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临江仙
陈与义
高咏楚词酬午日,天涯节序匆匆。榴花不似舞裙红。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
万事一身伤老矣,戎葵凝笑墙东。酒杯深浅去年同。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
【注】此词是陈与义在建炎三年(1129)端午节凭吊屈原所作,这一年,他流寓湖南、湖北一带。戎葵,植物名,又名蜀葵。
19.词的上阕,作者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20.与苏轼的“一尊还酹江月”相比,本词中词人“试浇桥下水”用意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9.①直接抒情:“无人知此意”,直接表达无人理解的凄凉;“天涯”二字深表漂泊之苦,“节序匆匆”表达出时光流逝,自己却报国无门的无奈。②间接抒情:借事抒情,适逢端午,诗人高歌楚辞来表达对屈原的凭吊和自己的爱国情怀。借景抒情,“榴花不似舞裙红”表达出如今的失意痛苦,“满帘风”写出诗人无人理解的痛苦悲凉之情。
20.①“一尊还酹江月”表达出苏轼从自身的失意中解脱出来的旷达、洒脱的情怀。②“试浇桥下水”表达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和真挚强烈的报国情怀以及身世漂泊的深沉感慨。
【解析】
19.
试题分析:“高咏楚词”,透露了在节日中的感伤必绪和壮阔,胸襟,屈原的高洁品格给词人以激励,他高昂地吟诵楚辞,深感流落天涯之苦,节序匆匆,自己却报国无志。“榴花不似舞裙红”,用鲜艳灿烂的榴花比鲜红的舞裙,回忆过去春风得意、声名籍籍时的情景。“无人知此意,歌罢满帘风”,有谁能理解他此刻的心情呢?高歌《楚辞》之后,满帘生风,其慷慨悲壮之情,是可以想象的,但更加突出了作者的痛苦心情。“无人知此意”的感喟,都托诸于激昂悲壮的歌声里。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现手法。把握表现手法,首先让学生熟悉所有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要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谋篇布局来分析。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用典、反衬、对比等。描写手法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又包括: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视听结合等,侧面描写分为衬托和对比。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用典抒情、托物言志、叙事抒情等。谋篇布局又有以小见大、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本题考查的是抒情手法,要从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角度考了,间接抒情又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20.
试题分析:苏轼的“一樽还酹江月”。酹酒,洒酒表示祭奠。他忽然觉得,人间不过象梦境一样,不要徒然感叹了,还是给江上的明月,献上一杯酒,伴月痛饮吧!表达的是人生的豁达。陈诗的“试浇桥下水,今夕到湘中。”面对湘江作者祭酒的虔诚,加上这杯中之酒肯定会流到汨罗江的联想,因而滔滔江水之中,融合了词人心灵深处的感情。从高歌其辞赋到酹酒江水,深深地显示出词人对屈原的凭吊,其强烈的怀旧心情和爱国情感,已付托于这“试浇”的动作及“桥下水,今夕到湘中”的遐想之中。有对屈原的凭吊,有自己壮志难酬的感伤,也有孤寂漂泊的感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是一道比较鉴赏题。比较鉴赏就是将语言、内容、形象、表现手法相近或相反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比较、鉴别、赏析。在设题上基本遵循“求同辨异”的原则。设题角度一般有意象意境比较、语言赏析比较、手法技巧比较、内容情感比较几个。解答时要审清题目要求,找准比较点;找出表达作者喜怒哀乐等感情的字眼、词语、句子;抓关键词,分析作者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答题时先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整首诗的思想感情,再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种感情,分析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抒发的。两诗都是以酒洒江,但由于诗人思想感受不同、身世经历不同,情感也不同。苏轼受儒道佛三家影响,比较豁达。本诗是陈与义流寓湖南湖北时所作,有对爱国诗人屈原的凭吊,有感伤自己。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临 江 仙
欧阳修
记得金銮同唱第,春风上国繁华。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负曲江花。
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孤城寒日等闲斜。离愁难尽,红树远连霞。
【注】欧阳修贬任滁州太守期间,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将赴任阆州(今四川阆中)通判,远道来访,欧阳修席上作此词相送。词中的“曲江花”代指新科进士的宴会,“阆苑”指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12.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简要概括。
13.前人评此词,称其“飘逸”。请结合“闻说阆山通阆苑,楼高不见君家”两句作简要赏析。
12.这首词蕴含的情感主要有:①久别重逢的喜悦;②宦海沉浮的悲惋无奈;③离别在即的愁绪。
13.①想象奇特,虚实相生。词人忽发奇想,将本来荒僻的阆州点化为神仙阆苑,赋予阆州神话般的美丽。虚实处理得当,富有浪漫色彩。②境界缥缈开阔,语言洒脱灵动。“阆山”通“阆苑”,“滁州”望“阆州”,展现了多重时空的组合变化。“闻说”二字导入传说,忽又接以“楼高”句设想将来,灵动超逸,挥洒自如。
【解析】
12.
