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2分,共6分)

(一)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二)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结交,亲附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加速

C.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之:到,往

D.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再:两次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D.则胜负之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下列加点词中,属于被动用法一项的是

A.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B.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D.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B


解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王将伐齐。子胥谏曰:“未可。臣闻勾践食不重味,与百姓同苦乐。此人不死,必为

国患。吴有越,腹心之疾,齐与吴,疥癣也。愿王释齐先越。”吴王弗听,遂伐齐,败之艾陵,虏齐高、国以归。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王怒,子胥欲自杀,王闻而止之。子胥言曰:“王不听谏,后三年吴其墟乎!”太宰嚭闻之,乃数与子胥争越议,因谗子胥曰:“伍员貌忠而实忍人,其父兄不顾,安能顾王?王前欲伐齐,员强谏,已而有功,用是反怨王。王不备伍员,员必为乱。”与逢同①共谋,谗之王。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闻其托子于鲍氏②,王乃大怒,曰:“伍员果欺寡人!”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子胥大笑曰;“我令而父霸,我又立若,若初欲分吴国半予我,我不受,已,今若反以谗诛我。嗟乎,嗟乎,一人固不能独立!”报使者曰:“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于是吴任嚭政。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吴士民罢弊,轻锐尽死于齐、晋。而越大破吴,遂复栖吴王于姑苏之山。吴王使公孙雄肉袒膝行而前,请成越王曰:“孤臣夫差敢布腹心,异日尝得罪于会稽,夫差不敢逆命,得与君王成以归。今君王举玉趾而诛孤臣,孤臣惟命是听,意者亦欲如会稽之赦孤臣之罪乎?”勾践不忍,欲许之。范蠡曰:“会稽之事,天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且夫君王蚤朝晏罢,非为吴邪?谋之二十二年,一旦而弃之,可乎?且夫天与弗取,反受其咎,‘伐柯者其则不远’③,君忘会稽之厄乎?”勾践曰:“吾欲听子言,吾不忍其使者。”范蠡乃鼓进兵,曰:“王已属政于执事,使者去,不者且得罪。”吴使者泣而去。勾践怜之,乃使谓吴王曰:“吾置王甬东,君百家。”吴王谢曰;“吾老矣,不能事君王!”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勾践世家》)

【注】①逢同:越国大夫。②鲍氏:齐国大夫鲍牧。③“伐柯者其则不远”:语自《诗经》,意思是用斧子伐木来做斧柄,样子就在眼前。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让子胥。子胥曰:“王毋喜!” 让:谦让。

B.役反,使人赐子胥属镂剑以自杀 役反:从(齐国)回来完差。

C.请成越王曰:…… 请成:请求跟……讲和

D.吾置王甬东,君百家 君:统治,治理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数与子胥争越议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B.伍员貌忠而实忍人 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

C.越其可逆天乎 倔生下,故久立与其客语

D.必取吾眼置吴东门,以观越兵入也 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伍员谏吴王释齐灭越,吴不听,伐齐取胜后,更不听伍员一句忠言。

B.吴王始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认定伍员欺君,于是赐属镂剑让他自杀。

C.四年后,越趁吴国力衰微伐吴,大胜,迫使吴王向越国求和以图保命。

D.范蠡谏越王:等了二十多年上天才将吴赐越,毋忘会稽之耻。终灭吴。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解析:

【小题1】A(让:责备。)

【小题2】D两个“以”均为连词,连接方式、手段与目的,“来”“用来”。(A项中前“乃”为副词,“于是,就”;后“乃”为判断动词,“是”。B项中前“而”为转接连词,“然而、可是”;后“而”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地”“着”。C项前“其”为副词,表反诘,“岂、难道”;后“其”为代词,“他的”。)

【小题3】B(吴王并非自始至终听信太宰嚭的谗言。太宰嚭等进谗言,“王始不从,乃使子胥于齐”,后来听说伍员“托子于鲍氏”,才大怒。)

文言文参考译文:

