“上片”“ 景象”“ 作用”。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步:联系诗句,分析手法作用。以乐景写哀情。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答题关键词“结合有关意象”,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情感首先抓意象和情感关键词“鸿雁” “不闻鸿雁信” “鹧鸪” “落花”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鸿雁” “不闻鸿雁信” “鹧鸪” “落花”。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

舟中二首(其一)

陈师道

恶风横江江卷浪,黄流湍猛风用壮。疾如万骑千里来,气压三江五湖上。

岸上空荒火夜明,舟中坐起待残更。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

【注】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作者因党争之祸受牵连被罢职。这首诗作于离任途中。风用壮,表示风力壮猛。

19.第三、四句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请作简要赏析。

20.这首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19.比喻和夸张。将迅猛的风浪夸张的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20.①“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借此表达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②“空荒”“待残更”则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③借“今头白”、情“不尽”表达出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辛。

【解析】

19.

试题分析:“疾如万骑千里来”,用比喻的手法,将迅猛的风浪比作瞬息千里的万马,“气压三江五湖上”是夸张手法,将风浪的气势夸张地形容为能横压三江五湖;生动形象地写出风浪的威势。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第一、二句:“恶风”“黄流”寓示作者生活环境的险恶,结合注解可以看出作者被罢职后的愤懑之情;第五六两句:“岸上空荒火夜明,舟山坐起待残更。”表明险境之来,如此突然,难以拒抗。作者此刻身在舟中,任其颠簸,凝神远瞩,江岸上一片空旷荒凉,只见星星磷火,随风飘荡,送来点点微弱的光亮,只好在舟中坐起,静待更残,表达出归家途中的孤寂落寞之感;诗的末尾两句:“少年行路今头白,不尽还家去国情。”作者回想他二十多年以来,历尽人世的坎坷,他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到此时的萧萧头白,饱尝行路艰难的滋味,此时此地,诉说不尽还家去国之情,深感进退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本意。还家也罢,去国也罢,全是迫于世事,旅途艰难,以致有此时的迁徙,他由此感到了人生的悲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月

苏轼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③层霄:弥漫的云气。④障泥: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⑤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频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小题2】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小题1】BC

【小题2】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③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④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B是。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技巧点拨】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如“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距离。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通俗的说,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区别借喻和借代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借喻的本质是“喻”,虽然它的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隐含着可比的对象(即本体)。而借代的本质是“代”,是以事物的某种特征来代指本体,并没有可比对象。 (2)借喻因为是“喻”,一般可以补进“本体”和“喻词”。借代则没有可比物,无法这样补进。 (3)借喻一般可以对未出现的本体起描写作用。借代却只能起”代“的作用,其代用的词大多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不能起描写作用。 (4)在一篇文章中,如果前面出现了“××像××”地比喻句,后文直接使用喻体,这就成了借代了。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请从表达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同时从题干的提问中可以知道,答案并非一点。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借景抒情”“叠词”“侧面烘托”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读下面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鹧鸪天

陆游

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栌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注:①公元1165年(乾道元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初期写下的。 ②“青门学种瓜”指学汉初的邵平在长安青门外种瓜。

17.词中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结合全词内容作简要分析

18.这首词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词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17.这首词塑造了一位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的隐者(或隐士)形象。从诗歌内容来看,词人似乎很享受渔钓生活,但开头两句则已透露出了词人的无可奈何,“送年华”显示出了词人的无聊和苦闷。这些自在、快乐和自豪,是词人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