【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的叙述和意象以及注释来分析,从回忆新科进士的开篇两句能看到“久别重逢的喜悦”;从三、四、五句“薄宦”、“十年”和“空负”能看到别贬谪之后宦海沉浮的感慨和无奈;下阕用阆苑、寒日、红树、晚霞来渲染离别在即的愁绪。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对于此类题目,首先应注意审题,从题干中明确答题的方向以及涉及的范围,然后要掌握思考的角度,体悟情感一般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诗歌的标题,标题可以提示情感、事件、题材,而这些内容都与诗歌情感有关;二是作者、朝代、注释;三是要把握情语,即显性的情感词;四是要把握诗歌中意象的特征。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飘逸”主要表现在(一)自由奔放,不受诗歌格律形式的束缚;(二)想象丰富,构思奇绝,善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创造新奇鲜明的艺术形象。两句诗富有浪漫色彩,诗人由朋友被贬谪之地阆州而联系到神仙阆苑,以乐景写哀情,想象奇特,境界开阔,显得豁达,灵动飘逸。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应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有: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描写手法主要有:(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3)对比。(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2)比喻。(3)拟人。(4)夸张。(5)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6)用典。如“商女不知__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列问题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1。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释:①檐楹:屋檐房柱
14.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
15.试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
14.水面如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褴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3分)
15.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雨后池塘平如镜的静态(2分) 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荷叶发出的晚点生表现雨后池塘的动态美。(2分) 本诗既写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2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应先理解诗句的内容,看哪些地方能体现雨后荷塘水面的平静。第一句“一雨池塘水面平”,直接点明“水面平”这一特点;第二句“淡磨明镜照檐楹”,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只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这就需要考生找出诗句中能体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内容,然后再分析是如何体现“水面平静的”。诗歌第一句以“水面平”直接点明水面的特点,第二句用“明镜”“照檐楹”来写水面之平。
15.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以‘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鉴赏”,这是考查诗歌的写景技巧。诗的第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此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考生只要找出诗句中写静态和动态的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即可。
阅读下面的诗歌,解答后面题目。
pú sà 蛮·北固题壁 【清】郭 麐
青天欲放江流去,青山欲截江流住。侬也替江愁,山山不断头。
片帆如鸟落,江住侬船泊。毕竟笑山孤,能留侬住无?
12.最后一句划线的“侬”字称代的是 ,“侬也替江愁”中“愁”的原因是 。
13.词中的两个“欲”字和一个“笑”字好在哪里?
14.利用对联相关知识,从下面六个句子中选出四个句子,组成两副对联,把相应的序号写在横线上。
①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 ②九州春意闹百花争鲜 ③大地播春光花香鸟语
④三春到人间群山起舞 ⑤神州增秀色水绿山青 ⑥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
第一副对联:________________ 第二副对联:_______________
12.江流 山山不断头(每空1分。第二空用自己的话说将“山山不断头”的意思说出也可,如“重重青山的阻挡”)
13.两个“欲”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青天和青山人格化,使得形象鲜活;“笑”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活了江流作为胜利者的情态。(说出手法2分,分析2分。符合意思即可)
14.①⑥ ④② ③⑤
【解析】
12.