吴王要讨伐齐国。伍子胥劝阻说:“不行。我听说勾践吃饭不上两样好菜,能和老百姓同甘共苦。这个人不死去,一定会成为吴国的祸根。吴国有了越国,是心腹大患;齐国对于吴国,只是像疥癣一样的小病。希望大王放弃出兵齐国,先去进攻越国。”吴王不听,就去讨伐齐国,打败齐军于艾陵,俘虏子齐国的高__国夏而回。吴王责怪伍子胥。伍子胥说:“大王不要太高兴了!”吴王发怒,伍子胥想要自杀,吴王听到后制止了。伍子胥说道:“君王不听我的规劝,三年后,吴国恐怕要成为一片废墟!”太宰伯嚭听了这话,就多次跟伍子胥争论对付越国的策略,他还趁机(在吴王面前)说伍子胥的坏话:“伍员表面上忠诚,实际上却是个狠心肠的人,他对自己的父兄都不顾,怎能关心大王呢?大王以前打算讨伐齐国,伍员极力劝阻,结果有战功,因此反而怨恨大王。大王如果不防备伍员,伍员一定会作乱。”后来太宰伯嚭和逢同串通一气,在吴王面前进伍子胥的谗言。吴王开始不相信,于是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不久)吴王听到了伍子胥把儿子托付给齐国的鲍牧教养,才大发怒火说:“伍员果真欺骗我!”(待到伍员)完差返回吴国,吴王派人赐给他一把“属镂”剑来让他自杀。伍子胥大笑说:“我助你父亲称霸,又拥立你,你当初想要分半个吴国给我,我没有接受,没过多久,如今你反而听信谗言诛杀我。唉,唉!你一个人必定不能独自立国。”并告诉使者说:“一定要挖取我的眼珠挂在吴国都城的东门上,用来观看越军的入城!”这时,吴王任用太宰伯嚭执政。

       这以后四年,越国再次讨伐吴国。吴国的士兵和民众疲惫不堪,精锐__都在和齐、晋的战争中牺牲。而越国大破吴国,越国于是又把吴王围困在姑苏山上。吴王派公孙雄裸露肢体,跪地前行,向越王求和说:“失势无援的臣子夫差冒昧地吐露心里话,以前曾在会稽得罪了您,当年我不敢违背您的命令,能够和您讲和,放您回去。现在君王高抬贵足来惩罚空困的臣子,穷困的臣子绝对听从您的命令,想来(您)也会像(我)当年在会稽对您一样饶恕我的罪过吧?”勾践下不了狠心,想答应他。范蠡说:“会稽的事,上天把越国赐给了吴国,而吴国不去拿它。今天,上天把吴国赐给了越国,越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况且,君王一大早就上朝,很晚才休息,不就是为了吴国吗?谋划了二十二年的事,一旦要放弃它,可以吗?况且上天赐予而不接受,会要受到上天的惩罚。《诗经》上说:‘砍伐一个新的斧柄,它的样子就在手头’,您忘记会稽的灾难了吗?”勾践说:“我想听您的话,但我实在不忍心如此对待他的使者。”范蠡便击鼓进兵说:“君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管事的我了。(吴国)使者赶快离开,如果您不这样就将获罪!”吴国的使者流着泪走了。勾践怜悯他,就派人对吴王说:“我把您安置到甬东,统治一百户人家。”吴王辞谢说:“我老了,不能服事君王了!”于是自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 高祖本纪》)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之卒十万 可:大约

B.淮阴先,不利 合:会合

C.鲁父老项羽头 示:给……看

D.陛下而侮人 慢:简慢无礼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鲁降 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此其所以我擒也 鲁楚坚守不下

C.项羽仁爱人 得地不予人利

D.臣等死守之 常身翼蔽沛公

下列各组中,最能表明高祖善用谋略、富于心计的一组是

①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②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

③陛下慢而侮人

④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⑤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A.②③④ B.①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B.汉王再三推让不登皇位的原因,他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又说自己不贤而不想徒拥虚名。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作用;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小题1】B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B


解析:

【小题1】合:交战,交锋

【小题1】以,均为介词,用

【小题1】③说其傲慢,⑤说其残忍。

【小题1】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意思是说,那我就委屈一下,以国家利益为重,当个皇帝吧。并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而不当皇帝。

言文参考译文

汉五年(前202),高祖和诸侯军共同进攻楚军,与项羽在垓下决战。淮阴侯韩信率领三十万大军与楚军正面对阵,他的部将孔将军在左边,费将军在右边,汉王领兵随后,绛侯周勃、柴将军跟在汉王的后面,项羽的军队大约有十万。淮阴侯首先跟楚军交锋,不利,向后退却。孔将军、费将军从左右两边纵兵攻上去,楚军不利,淮阴侯乘势再次攻上去,大败楚军于垓下。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楚军因此全部崩溃。汉王派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一直追到东城,杀了八万楚兵,终于攻占平定了楚地。只有鲁县人还为项羽坚守,不肯降服,(因为怀王当初封项羽为鲁公。)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于是,汉王按照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把项羽葬在谷城。回师定陶,驱马驰入齐王韩信的军营,夺了他的兵权。

