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卜算子 旅雁 朱敦儒①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相失。饥渴辛勤两翅垂,独下寒汀立。
鸥鹭苦难亲,矰缴②忧相逼。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注:①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金兵强渡黄河,朱敦儒加入了流亡队伍,开始了他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②矰缴:系着丝绳射鸟用的短箭。
13.本词描写了“旅雁”怎样的形象?透过旅雁的形象,呈现出的是一幅怎样的南渡画面?
14.本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旅雁的形象:失群孤独,饥寒交迫,心忧迷惘,凄苦哀鸣。南渡的画面:①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②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③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14.托物言志(象征)的手法。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解析】
13.
试题分析:旅雁的形象: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沿途饥渴劳累,疲惫不堪,翅垂翼重,无法高飞,只好独宿寒汀,处境孤苦。南渡画面:这首诗以雁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千百万人民大众的共同遭遇:旅雁在南飞途中遭受风雨袭击,疲惫不堪,象征南渡人民风雨中大批民众仓皇逃难;旅雁沿途饥渴劳累,象征人们饥寒交迫,心惊害怕;旅雁独宿寒汀,处境孤苦,象征亲人失散,哭声不断。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这类题目,可按照如下思路进行:①阅读诗歌,找出诗人描绘形象的相关诗句,仔细准确理解形象的基本含义。②结合诗句分析运用的表现技巧及其所表现的具体内容。③指出这种手法的运用表现了诗人(人物)怎样的心理、感情或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④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14.
试题分析:这首词采用的主要艺术手法是托物言志,以雁写人,表面处处写雁,实际处处写人。雁的遭遇,也就是作者自己和当时千百万人民的共同遭遇。借南飞的失群旅雁,不但倾诉了自己个人的痛苦,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亡家破的深哀巨痛,托物言志这种表达技巧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般的咏物诗绝非单纯的咏物,往往借物写人,比如非常熟悉的《 卜算子•咏梅 》,因此学生应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至于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这个必须要知人论世,因为在注释里已经给了作者的经历,因此一定不要忽略这部分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写作手法有: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本题是托物言志。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来体悟情感,比如本题作者借南飞的失群旅雁,倾诉了个人孤寂凄凉的痛苦,也反映了广大民众流离转徙的苦难生活,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深哀巨痛。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文后各题。
pú sà 蛮
黄庭坚
半烟半雨溪桥畔,渔翁醉着无人唤。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
江山如有待,此意陶潜解。问我去何之,君行到自知。
12.本词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分析。
13.本词表达感情含蓄委婉,请结合下阕对此简要分析。
12.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草木生机勃勃,渔翁醉眠,桥畔的闲适自得的图画。
13.下阕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另一方面借问答收束全词,通过“君行到自知”含蓄地表达田园风光美好,向往归隐之意,意味无穷。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境,解答时结合上阕中的意象“烟雨、春分、花草”等加以适当的想象和联想描述画面。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概括描绘的情景的题目注意题干的要求是“图画”,这里还划定了范围上阙,就要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征,有些同学可能对景物的特征概括的不够准确。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答题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本题描绘了一幅春天烟雨迷蒙中,草木生机勃勃,渔翁醉眠,桥畔的闲适自得的图画。
13.