试题分析:第一问问“侬”字称代的内容,这个不难,只要认真研读诗歌,联系前面即可看出代称“江流”。第二问愁的原因,联系上下句,可以找到“山山不断头”的诗句。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对于分析诗歌情感的原因,要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首先在诗歌中找到相关的诗句,然后在翻译的基础上概括即可。例如本题“侬也替江愁”中“愁”的原因,与之相关的诗句是“山山不断头”一句,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炼字”艺术,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用的妙。本题明确了是哪个字。只要指出这几个字描写的对象,这一对象有何特征。有手法一定要点出。两个“欲”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青天和青山人格化,使得形象鲜活;“笑”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写活了江流作为胜利者的情态。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人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过锤炼的字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形象生动的效果。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类题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或指出这个字特殊的语法现象或修辞手法,如词类活用、拟人、通感、化静为动等;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实在不会描述翻译诗句也可;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艺术效果。无论怎样答,一定要答出该字描写的对象,该对象有何特征。
14.
试题分析:关于对联的知识,首先学生要明确对联使用对仗(对偶)的修辞,要求字数相等,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相近;还有对联一定要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本题已经给出了上下联的内容,学生只要按照对联的要求选出合适的句序即可。例如:①丽日彤彤神州春似海与⑥东风袅袅大地绿如茵可以形成一副对联。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对联讲究对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对联所深藏的情思或品味其更为凝练传神的效果。答题时要运用对联的知识,第一对联使用对仗(对偶)的修辞,要求字数相等,同位置的词词性相同或相近;其次对联一定要符合仄起平收的要求。这样就可以相对容易的选出答案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鹧鸪天①游鹅湖,醉书酒家壁
辛弃疾
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日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缟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 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称娘家为外家。
20.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
21.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20.词人描绘了一幅闲适、古朴的村居图。春入平原,荠菜花开,新耕雨后,群鸦觅食,一派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野春色。
21.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写作手法。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多么希望能为国家出力,但联想到自己罢官的现实,报国无门而年齿徒增的惆怅便油然而生;而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
20.
试题分析:首先要注意审题,审出问的内容。“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这是考查学生对意境的把握。应先找出诗句中的意象,然后结合诗句进行描绘。词的前两句“春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写的是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春天景象。白色的荠菜花开满了田野,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聊聊数笔,把一幅乡间春色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出来。由荠菜开花而说“春入”,对平凡微贱的荠菜花寄予了极大的感情,又把“群鸦”写得充满生意,一点不像平时人们所见的那副使人讨厌的聒噪相。词人留意和刻画这些细物细事,可见其意态闲适。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难度不大,只要认真审题,明确问题。“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词作,请结合具体句子谈谈词人在上阕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自己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在艺术上主要运用了对照(乐景衬哀情)的艺术手法,田园怡人的风光,农家闲适的生活,与词人“多情白发春无奈”的心情形成对照,从而含蓄地表现出词人不甘闲居又无奈惆怅的复杂心态;同时,这勃发的春色又暗含词人内心的不甘闲居、不甘消沉,表现了词人那如春的壮志,尽管这壮志被严酷的现实重压着。词的景物描写也很有特色,色彩明丽丰富,相映成趣;又动、静结合,人、物和谐,情、景相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比如本题中,考生只要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和情感,即可明确乐景衬哀情的技巧。
诗歌鉴赏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15.简析开篇两句“候馆梅残,溪桥柳细”中的“残”“细”二字的妙处?
16.“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5.“残”,凋落,写出梅花之凋零,“细”,细嫩,写出了柳条之初生。(2分)交代了出行时间——初春时节。(1分)浸透着浓郁的凄凉之意,饱含着浓浓的离别愁情,为整首词奠定了凄楚动人感情基调(2分)。
16.主要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2分)把愁比喻为迢迢不断的春水,表现愁绪之多,绵延不断。(2分)借迢迢春水表达了渐行渐远的离愁别绪,画面生动,意境优美。(2分)修辞手法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表达效果2分。
【解析】
15.
试题分析: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再次,解释(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解题格式: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 分析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 叙(描写)什么 抒什么情;赏析表现手法:手法 表达作用(句意 文意 主旨情感)。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各题
破阵子 为陈同甫作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8.联系全诗,简要分析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
19.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
18.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
19.(1)从内容(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2)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3)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4)从塑造的形象上看,塑造了一位爱国失意的将军形象。
【解析】
18.