正月,诸侯及将相们共同尊请汉王为皇帝。汉王说:“我听说皇帝的尊号,贤能的人才能据有,徒有空名,不是我所要的,我可承担不了皇帝的尊号。”大臣们都说:“大王从平民起事,诛伐暴逆,平定四海,有功的分赏土地封为王侯,如果大王不称皇帝尊号,人们对大王的封赏就都不会相信。我们这班人愿意以死相请求。”汉王辞让再三,实在推辞不过了,才说:“既然诸位认为这样合适,那我就为了国家的便利吧。”甲午日,汉王在汜水北面登临皇帝之位。

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定都洛阳,诸侯都归顺了。从前的临江王驩替项羽对抗刘邦,高祖命令卢绾、刘贾围攻他,没有攻下,几个月以后,王驩投降了,高祖在洛阳将他杀死。

五月,将士兵都遣散回家了。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夺取土地,所攻下和降服的地方就分封给人们,跟天下人同享利益。项羽却妒贤嫉能,有功的就忌妒人家,有才能的就怀疑人家,打了胜仗不给人家授功,夺得了土地不给人家好处,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祖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不被阻断,我比不上萧何;统率百万大军,战则必胜,攻则必取,我比不上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俊杰,我却能够使用他们,这就是我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项羽虽然有一位范增却不能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钜鹿之战

章邯已破项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击赵,大破之。当此时,赵歇为王,陈余为将,张耳为相,皆走入钜鹿城①。

楚王召宋义与计事而大悦之,因置以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救赵。诸别将皆属宋义,号为卿子冠军②。

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项羽曰:“吾闻秦军围赵王钜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军必矣。”宋义曰:“不然。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策,公不如义。”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使者,皆斩之。” 乃遣其子宋襄相齐,身送之至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士卒食芋菽,军无见粮。且扫境内而专属于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羽诛之。”当是时,诸将皆慑服,莫敢枝梧④。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注释] ①钜鹿城,古县名,治所在现在河北平乡西南。②卿子冠军,卿子是当时对人的尊称。宋义是上将军,在诸将之上,所以称为卿子冠军。③承其敝,承,趁;敝,疲惫。④枝梧,抵抗。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战胜则兵罢 罢,通“疲”

B. 故不如先斗秦、赵 斗,使……相斗

C. 立羽为假上将军 假,假扮

D.救钜鹿下者十余壁 壁,营垒

文中“则我引兵鼓行而西”的“而”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而”用法相同的一项 ( )

A.蟹六跪而二螯 B.吾尝终日而思矣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D.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  ( )

A.“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充分地表现项羽及其军队的勇猛和超强的战斗力,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B.项羽认为,虽然若论坐于军帐,运筹决策,他比不上宋义;但是披坚甲执锐兵,勇战前线,宋义比不上他。于是作为次将的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

C.由于宋义不戮力救赵攻秦,不体恤下情,饮酒高会,“久留不行”,所以项羽杀了他。

D.项羽军破釜沉舟,抱着必死决心,于是士气大增,无不一以当十,势如破竹地战胜了秦军和诸候的军队,最后诸侯军“无不膝行而前”的臣服。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解析:

【小题1】C(假,这里是暂时代理的意思。)

【小题2】B(题干和B项中“而”,都表示修饰关系,A.表示并列关系,C.表示递进关系,D项表示转折关系。)

【小题3】C(A.项是宋义骂项羽鲁莽的话,B.是宋义话,“项羽心里不服宋义为上将军”也是无中生有。D.“诸候的军队”是楚军的盟军,“臣服”也不对。)

参考译文:

章邯击败了项梁军队以后,就以为楚国的兵力不足以忧虑,于是引兵渡过黄河攻打赵国,大败赵兵。这时,赵歇作赵王,陈余为大将,张耳任相国,都逃进了巨鹿城。

楚王召见宋义,与他议事,非常喜欢他。因此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出兵救赵。其他将领都为宋义部属,号为卿子冠军。