试题分析:“江山如有待”为作者移用的杜甫《后游》中的诗句,作者向往大自然的美好,却推开自己不说,而从对面着笔,将自己热烈的感情移植到无生命的江山自然上,通过拟人化的描写,表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那种人与自然交流相亲、物我不分的情感意绪。这样,词上下片意境相应,只将前面“疏懒意何长,春风花草香”词意发展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作者自然地想到了开隐逸风气的陶潜,遂又随手拈来了杜甫的另一句诗“此意陶潜解”(《可惜》),将自己对山川自然的企慕之意,又落实到对这位抛弃荣利的田园先哲的景仰上,从而挑出了全词隐逸的主题。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下阕抒情含蓄委婉。一方面借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典故,表明自己对自然、田园的渴慕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文后各题。
夜游宫 记梦寄师伯浑①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注】 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
10.词的上阙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11.词中“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相比较,两处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10.虚实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比喻、联想、想象。
11.相同点:词句和诗句都表现了诗人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报国之志和壮志未酬、 理想落空的伤感之情。
不同点:①词句抒发了对自己不被理解的慨叹,突出了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心境。②诗句着重表达了诗人壮 志未酬却已年老鬓衰的悲愤情怀。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全诗用到的表现手法。上片写梦境,下片写梦醒后的感想。用的是虚实结合。梦境和实感,上下片呵成一气,有机地联系着,具有壮阔的境界和教育人们为国献身的思想内涵。回忆过去的内容、想象未来的内容、梦境仙境的内容、想象对方的内容都属于虚写的内容。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中间突出一句点明这是梦游所在。先说是迷离惝恍的梦,不知是什么地方;然后进一步引出联想——是在梦中的联想,这样的关河,必然是雁门、青海一带了。这里,是单举两个地方以代表广阔的西北领土。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两句诗的感情。两句诗的差别在于语序,以及一些字眼。第一句强调的是虽然已经鬓毛斑白,但是壮心不已;第二句中,“空”字是“白白地”的意思,空有一腔热情,朝廷却不给我施展的机会,就已经老了,表达的是壮志难酬的无奈与愤慨。
【考点点拨】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要熟悉课本诗句,并能准确鉴赏。了解作者生平,熟悉作者思想,结合全诗的感情基调。思想感情用语的使用要准确恰当,不能胡乱套用。分层或分句分析,先找同再找异,先整体再局部。这道题要求是把同一诗人不同诗歌的课外诗句与课本所学诗句进行对比。题中点明了对比内容和对比点,词句中,我们由“自许封侯万里,有谁知”可知作者抗金报国、建功立业的理想未能实现,从“鬓虽残,心未死”可知作者虽烈士暮年,但壮心不已。诗句中,“空白许”说明壮志未酬,下句“衰鬓已先斑”说明年已老大,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种悲愤心情。再结合陲游的身世,表达感情的同异便很明显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水龙吟 秋兴 吴则礼
秋生泽国,无边落木,又作萧萧下。澄江过雨,凉飙吹面,黄花初把。苍鬓羁孤,粗营鸡黍,浊醪催贳①。对斜斜露脚,寒香正好,幽人去,空惊咤。
头上纶巾醉堕,要欹眠,水云萦舍。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②。月底蓬门,一株江树,悲虫鸣夜。把茱萸细看,牛山③底事,强成沾洒。
注释:①贳:读shì ,赊欠。②社:一种民间传 统节日的庆祝活动。③牛山:《晏子春秋》载, 齐景公登牛山,流涕曰:“美哉国乎!若何去此而死也?”
1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词的上阕“秋生”句和“澄江”句,交代了时节,描写了环境特点,营造了悲凉孤寂的氛围,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把茱萸细看”与王维诗“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异曲同工,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
C.“苍鬓”句,描写了词人两鬓斑白,人生老迈, 漂泊孤苦,只能靠自己种地养鸡糊口,连喝杯浊酒也要赊欠的困顿境遇。
D.词结尾句“牛山底事,强成沾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诗人人生悲叹。其与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尽管手法一致,情感并不相同。
E.整首词所描写的萧萧落木,雨后澄江,云水萦舍,月下江树的景象,画面感极强,表现了词人独具匠心的构图能力。
18.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
17.BD
18.(6分)这一句用虚实结合、对比、衬托(2分)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或“想象”)(1分):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1分)。与下文实写醒来后眼前孤独漂泊的生活(1分)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表达了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1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是考查对诗歌语言以及技巧的分析。B“遥想了故乡亲人对身处远方的诗人的思念”有误,“把茱萸细看”抒发的是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D项“牛山底事,强成沾酒”,借用齐景公登牛山而悲泣的故事,来抒发时光易逝的人生悲叹。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感慨岁月流逝,人生易老,所以相同。
【评分标准】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本题,应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结合选项辨析。本题的BD两项都是对词下阕最后三句的分析,“把茱萸细看,牛山底事,强成沾洒”,“把茱萸细看”,这是人物的动作,属于细节描写,从这一动作中可以看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和词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牛山底事,强成沾洒”,这是用典,也是表达时光易逝的悲叹,这与“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所用典故中的情感一致。