18.全词主要运用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词中的“新燕”“轻鸥”“歌”“ 清酒”等意象为词人“渔钓”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词人置身其间,自在快乐。词人通过富有典型意义的景物描写,表现了他乐于隐逸的思想情感。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必须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合计内容。理解时抓住能表现主人公形象的词句,包括居住的环境,言行举止等。诗中第二句“只将渔钓送年华”写了主人公的钓鱼,表面上享受渔钓生活、而内心却藏着苦闷无聊。结合注释理解,主人公表面的快乐不过是迫于环境而自我排遣的结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写景抒情的特点。写景与抒情之间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触情生情。全词表现的乐于隐逸的思想情感已融入写景之中,词中的“新燕”“轻鸥”“歌”“ 清酒”等意象为词人“渔钓”营造了美好的氛围,词人置身其间,自在快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①能有几?金龟②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释】①九十:指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②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贺知章曾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13.这首词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4.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13.①词的前两句描绘一幅暮春之景,后面一个“愁“字点明惜春、伤春之情;②下片“九十光阴能有几”更进一层,表达时光易逝的伤感;③“拚一醉”表达及时行乐的乐观和豁达;④最后“他年泪”点明借酒消愁非真正的赏心乐事;突出人生失意的哀愁。

14.下片运用了反问,用典,直接抒情等表达技巧。“九十光阴能有几”, 一句巧用反问凸显了春光之短暂;“金龟解尽留无计”,利用贺知章典故表达了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不能挽留春天脚步的遗憾;最后三句直抒胸臆,为驱遣春愁,东城买酒,喝他个一醉方休,以换取暂时的欢乐。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上片描绘了一幅暮春时节的自然景色,重点描写了小雨纷纷之中的湿花因恋树而不忍飞,但又不得不和春天一起随着水流归去的愁苦。作者通过描写湿花对树的留恋来表达自己对春天的留恋,从而传达出恋春、惜春之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下片“九十光阴能有几”更进一层,表达时光易逝的伤感;“拚一醉”表达及时行乐的乐观和豁达。注意要结合全词分析,注意答案的全面性。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九十光阴能有几?金龟解尽留无计。”感叹春来春去,虽然是自然界的常态,然而美人有迟暮之思,志士有未遇之感,这九十日的春光,也极短暂,说去也就要去的,即使解尽金龟换酒相留,也是留她不住的。词句中的金龟指所佩的玩饰,唐代诗人贺知章,曾经解过金龟换酒以酬李白,成为往昔文坛上的佳话。作者借用这个典故,表明极意把酒留春。“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虽然留她不住,也要借酒浇愁,拚上一醉,以换取暂时的欢乐。“寄语”一句,谓向酒肆索酒。结句“而今乐事他年泪”,一语两意,乐中兴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技巧。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技巧。第三步,简析这种技巧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下片运用了反问,用典,直接抒情等表达技巧。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2.对《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看”字是领字,它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 B:“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廖廓”,原意是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里“峥嵘”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不平凡的意思。 D:“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这句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如梦令 (宋)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卜算子 (宋)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注:①严蕊,台州人。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后沦落风尘,曾因被诬而入狱,受严刑拷打但宁死不认,后无罪释放。《如梦令》《卜算子》为其表白心迹之作。②东君:司春之神。

23.《如梦令》一词所咏之物为花,前四句皆是空际著笔,末句的“武陵”二字则暗示了此花为 (花名),别有一番意思。

24.在《如梦令》《卜算子》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手法表白自己的心迹的?请联系具体词句作简要赏析。

23.桃花。

24.《如梦令》一词,“武陵“一句,为用典,有身陷风尘而心自高洁之意。《卜算子》一词,“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句直抒胸臆,抒写自己沦落风尘、俯仰随人的痛苦与无奈;“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句借自然现象比喻自身命运,表达的是心中的哀伤与期望;“若得山花插满头”句则用借代手法,表达自己对平淡生活的向往。(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2点得3分)

【解析】

23.

试题分析:注意从文句中分析意象的特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象是诗歌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分析诗歌的切入点,分析诗歌的意象首先注意表面的特征,然后注意经多年流传形成的固定意义,然后分析在首歌中的具体的指向意义,这几种意义往往相互关联。

24.

试题分析:注意抒情的方式,主要是用典和直抒胸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