行军到安阳,停留四十六天,不再前进。项羽对宋义说:“我听说秦军在巨鹿围住赵王,我们应该尽快带兵渡过黄河,楚军攻打他们的外围,赵军在里面响应,必定可以击破秦军。”宋义说:“不对。拍击牛身上的虻虫,不可以消灭毛里藏的虮虱。现在秦国进攻赵国,打胜了,军队一定疲惫,我们可以趁他们的疲惫之机;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大军,擂鼓长驱西向,必定推翻秦朝,所以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披甲胃,执兵器,宋义我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策略,你不如我宋义。”于是给军中下达命令说:“势如猛虎,违逆如羊,性贪如狼,倔强不听指挥的,一律斩首。”于是派遣他的儿子宋襄去辅助齐王,亲自送到无盐,大宴宾客。当时天寒大雨,士兵冻饿交加。项羽说:“正当合力攻秦,我们却久留而不前进。今年收成不好,百姓穷困,士卒只能吃芋头、豆子,军中无存粮,他却大宴宾客,不肯引兵渡黄河从赵国取粮食,与赵国合力攻打秦国,却说‘趁着他们疲惫。’凭秦朝的强盛,攻打新建立的赵国,势必破赵。赵国破灭,秦更强大,还有什么秦兵疲惫的机会可乘?况且我们楚兵新近失败,楚王坐不安席,把全国兵力集中起来交给上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卒,却去钻营私利,不是安定社稷的臣子。”项羽早晨去见上将军宋义,就在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在军中发布命令说:“宋义与齐国同谋反楚,楚王密令我杀掉他!”这时,诸将都畏服,不敢有异议。大家都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家,现在又是将军诛杀了乱臣贼子。”于是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

项羽就引兵全部渡过黄河,把船沉入河中,砸破做饭的锅,烧了住处,只带三天的干粮,用以表示一定战死,不准备再回来(的决心)。在这时就包围了王离,与秦军相遇,打了九次战斗,断绝了他们的通道,打败了他们,杀死苏角,活捉了王离。涉间不肯投降楚军,自己烧死了。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在城下的有十余支救巨鹿的诸侯军,没有莫放纵自己的军队的。到楚军进攻秦军时,诸将都在城上观看。楚军战士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楚兵呼声震动天地,诸侯军没有那个不恐惧。在这时就攻破了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军的将领,他们进入辕门,没有不跪在地上前行的,都不敢抬头仰视。项羽从此开始为诸侯中的上将军,诸侯都听从他了。

阅读下列列文段,回答问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官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1.以下语句分为四组,全都表现项羽刚愎自大的一组是( )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②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③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④项王未有以应,曰:“坐。”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⑥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A.①③④ B.①②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2.下面不属于直接造成范增计划失败的原因的一项是( )

A.项王听信刘邦的花言巧语,对范增的示意默然不应。

B.项伯拔剑起舞,以身翼蔽沛公,使项庄不能成功刺杀。

C.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出语批评项羽,保护刘邦。

D.刘邦机智勇敢,张良应对有方。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设于项羽军中帐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即可看出,谋士范增在项羽心中的地位,尚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阂,事不可谋已初露端倪。

B. 宴会前后的称谓变化, 体现人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项伯、范增、项庄都是项羽的部下,他们称项羽为“项王”或“君王”,显然出于自恃强大,不可一世的心理状态。

C.刘邦貌似心诚、吹捧的话语,使项王轻易改弦更张。从中也可以表现出刘邦多谋善断、委曲求全、随机应变的复杂性格。

D. 樊哙带剑拥盾入门,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彘肩,表现了樊哙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同时也颇受项羽尊重。

1. B

2. D

3. D


解析:

1. B(①从座次表现其自大;②从言语表现其自大、不谨慎③表现其对樊哙的宽容和尊重 ④表现其理屈词穷⑤表现其紧张⑥表现其刚愎自用

2. D(刘邦的勇敢没有在文中体现。

3. D(樊哙并不是对项羽满含尊重。

【译文】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

于是张良到军门外去见樊哙。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样?”张良说:“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用意常常在沛公身上。”樊哙说:“这太紧迫了!请让我进去,和他们拼命。”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入军门。拿戟交叉着守卫军门的士兵想要阻止不让他进去。樊哙侧举盾牌一撞,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揭开帷幕面向西站立,瞪眼看着项羽,头发直坚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卫士樊哙。”项羽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的人)就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立起,站着(一口气)把酒渴了。项羽说:“赏给他一只猪腿。”(左右的人)就给了他一只半生的猪腿。樊哙把盾牌反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牌上,拔出剑切着吃起来。项羽说:“壮士!能再喝吗?”樊哙说:“我死尚且不怕,一杯酒又哪里值得推辞!秦王有象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处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老百姓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和诸将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占有动用,封闭了官室,退军驻扎在霸上,以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士把守函谷关, 是为了防备其它盗贼的出入和发生意外的事变。象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谗言,要杀有功劳的人,这是灭亡的秦国的后续者啊!我自己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样的做法”。项羽无话可答,说:“坐吧。”樊哙使挨着张良坐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曰:“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城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找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 )