18.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阕写词人酒醉‘欹眠’后,有‘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一句。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这一句”。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句技巧。通过上阕的“羁孤”可以判断出是思乡,“要欹眠”就是睡着了,就有后面的梦境之景。这一句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词人回到家中,儿女牵衣,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去参加社日活动。而下文醒来后眼前却是孤身一人,漂泊在外,两者形成鲜明对比,虚实结合表现了词人的羁旅愁苦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用梦境的家人团圆来衬托现实中的孤独。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句类答题步骤:(1)解释该句的意思。(2)点明手法,展开联想分析句子描述的景象。(3)点出该句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其中第一步和第二步可以颠倒。比如本题中,可以先明确手法,“牵衣儿女,归来欢笑,仍邀同社”运用了想象——明确手法;然后解说诗意,描写了词人酒醉中的梦境……——解说诗意;分析手法效果——与下文醒来后的孤独、漂泊形成对比;分析表情效果——表现了词人……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操【1】
苏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2】。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3】,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4】。
注释:【1】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2】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3】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4】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7.下面对词的内容和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人未眠”在月明之夜,作者心事重重,愁绪满怀,起身听乐,颇多感慨。
C.“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D.“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作者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E.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18.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17.BD
18.苏轼的《醉翁操》上阕主要是通过描写流泉的自然声响带来的美妙效果来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如首句“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写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声若环佩,词人创造了一个美好意境。“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从声响所产生的巨大感人效果来写流泉声响之美妙:此明月之夜,人们因为受此美妙乐曲所陶醉,迟迟未能入眠。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醉翁也已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醉翁所追求之绝妙意境,却仍然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四时景色抒发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解析】
17.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其实属于综合考查,涉及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所以选项B说愁绪满怀不对。选项D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最重要的是要结合原诗对每个选项中的词语赏析进行比较判断。如D项说是对醉翁的思念之情不准确,而是说醉翁离开滁州,流泉失去知音,只留下自然声响,但此自然声响,朝夕吟咏,似带有怨恨情绪。
18.
试题分析:题目问,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属于诗歌比较鉴赏,比较两篇作品描写的景色有什么不同,抒发的感情有什么不同。答题时,要对这两篇作品所写的内容和情感进行整体上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分别作答。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该题属于比较鉴赏,第一问比较所写的景色不同,首先对两篇作品所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要心中有数,抓住不同之处回答即可。整体上,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难度大些,那么如何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醉翁亭记》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醉翁操》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①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②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③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④。
【注释】①午桥:在洛阳城南,诗人写此诗时洛阳已落入金人之手;②长沟:河流;③二十余年:指从作者政和年间为官,到被贬谪,到北宋沦亡,自己渡江南逃的这段时间;④三更:午夜。
6.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7.诗人在本诗中一共抒发了三种情感,请简要分析。
6.诗人选取了,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意象,(2分)描绘了一幅恬静欢愉的夜晚宴饮图景。(3分)
7.①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②今昔对比历经家国之变而生的悲伤感慨之情。③试图排遣想要看破世情而生的旷达悠远(或避世消极)之情。(两种给分方式,要么不要第三点,一点两分;要么三点,每点二分。)
【解析】
