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牵衣顿足拦道哭,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托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边庭流血成海水,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杜甫《兵车行》)

(2)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沙上并禽池上暝, 。(张先《天仙子》)

(1)哭声直上干云霄   去时里正与裹头   归来头白还戍边   武皇开边意未已千村万落生荆杞     

(2)沧海月明珠有泪  只是当时已惘然  而犹有不赂而胜之之势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云破月来花弄影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诗的前两句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青山万里一孤舟”一句内涵丰富,请分析这一句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4分)

答:

(1)①烘托:以猿啼、暮江等烘托伤心之情。(或渲染:以猿啼、暮江等渲染了送别环境的凄清)②反衬(说对比也可):以流水无情衬人之有情。 (共4分:手法各1分,联系诗句分析各1分。若答情景交融,最多可得2分)

(2)①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②流露出作者对友人路途险远的担忧,③同时也表达出了恋恋不舍的惜别深情。(共4分:答对1点给1分,答对2点给3分,答对3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注】霜禽:寒天的禽鸟。

(1)有人说这首诗四联四种写法,全不雷同。请从首联、颔联、颈联这三联中任选一联,分别赏析该联诗句的写法。(5分)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进行简要分析。(5分)

答:

(1)首联:运用了衬托(或反衬,答对比也可)的手法,用百花的凋零衰败衬托梅花的明媚艳丽、一桔独秀、暗写其不畏风霜(恶劣环境)的坚强品质和独特(特立独行)的个性。(仅用拟人手法来分析的适当扣分);

颔联:正面直接描写。“疏影横斜”写梅花的趣盔生美(或:从视觉角度,写梅花的形象美),写出梅花的自然、从容、优雅;“暗香浮动”、写梅花的盟主盘美(或:从嗅觉的角度,写梅花淡淡的幽香),写出梅花的恬淡、默默奉献的品格,两者结合表现了梅花的神韵。(或:使用衬托(烘托)手法,把梅花的身姿和馨香置于清澈的水边和朦胧温柔的月色这样的环境中,更显出(衬托)梅花的清丽优雅、纯洁灵动、超凡脱俗。)

颈联:从侧面写梅花。使用拟人(夸张)手法,生动形象的写了“霜禽欲下”却不敢正视而“先偷眼”;粉蝶看惯了百花,如果能看到梅花,它们该会“断魂”:表现了梅花的高洁脱俗,不同凡响。

 (2)通过梅花“独喧研”“占尽风情”“暗香浮动”独特形象特征的描写,以及尾联“我爱”梅花,为之吟诗,与之亲近举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追求高洁、不沾染世俗、不同流合污的情怀。


解析:

阅读下面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贫交行

杜甫

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交时,此道今人弃如土。

(1)首联“翻手为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是有名的诗句,描写了当时什么样的世态,表达诗人什么感情?

(2)本事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1)人们之间,像天空中反复无常的云雨,得势时聚在一起像云,失势时纷纷散开像雨,这是世态炎凉的真实写照。抒发了诗人的愤慨和辛酸。

(2)正反对比的手法。以“管鲍之交”与“翻云覆雨”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世无知交的愤慨,抒发诗人对纯真友情的渴望。鲜明深刻。(用典。用“管鲍之交 ”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纯真友情的渴望。言简意深。)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定__

苏轼

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4分)

答: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

答:

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若认为“旷达人语”与“归隐人语”二者皆有,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晋时为齐王司马冏的幕僚。秋风起,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②后人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请就这种体裁形式的特点作简明解说。(2分)

(2)前人评说,首句“凄清”二字“极妙”,请简析其妙处(3分)

(3)本诗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3分)

(1)七言律诗(或七律)。(1分)特点:四联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颔联、颈联对偶;全诗符合平仄格律要求。(用韵、平仄、对仗只要求答出一点即可给1分)(2)① “凄清”二字,写秋意的冷清,实衬心境的凄凉,并奠定了全诗凄清的感情基调,(每答对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可得3分)(2)用云雾、残星、秋雁、菊花、枯荷以及高楼的笛声,层层推进,反复渲染,勾勒出一个凄冷清凉的意境。抒发了羁旅思乡归隐的感情。(意象特点或意境概括2分,感情1分,共3分)


解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6分)

新年作

[唐]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注]此诗作于至德三年(758)作者因事由苏州长洲尉被贬潘州(今广东茂名市)南巴尉之时。

(1)诗歌颔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3分)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3分)

(1)(3分)诗歌颔联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技巧。“老至”与“居人下”对比,写自己年事已高,却反遭贬而居于卑位。“春归”与“在客先”对比,写新年伊始,春归人间,自己却羁绊天涯。表达的是谪迁岁月中的哀愁心境和佳节将至的伤感情怀。

(2)(3分)诗歌尾联运用了贾谊的典故。贾谊有济世匡国之志而为权贵谗毁,流放为长沙王太傅。诗人借这个典故暗指自己因谤被贬,抒发与贾谊“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并担心滞此难返,产生“从今又几年”的忧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奠飞霜。

(1)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3分)

答:

(2)“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5分)

答:

(1)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2)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2分)。

以上两题不要求结合诗句分析叙述。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的小题。(6分)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瑶瑟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注] 瑶瑟怨:这首诗写女子别离的悲怨。

(1)《瑶瑟怨》中“十二楼中月自明”的“自”字很有感染力,请赏析。(3分)

答:

(2)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大雁,请分析其中各自作用。(3分)

答:

(1)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和对团圆的期盼,(1分)但月本无情,仍自顾自地照着,以一个“自”字写出月的无情。(1分)又以月的无情突出女主人公的孤寂、哀怨。(1分)

(2)前一首诗中,作者借大雁春来北飞来反衬自己不能北归的哀怨。(1分)后一首诗中,作者用大雁的叫声来以有声写无声,以“声”写“寂”。渲染环境的清冷静寂。(2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 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1)小池风物有哪些特点?怎样表现的?请答出两点。(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有什么深刻寓意?概括地谈谈你个人的体会。(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小巧,所选风物均有“小”的特点,泉眼,细流,小荷,尖尖角,尖尖角上的蜻蜓自然是小蜻蜓,再加上“小池”,总体形象小巧玲珑。②灵动,“惜”“爱”“露”“立”写出池中风物的动态美。③有情感,泉眼对细流的“惜”,以小池为妆境的绿树对丽日下柔波的“爱”,蜻蜓对小荷的期盼和依恋,都饶有情趣。(2)①大自然万物互相依存,亲密和谐。②新生事物稚嫩却充满生机。(答出一点即可,答“生态平衡”也对。)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