A.则人谁肯固矣 坚守,固守 B.其必济 成功

C.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一起 D.侃率之以乘城 攻打

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 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皆为陛下所成就        D.为君翻作《琵琶行》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幕君之高义也。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亡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

(3)略


解析:

【参考译文】

 建中四年(公元738年),__烈攻陷了汴州,接着又将掠夺陈州,分出他的__几千人,开拔到达项城县。将掠取这里的财物,俘虏捆绑这里的男女,到陈州会师。县官李侃不知怎么才好。他的妻子杨氏说: “您是县官,叛贼到当守卫;力量不足,即使死了,也是忠于职守。您假如逃跑,那么谁来守城?”李侃说:“军队与钱财都没有了,该怎么办?”杨氏说:“假如不守住,县城将被叛贼抢夺去?粮仓里储藏的都成了叛军的积蓄,政府的财库都成了他的财产,百姓都成了他们的士兵,国家还有什么呢?夺取贼兵的财物,吃他们的粮食,重赏鼓励敢死的士兵,那一定能成功的。” 于是在庭院召集胥吏百姓。杨氏说:“县官,确实是一城之主,虽然如此,任期满了就离职而去,不像吏人百姓那样。吏人百姓,都是本地人,祖坟在这里,应该相互出力死守着个县城,怎能忍心丧失自身而成为叛贼俘虏呢?众人都流泪了。于是杨氏宣布命令:“凡是用砖瓦石块击中贼人的,奖赏他千钱;用刀箭兵器之类击中敌人的,奖赏他万钱。”得到数百人,李侃带领他们登上了城墙。杨氏亲自为他们煮饭让他们吃,部分老小,一定照顾周到均匀,杨氏让李侃对敌人通话:“项城父老,守义而决不从贼,都全力死守不怕牺牲,即使得到我们的城也不能显示你们的军威,不如赶快离去,白白地失利,没有什么好处。”判贼都笑了。这时有流矢射中李侃的手,李侃受伤而归。杨氏责备他说:“你不在,那么谁能固守阵地!即使死在城上,岂不比死在家里有意义吗?”李侃就忍着伤痛,又登上了城墙。项城是小地方,没有长戟劲弩精良武器,没有高城深沟来固守。判贼气焰嚣张,率领他们的士兵将要跳过城墙而攻下项城。此时守城士兵用普通的弓箭射贼人,射中了他们的统帅,落马而死。他们的统帅是__烈的女婿。叛贼失势了,接着全都逃跑了。项城的人没有伤亡。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梁孝王武者,孝文皇帝子也,而与孝景帝同母。初,武为淮阳王十年,而梁王胜卒。其明年,徙淮阳王武为梁王。

梁王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

其春,吴楚齐赵七国反。吴楚先击梁棘壁,杀数万人。梁孝王城守睢阳,而使韩安国、张羽等为大将军,以距吴楚。吴楚以梁为限,不敢过而西,与太尉亚夫等相距三月。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孝王筑东苑,方三百馀里。广睢阳城七十里。大治宫室,为复道,自宫连属于平台三十馀里。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射禽兽上林中。梁之侍中、郎、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无异。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为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辞归国。

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馀人。逐其贼,未得也。于是天子意梁王,逐贼,果梁使之。乃遣使冠盖相望于道,覆按梁,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匿王后宫。使者责二千石急,梁相轩丘豹及内史韩安国进谏王,王乃令胜、诡皆自杀,出之。上由此怨望于梁王。梁王恐,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然后得释。

三十五年冬,复朝。上疏欲留,上弗许。归国,意忽忽不乐。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六月中,病热,六日卒,谥曰孝王。

(节选自《史记·梁孝王世家》)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尝从容言曰 平静的样子

B.以距吴楚 抵御

C.大治宫室 管理

D.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 暗中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太后亲故 以事秘,世莫知

B.迎梁王于关下 拟于天子

C.上疏因留 乃使韩安国因长公主谢罪太后

D.梁之侍中 公孙诡之属

以下几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孝景帝猜忌梁王的是 ( )

①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②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