6.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要先从上阕中找出所写的意象“午桥、长沟流月、杏花、疏影、吹笛”,由此概括为“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第二问“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解答这类题目要先分析诗中出现的意象所构成画面的特点,然后结合人物活动,概括图景。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题干问“上阕使用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本题考查诗歌景物形象。解答此题的方法是,首先要从诗中上阕找出相关意象,如:午桥、流水、月影、杏花、笛声等,然后分析这些意象所构成画面的特点:恬静欢愉,最后组织答案。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开头“忆昔”句是回忆往昔好友欢聚宴饮而生的欢乐闲适之情;“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鉴赏古代诗歌的情感可分两步走: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第二步,揭示情感,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答题范式为: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情感。本题问“诗人在本诗中一共抒发了三种情感,请简要分析”,我们要根据题目要求,从诗中逐步分析出这三种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临江仙①
陈 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此词作于绍兴四年(1134),这年九月,金兵纠合刘豫伪政权南下,一度进逼建康(今江苏南京)。词人此时亦侨居于此地。②江城:指建康。③齑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13.起首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4.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13.这两句介绍了本词的写作背景,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这两句从战争时间之长、波及面之广,突出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表达了词人对侵略者的谴责(或“对连年战争的厌恶和痛恨”)和对造成此局面的赵宋朝廷的不满,为后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作铺垫。
14. __之痛。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__之痛。②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疏髯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③对晚年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④离别的哀愁。词人将要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两句正面点提形势,诉说对进犯者的谴责,和对造成“胡尘直到江城”局面的赵宋王室的不满。“客心惊”的原因不只是时光消逝,“疏髯如雪”一句似乎还为不能报效疆场而惋惜,欲生冰的“衰涕”,实际上也反映了为国事而涕泪交加的情态。“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承上“故人相望若为情”,是悬想别后故人孤愁情状。苏轼寄弟苏辙诗云:“寒灯相对记畴昔,夜雨何时听箫瑟。”这里,借用苏诗意象,以“别愁”、“孤影”表之,见故人于今独处无侣之苦,也反衬出自己的孤苦处境。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诗句的作用,主要是根据位置分析。放在诗句的开头,一般营造氛围,为下文做铺垫;中间是承上启下;尾部,卒彰显志等。如本题这两句介绍了本词的写作背景,十年来金兵进犯的脚步从未停歇,侵略者的铁蹄已直逼江城。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上片“四海”二甸叙事,写金兵南来到此时已十年,兵战不休,胡虏的铁骑已直抵建康,暗含对金兵南侵的谴责和对朝廷妥协的不满,这是形成词人个人处境和心境的时代背景。“岁华”三句,写十年来岁月消磨,年事渐高,客心惊惶,疏髯如雪,涕泪生冰,不仅有对年华逝去的悲愁,还隐含着对个人处境艰难和国事衰颓不振的哀伤。下片情绪更为低沉。“送老”二句表现了他渴望安居送老的心情,这其实是在无可作为的背景下无奈的选择。但词人长期侨居建康,这里有不少朋友是他所不忍心离别的,于是顿生“故人相望若为情”的离情别绪。结尾用“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描绘雨天深夜之时,小窗前残灯映照下的“故人”(理解为词人自己亦可)的孤单身影,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气氛,寄托了浓郁的离情和对故人的深沉牵挂,以景结情,意味深长。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__之痛。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经沦陷,北宋已经灭亡,金人兵临建康,这种残酷现实让词人产生了__之痛。年华已逝之悲。词人年华逝去,疏髯如雪,衰老之悲油然而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浪淘沙•中秋雨
萧汉杰【注】
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秋光此夕属何人?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
夜起候檐声,似雨还晴。旧家谁信此时情。惟有桂香时入梦,勾引诗成。
注:萧汉杰,号吟所,吉水(今江西省吉安市吉水县)人。南宋末遗民词人。
13.“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具体指的是什么情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14.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但却是“愈无理愈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13.(1)“情”具体指的是“愁”。(2分)(2)产生“愁”的原因是:①中秋夜雨,无月可赏;②贫穷无助,漂泊在外;③孤独寂寞,无人理解,无人诉说;④国家灭亡,内心伤感。(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