试题分析:词的前九句是一部分,生动地描绘出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的形象,从而表现了词人的远大抱负。末一句是一部分,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可以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做好此题,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壮词”,“壮词”就是在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基调雄壮高昂、振奋人心,被人流传。学生在回答是要从这四个方面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来作出回答。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溪沙 闺情
李清照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注】①此词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写一位风韵秀美的女子与心上人幽会,又写信相约其再会的情景。②宝鸭:古代女子两颊所贴的鸭形图案,或者钗头形状为鸭形的宝钗。
18.“绣面芙蓉一笑开”中的“开”字用的精妙。试简要赏析。
19.词中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
18.“开”字既指芙蓉花开、少女笑颜开,又表示词中女主人公情窦初开。以花喻人,相得益彰,形象生动。
19.全词描绘了一位美丽多情,对爱情大胆追求的少女形象。女主人公外貌美丽,性格天真可爱,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真挚、大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的能力。概括诗歌人物形象特点首先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如果是陌生的诗人,要注意题目给的注释。其次,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诗句,特别是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的词语,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各题。
pú sà 蛮•宿水口
【南宋】洪瑹
断虹远饮横江水,万山紫翠斜阳里。系马短亭西,丹枫明酒旗。
浮生常客路,事逐孤鸿去。又是月黄昏,寒灯人闭门。
15.古典诗歌在景物描写时常“以画入诗”,简析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16.简析词的下阕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5.①构图上由远及近,由远处的彩虹、万山,到近处的短亭、丹枫、酒旗,层次分明。②色彩上绚烂明丽,词人选取了彩虹、紫中带翠的山岭、青旗(酒旗色青,亦称青旆)、红枫等意象,织就了一幅灿烂美丽的画面。
16.词的下阕抒写了羁旅愁思和孤独寂寞之感。前两句,谓词人旅途奔波,一事无成,“浮生”一词意为漂泊不定的经历,表示了对羁旅漂泊的厌倦;“事逐孤鸿去”,意为往事不可追寻,不能再返。结尾两句更透出了羁旅夜晚、黄昏来临、空屋寒灯的凄凉。一个“又”字,尤其能说明词人漂泊的漫长,尝尽了千愁万苦。
【解析】
15.
试题分析:这道题要求学生结合词句内容写出上阕中写了哪些景物来入词,把词中的意象找出来进行分析。虹、江水、山、斜阳、马、亭、枫、酒旗等,这些景物由远及近、动静结合、且富有绚丽的色彩,使人们感受到如诗如画的描写。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分析下阕的情感要理解句中的关键词语。“常”字写出了词人常年作客他乡,奔波在外,体现了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又”写了事情和情感的反复,又一个傍晚时分到来了,词人又要一个人独宿异乡,感情上又要备受煎熬。“孤”和“寒”都是双关手法,既是写鸿雁孤独,灯光寒冷,又写出了词人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苏轼
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此情惟有落花知!
【注】沈郎:苏轼自比南朝诗人沈约,体弱多病。
(1)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
(1)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1分)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1分)。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1分,只要具体分析“乐景写哀”即可。)
(2)表达了诗人凄凉孤寂、思乡的感情。(2分)“鸿雁”是书信的代称,“不闻鸿雁信”表达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常有凄切思念之意,它的啼叫也勾起词人的故旧之思; “落花”含有悲情的意思,借“落花”进一步表达出词人内心的凄凉和孤寂。(3分,每个意象分析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的上片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题关键词“上片”“ 景象”“ 作用”。首先,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典型意象。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上片前两句描写了在和风轻拂的春日里,薄云迅飞,池馆内外燕子争相衔泥筑巢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第三步:联系诗句,分析手法作用。以乐景写哀情。词人自比沈郎,将眼前春意盎然的景象与自己的衰弱形成强烈反差。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片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有关意象简要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情感。答题关键词“结合有关意象”,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分析情感首先抓意象和情感关键词“鸿雁” “不闻鸿雁信” “鹧鸪” “落花”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题中的“鸿雁” “不闻鸿雁信” “鹧鸪” “落花”。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