③王入则侍景帝同辇,出则同车游猎 ④窦太后义格

⑤天子意梁王,逐贼 ⑥上疏欲留,上弗许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有一年,皇上同梁王刘武一起宴饮,说去世后要把皇位传给梁王,梁王连忙说不敢当。孝景帝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B.吴楚齐赵等七国起兵反叛朝廷。梁孝王亲自在雎阳守城,派韩国安、张羽等为大将与吴楚对抗。最终吴楚等叛军被击灭。梁王被赏赐可以使用天子的旌旗。

C.梁王入朝,表达了想留在长安的愿望,得到皇上的允许。梁王在宫中侍奉景帝同乘一辇,外出同乘一车游猎。

D.梁王在__事发后,让公孙诡、羊胜自杀,并交出他们的尸体,皇上由此怨恨梁王,但是又对他有所期望。

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

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吴楚破,而梁所破杀虏略与汉中分。

②北猎良山,有献牛,足出背上,孝王恶之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D

【小题5】(1)明年/汉立太子/其后(/)梁最亲/有功/又为大国/居天下膏腴地/地北界泰山/西至高阳/四十馀城/皆多大县。

(2)①吴楚等国的叛军终于被击灭,梁军所击溃、杀死、俘虏的敌军人数大略与汉军相等。

②他向北到良山狩猎,有人献上一头牛,牛背上长脚,梁王很厌恶它。


解析:

【小题1】修建

【小题2】A连词,因为  B介词,在/介词,和  C 连词,于是/介词,通过D 助词,的/代词,这。

【小题3】②③反映的是孝景帝对梁王的肯定与信任。④是一种事实的陈述,而非猜忌。

【小题4】没有对他有所期望。

【小题5】(1)每错两个扣1分,扣完即止,共4分,括号处可断可不断。

(2)①“略”“中分”、大意各1分,共3分。

②“北猎良山”“恶”、大意各1分,共3分。

【参考译文】

梁孝王刘武是孝文皇帝的儿子,与孝景帝同母。当初,刘武为淮阳王十年时,梁王刘胜去世了。第二年,改封淮阳王武为梁王。

第二十五年梁王再次入朝,当时孝景帝还没有立太子。皇上同梁王一起在内宫宴饮,曾很平静地谈着说:“我去世后把皇位传给你。”梁三起身辞谢,(表示不敢当,)孝景帝虽然知道这不是真心实意的话,但心里还是很高兴。

那年春天,吴楚齐赵等七国起乓反叛朝廷。吴楚的军队首先攻打梁国的顽壁,杀死了几万人。梁孝王亲自在唯阳守城,而派韩安国、张要等为大将军,来与昊楚对抗。吴楚的军队把梁国看作难以攻克的险阻,不敢过境西进,而与太尉周亚夫等统率的汉军互相攻守,连战三个月。吴楚等国的叛军终于被击灭,而梁军所击溃、杀死、俘虏的敌军的人数大略与汉军相等。

第二年,汉廷立太子。这以后梁王与天子关系最为亲密。他立过大功,又是大国之王,居于天下最肥沃的地方。封地北与泰山郡接界,西到高阳,共有四十多城,其中包括许多大县。梁孝王在自己的封国中修建东苑,范围有三百里见方。又扩大雎阳城,周长达七十里。还大建宫室,修造了许多架空的天桥,从王宫直到平台,三十多里接连不断。他被赏赐可使用天子的旌旗,每次出行,千乘万骑跟随在后。到处驰骋行猎,所用的仪制和排场可同天子相比。

二十九年的十月,梁孝王又一次入朝。景帝派遣使者拿着符节,用天子驾有四马的副车到函谷关去迎接梁王。梁王朝见天子以后,上疏请求,从而得以留在长安,这是因为太后爱他的缘故。梁王在宫中侍奉景帝同乘一辇,外出同乘一车进行游猎,在上林苑中射猎禽兽。梁国的侍中、郎、谒者都登录门籍出入天子的殿门,同天子宫中的宦官没有什么差别。

这年十一月,皇上废黝栗太子,窦太后心中想把梁孝王立为皇位继承人。大臣以及袁盎等人对景帝有所进言,窦太后的意见被阻遏不用,窦太后因此也不再提立梁王为皇位继承人的事了。因为宫中的事情十分机密,世人也不知其间的详情。梁王于是也就辞行,回到自己的封国。