14.参考答案一:同意这种说法。(1)今年不可能无月看,月亮自有它运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人的境况而变化;有月或无月不因贫富而有别,所以这句诗违背了常理。(从为什么违背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2)这一句“无理之语”更深刻地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情感: 飘零在外、孤独寂寞、贫穷无助、失国失家,愁绪满怀,把握不了自己的生活甚至人生。让人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真情。(从更强烈地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参考答案二:不同意这种说法。(1)“今年无月看”,因为今夜中秋有雨,确实无月可赏,符合自然常理。加上词人此时情绪低落,无心赏月,符合人之常情。(从为什么符合常理的角度分析,2分)(2)这一句“贫得今年无月看”,深刻写出词人生活困窘、贫穷无助,飘零在外、孤独寂寞,失国失家、愁绪满怀,连自己的生活都把握不住,何来赏月之心绪?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这句诗符合常理,让人更真切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境遇与忧愁。(从对表达感情的角度分析,3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旧家谁信此时情’中的‘情’具体指的是什么情感?这种情感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这是一道情感的赏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词语。该题中首句“愁似晚天云,醉亦无凭”,已经点明作者情感是“愁”。理解情感产生的原因,是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如“贫得今年无月看”与标题“中秋雨”可分析得出“中秋夜雨,无月可赏”。“贫得今年无月看,留滞江城”,生活贫穷,漂泊在外,中秋又无月可赏,故而愁;“惟有桂香时入梦”,一个“惟”字点明无人理解的处境,故而生愁;从注释“南宋末遗民词人”可以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国家已亡,故而生愁。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把握思想情感。一定要注意诗歌情感的丰富性。可从理解诗中写了什么(人、事、物,即题材)入手。诗中写了什么,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大都是情感的指向,除此之外,几乎每一首诗都有诗人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都有指向诗人自己。如写战争,战争涉及到发动战争者,百姓,国家。对百姓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对国家的忧虑,对战争发动者的憎恨,这些都是可能的情感。如写送别,涉及友人和自己。写离别之时,是表达对友人的不舍;写友人离别之后的美好生活,是对友人的祝福;写友人离别后旅途的艰难,是对友人的关心和担忧。而其中又可能包含诗人向往或对自己的感慨。本题中,只要结合诗句及注释即可分析出诗歌的情感以及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
1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但却是‘愈无理愈佳’。你是否认同这种说法,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核文中对诗句的理解。如该题中题干“有评论者说,“贫得今年无月看”违背常理,但却是“愈无理愈佳””,紧抓关键词“无理”“佳”,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观点。分别可从“符合常理”与 “表达情感”两方面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对前人评点再评价型”,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常设立的评价角度有:评“诗眼”,评关键词句,评思想内容,评艺术手法等等。1.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高考诗歌鉴赏常考题型答题思维指导。2.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3.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然后回归原诗阐发理由。4.恰当选用诗歌鉴赏术语、概念作理性分析,不能就诗论诗。本题中,应抓住“常理”所指的内容和“愈佳”所指的内容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
渔家傲·咏梅
宋·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②腻:光洁细腻。③绿蚁:代指酒。
17.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18.这首词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其中一种并作赏析。
17.词中展现了梅花美丽明艳、冰清玉洁的形象。上片写寒梅雪中绽放,表现梅花的光润明艳,玉洁冰清;下片写月下赏梅,侧面烘托梅花的美丽高洁,赞颂了梅花高洁的品格。
18.①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②拟人,造物有意,故叫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可爱。③借代。以酒面泛起的微绿泡沫代指美酒,以奇代凡,形象生动。
【解析】
17.
试题分析:上阕咏悔,首先描写寒梅形象。起笔以“雪里琼枝”表现梅花傲世不群,独占春首的品性;接着再以“香脸半开”、“玉人浴出”拟其花蕾初绽、柔美俏丽,表现寒梅的形神美。下阕赏梅,抒发赏梅情怀。先写月夜饮酒,表现赏梅的豪情逸致;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既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这首词不是单纯地像前人以描写和点染梅花形态美为能事,而是写梅也写人,赏梅也自赏,并把寒梅的形神美和词人的心灵美、感情美融为一体,构成了词的艺术美,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创造了深美的艺术意境,吟咏了高洁美好的情怀,可谓格调清新,境界开阔,含蓄有味。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中没有直接可用的表现人物特点的修饰词,需要根据“梅花”揣摩概括其形象特点。答题步骤要先概括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诗句从人物生活和营造的环境分析。注意文下注释。如本题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既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格,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
18.
试题分析:这首词,银色的月光,金色的酒樽,淡绿的酒,晶莹的梅织成了一幅画,写得如梦如幻,空灵优美。与前人的咏梅诗词相比,此词艺术上有所创新。词人抓住寒梅主要特征,用比喻、拟人、借代、想象等多种手法,从正面刻画梅花形象。在对寒梅作了总体勾勒之后,又以生花妙笔点染其形象美和神态美。同时,此时做到了移情于物,以景传情,意中有景,景中寄意,体现了李词的特色。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如问“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至少两种以上。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比喻,以美人喻梅花,表现了梅花的轻盈娇美,玉洁冰清。拟人,造物有意,故叫月色玲珑透剔,从侧面表现了梅花的美丽可爱。
古代诗歌阅读
水调歌头①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②,谈笑静胡沙③!
【注】①此词为作者退居太湖边的卞山时所作。②东山老:指东晋名臣谢安,曾隐居东山,故名。他是历史著名的以弱胜强战例——淝水之战的总指挥。③胡沙:即“胡尘”,指代北方各民族发动的战争。
16.下列对本词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色渐将晚”,描写暮秋的景色渐渐呈现出苍老深暗的颜色。
B.“拼却鬓双华”句,意为毕生奋斗,终于赢得光华似锦的晚年。
C.作者所居并不靠海而临太湖,“沧海”指烟波浩渺的万倾湖光。
D.“边马”“胡笳”,勾勒出马蹄踏踏、羌管悠悠的北方边地景色。
17.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窗”两句,写花木掩映的山屋、倾仄的小路,幽雅的景物衬托主人公的品格。
B.上片三层,先写一景,再设一问一答,一波三折,如三叠之瀑,曲尽回荡之美。
C.一个“恨”字,笔落沉重,倾注着诗人满腔的郁愤,成为笼罩全篇的情感基调。
D.论者以为,叶梦得词风格颇似苏轼,而这首词从风格看也确实应属于“豪放词”。
18.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是哪几种。
16.B
17.C
18.①对朝政的不满;②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③想以山水自娱;④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3点给5分)
【解析】
16.
试题分析:拚却是甘愿的意思。这里有反诘意,是说“难道甘愿”。双鬓华:指年事已高,两鬓生霜。它与上边的“霜信报黄花”有着巧妙的内在联系。前者写秋色将晚,后者写人近晚年。作者以山翁自比。前加“问”字,说明他不甘寂寞,时时在反躬自省。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着年华轻易逝去,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国难当头,我能甘心服老吗?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是考查对诗句的赏析,这类题目 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
17.
试题分析:“笼罩全篇”分析不当。“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茄。”却恨是更恨的意思。“悲风”之前加上“却恨”,强化了词人的情感波澜,即由怅惘不安进而愤愤不平了。为什么?因为冉冉飞翔于白云之间的新雁带来了敌人侵扰的消息,边境很不安宁啊!胡茄是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的管乐器,其音悲凉。作者用眼前悲风、新雁、战地边马、胡茄组接的凄清图景,烘托边地悲凉的战争景象。而作者身在深山、心存国事,为敌人的入侵骚扰而忧心忡忡的心绪便于这“眼前景、身外事”的看似平淡的记叙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展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18.
试题分析:词分上下两片。上片以写景为主,兼寓流年虚度的慨叹。“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词的第一个字“秋”,点明时序,是泛指。然后再具体写秋色。“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既写出了环境的幽清孤寂,也由门前的曲折小路折射出作者的九曲愁肠。“为间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作者以山翁自比。前加“问”字,说明他不甘寂寞,时时在反躬自省。言外之意是我每天干些什么呢?白白地看着年华轻易逝去,这是何等痛心的事情!国难当头,我能甘心服老吗? “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这一句真实地记录了他经过反复的思考后此刻的开阔心境。作者以谢安自比,明显地表达了他对谢安不甘示芜的小路,观赏观赏自家的青松翠竹,看似悠弱、泛海东还的退隐之志的仰慕与追求。下片直抒胸怀。写虽然在家闲居,却对国事深怀忡忡忧心,自恨不能为国建功立业。“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抒发了作者回想往事,空在四方飘游而无所成就的自责自罪、自怨自艾的怅惘心情。“空飘荡,遍天涯”既显示了他的谦谨胸怀,又委婉地传达出他企望重操旧业、再立新功的心声。 “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写的是闲居生活的无聊小事。看似悠闲自在,实则这绝不是他心甘情愿的。 “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茄。”作者身在深山、心存国事,为敌人的入侵骚扰而忧心忡忡的心绪便于这“眼前景、身外事”的看似平淡的记叙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展示。“谁似东山老,谈笑净胡沙。”抒写自己的报国情怀。运用反洁语气,长声仰叹,既是精忠报国的宣言,也是对腐朽朝廷的愤怒控告!读来气势磅礴,声情并壮,足可泣鬼神、撼日月、振山河。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 “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