皇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恨袁盎以及其他反对他继承皇位的大臣,就同羊胜、公孙诡这些人商议,偷偷地派遣刺客__袁盎以及其他十几个议事大臣。朝廷追捕罪犯,未能抓获。于是天子猜测是梁王指使的,抓到刺客进行审问,果然是梁王指使的。于是朝廷接连地派遣使者,使者们在路上前后相望,前去梁国核查案情,逮捕公孙诡、羊胜。公孙诡、羊胜躲藏在梁王的后宫。使者督责梁国主政的二干石级官员交出罪犯,十分急迫,梁相轩丘豹以及内史韩安国进谏梁王,梁王就让羊胜和公孙诡都自杀,交出他们的尸体。皇上因为此事而怨恨梁王。梁王心中恐惧,就派遣韩安国去长安通过长公主向太后谢罪,然后才得免予追究。

三十五年冬天,又一次入朝。他上奏疏想留在长安,皇上没有允许。粱王回到自己的封国,神意恍惚,闷闷不乐。他向北到良山狩猎,有人献上一头牛,背上长脚,梁王见了十分厌恶。到了六月间,梁王患了热病,在六日去世,被谥为孝王。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第9~20题。

(一)

陈涉世家(节选)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⑵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他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有:

。后文写他“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

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具备哪些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小题1】(1)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__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

(2)第二天,大家到处谈论这件事,都指指点点的,互相示意地看着陈胜。

【小题2】天下苦秦久矣;篝火狐鸣,鱼腹置(藏)书;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小题3】(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维年月日,潮州刺史韩愈使军事衙推秦济,以羊一、猪一,投恶溪之潭水,以与鳄鱼食,而告之曰:

昔先王既有天下,列山泽,罔绳擉刃①,以除虫蛇恶物为民害者,驱而出之四海之外。及后王德薄,不能远有,则江汉之间,尚皆弃之以与蛮、夷、楚、越;况潮岭海之间,去京师万里哉!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亦固其所。

今天子嗣唐位,神圣慈武,四海之外,六合之内,皆抚而有之;况禹迹所揜②,扬州之近地,刺史、县令之所治,出贡赋以供天地宗庙百神之祀之壤者哉?鳄鱼其不可与刺史杂处此土也。刺史受天子命,守此土,治此民,而鳄鱼睅然不安溪潭,据处食民畜、熊、豕、鹿、獐,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刺史虽驽弱,亦安肯为鳄鱼低首下心,伈伈睍睍③,为民吏羞,以偷活于此邪!且承天子命以来为吏,固其势不得不与鳄鱼辨。

鳄鱼有知,其听刺史言:潮之州,大海在其南,鲸鹏之大,虾蟹之细,无不归容,以生以食,鳄鱼朝发而夕至也。今与鳄鱼约:尽三日,其率丑类南徙于海,以避天子之命吏;三日不能,至五日;五日不能,至七日;七日不能,是终不肯徙也。是不有刺史、听从其言也;不然,则是鳄鱼冥顽不灵,刺史虽有言,不闻不知也。夫傲天子之命吏,不听其言,不徙以避之,与冥顽不灵而为民物害者,皆可杀。刺史则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以与鳄鱼从事,必尽杀乃止。其无悔!

【注释】

①罔:同“网”。擉(chù):刺。

②揜:同“掩”。

③伈(xǐn)伈:恐惧貌。睍(xiàn)睍:眯起眼睛看,喻胆怯。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鳄鱼之涵淹卵育于此 涵淹,潜伏 B.今天子嗣唐位 嗣,继承

C.鲸鹏之大,虾蟹之细 细,精细 D.以与鳄鱼从事 从事,战斗,作战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去京师万里哉 去,距离

B.以肥其身,以种其子孙 种,种植

C.与刺史亢拒,争为长雄 长雄,统领一方的英雄

D.则是鳄鱼冥顽不灵 灵,聪明

1.C

2.B


解析:

1.细,小。

2.读zhǒng,名词作动词,繁殖后代。

始伍员与申包胥为交,员之亡也,谓包胥曰:“我必覆楚。”包胥曰:“我必存之。”及__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已。申包胥亡于山中,使人谓子胥曰:“子之报仇,其以甚乎!吾闻之,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破人。今子故平王之臣,亲北面而事之,今至于僇人死,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五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求救于秦。秦不许。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秦哀公怜之,曰:“楚虽无道,有臣若是,可无存乎!”乃遣车五百乘救楚击吴。六月,败__于稷。会吴王久留楚求昭王,而阖庐弟夫概乃亡归,自立为王。阖庐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夫概败走,遂奔楚。楚昭王见吴有内乱,乃复入郢。封夫概于堂谿,为堂谿氏。楚复与吴战,败吴,吴王乃归。

后二岁,阖庐使太子夫差将兵伐楚,取番。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当是时,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必覆楚覆:颠覆

B.为我谢申包胥曰 谢:致歉

C.楚虽无道道:道德,道义

D.楚惧吴复大来,乃去郢,徙于鄀去:到……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员之亡也,谓包胥曰 ②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B.①子之报仇,其以甚乎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C.①楚复与吴战,败吴 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①吴以伍子胥、孙武之谋 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申包胥存楚的决心和行动的一组是( )

①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②于是申包胥走秦告急③包胥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其声 ④六月,败__于稷⑤包胥曰:“我必存之。” ⑥申包胥亡于山中

A.①②③ B.②③⑤C.①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掘墓鞭尸,表现了他对楚平王的深仇大恨,而这种怀恨发誓“覆楚”的举动,虽然是可以理解的,但也稍嫌过分了点。

B.申包胥尽管曾与伍子胥为友,但在国家面临存亡之际,毅然弃私情而全大义,体现了他因公废私、不失大节的崇高精神。

C.阖庐在两国交兵之际从敌军中解脱出来攻打他的弟弟,迫使其弟投奔敌国,增强了敌国的力量,这无异于为渊驱鱼。

D.申包胥站在秦国朝堂上,日夜痛哭,七天七夜没有停止,从而打动了秦哀公,促使秦国出兵救楚。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至于僇人死,此岂其无天道之极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②阖庐闻之,乃释楚而归,击其弟夫概。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2 B

 3 B

 4 C

5 (1)如今到了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不讲天理到了极点了吗?

(2)阖庐听到这个消息,就放弃楚国,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


解析:

 1 D(去:离开)

 2 B(副词,解释为“恐怕……吧”,“难道……吗”。A①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宾语前置的标志。C①介词,“和”、“跟”、“同”;②连词,“和”。 D①介词,解释为“因为”、“由于”;②相当于连词“而”,表顺接关系,可译为“才”)

 3 B(①是申包胥对伍子胥不讲天理的指责,④是秦国援救楚国的战况,⑥是写申包胥逃亡)

 4 C(阖庐不是在两国交兵之际从敌军中解脱出来的,而是于长时间留在楚国搜寻昭王时听到弟弟自立为王的消息后放弃楚国而回去的)

5 (1)如今到了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不讲天理到了极点了吗?

(2)阖庐听到这个消息,就放弃楚国,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

(注意画线处;第一句还要注意是反问句)

附译文:

先前伍员和申包胥是知心朋友。伍员逃跑的时候,对申包胥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申包胥说:“我一定使它保存下来!”等到__攻入郢城,伍子胥搜寻昭王,没有找到,就挖开楚平王的坟墓,拖出他的尸体,鞭打了三百下,然后住手。申包胥逃避在山里,派人对伍子胥说:“您这样报仇,未免太过分了吧!我听说,人多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够毁坏人。你原来是平王的臣子,亲自称臣侍奉过他,如今到了侮辱死人的地步,这难道不是不讲天理到了极点了吗?”伍子胥说:“替我向申包胥表示歉意,我的处境好像太阳快落了而道路还很遥远,所以,我只能违反常情常理而行事。”于是申包胥跑到秦国报告危急情况,向秦国求救。秦国不答应。申包胥站在秦国朝堂上,日夜痛哭,七天七夜没有停止。秦哀公怜悯他,说:“楚王虽然无道,但有这样的臣子,可以不保全吗?”就派遣五百辆兵车,援救楚国,攻打吴国。六月间,在稷地打败了__。恰逢吴王长时间停留在楚国搜寻昭王,而吴王阖庐的弟弟夫概竟逃回国内,自立为王。阖庐听到这个消息,就放弃楚国,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败逃,便奔向楚国。楚昭王看到吴国有内乱,就重回郢城。楚王把堂谿地方封给夫概,称为堂谿氏,楚国再次跟吴国作战,打败吴国,吴王就回国了。

两年以后,阖庐派太子夫差领兵攻打楚国,占领了番地。楚国害怕__再大举前来,就离开郢城,把国都迁到鄀邑。这个时候,吴国由于伍子胥、孙武的谋划,向西攻破了强大的楚国,向北威慑着齐国和晋国,向南制服了越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