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
“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
“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庄子》)
2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孔子、孟子、庄子对“命”的认识,各自侧重在什么地方。(3 分)
。
22.孔子、孟子、庄子的命运观你更欣赏哪一个?为什么?(3分)
21.孔子侧重知命,孟子侧重修身立命,庄子侧重安命。(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共3分】
22.示例1:我更欣赏孔子的“知命”(1分)。“知命”就是承认世界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人唯有知命,才能懂得责任,才能成为君子(理由2分)。
示例2:我更欣赏孟子的“立命”(1分)。因为人只有懂得修身立命,通过努力修身养性、勤奋学习来改变所谓的天命,才能积极地创造新的命运,而不被天命束缚(理由2分)。
示例3:我更欣赏庄子的“安命”(1分)。因为命运七分由天定,只有安于命运,才能随遇而安,知足常乐,才能永保乐观心态笑对变幻不定的尘世,才能更好地享受人生(理由2分)。
【评分说明:理由陈述部分不必求同于示例,只要能够结合原材料,谈出自己的合情合理的理解即可。否则酌情扣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题。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9.孔子认为,君子实践“义”的条件有符合礼仪、 、 。
20.孔子的“杀身成仁”应如何理解?与孟子的“舍生取义”有何关联?
19.态度谦逊 有诚信
20.孔子用“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阐述了自己的理想和行为方式,那就是在生
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而孟子“舍生取义”的主张,正是对孔子“杀身成仁”思想的进一步阐明。
【解析】
19.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句中词语“孙以出之”“信以成之”概括“态度谦逊”“有诚信”。
20.试题分析:注意结合句子“无求生以害仁”分析“杀身成仁”的内涵,然后分析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
点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阅读下面选自《论语·诲人不倦》的文字,完成小题。
(1)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17.3)
(2)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16.13)
19.解释“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意思。
20.选文中“问一得三”中的“一”和“三”在文中分别是指什么内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9.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人是改变不了的。
20.“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解析】
19.试题分析:注意“唯”和“移”的解释。
20.试题分析: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析,“一”指的是先生有否对自己的儿子进行偏私的教诲。
“三”指的是:得知学《诗》的重要性,得知学《礼》的重要性,得知孔子对自己的儿子无所偏爱。
点睛:简答题的信息筛选基本也是人物的某种品质,事情的原因的分析,物象的特征等,注意找到对应的文中的相应的句子,然后翻译,注意题干的要求是用原文的词语还是自己的话。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材料1】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
【材料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材料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材料4】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21.上述材料 与另外三则材料所传递的道德追求不一致。(2分)
22.孔子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请结合材料作简要评析。(4分)
21. 材料1(材料1的理解:就礼节来说,奢者流为浮华,俭者嫌于质朴,但如果两者取其一,宁可质朴些。因为礼节的根本不在形式而在内心。)
22.儒家着重德行、理想的追求,反对物质生活的耽溺,材料234均能体现这一思想。材料2中提到富贵要取之有道,材料3和4认为士不能为衣食、家居等物质的条件所拘囿,这些意思无论在当时社会还是当今社会,都有其积极意义(对思想的概括得2分,结合材料分析得2分,共4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5分)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辩色,以聋辩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此之谓也。 《荀子·修身》
21. 这段话中荀子认为怎样才是圣人的表现?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
22. 结合文本分析“礼”和“师”的含义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3分)
▲
21.荀子认为性情适合礼法,认识顺从老师,就是圣人。(2分,每点1分。)
22.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法的。礼和师的关系是没有礼法,就没有用来端正身心的办法;没有老师,就没有用来知道礼法就是这样的途径。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人达到圣人的境界。(3分,写出“礼”和“师”的含义各得1分,分析两者的关系,得1分。)
参考译文:
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正确解释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法就是这样的呢?礼法这样规定,就按照这样做,是性情适合礼法;老师这样说,就跟着这样说,是认识顺从老师。性情适合礼法,认识顺从老师,就是圣人了。《诗经》说:“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整理。能力层级为C。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适当归纳整理。难度系数0.66。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的内涵理解与辨析。能力层级为C。在做到理清文本条理性的基础上,还要会运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难度系数0.62
(三)传统文化经典解读(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一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1】,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二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2】,何足算也?”(《论语·子路》)
三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注:【1】輗(ní):牛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軏(yuè):马车车辕与轭相连接的木销子。【2】斗筲(shāo)之人:筲,竹器,容一斗二升。比喻器量狭小的人。
21.孔子认为士的标准分为三个层次,其后两个层次分别是 、 。(2分)(原创)
22.三则材料对“信”的表达是否矛盾?结合上面选段,简要说明你对儒家“信”的理解。(4分) (原创)
21.有孝悌之行 言必信,行必果(2分)
22.不矛盾(1分)。“信”即守信讲信用,“信”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是“信”对人的重要性(1分)。但儒家并不是无条件地推崇“信”,儒家认为人要懂得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否则就是不问是非固执己见的小人了(2分)!
(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原创)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论语》)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
21. 荷蒉者评价“鄙哉!硁硁乎”,体现了孔子 ▲ 的精神。(1分)
22.找出两段文字里表意相同的句子,对孔子、渔父等圣贤之人的处世哲学,你怎么看?(5分)
21.知其不可而为之(1分)
22. 答案示例:深则厉,浅则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1分)孔子认为乱世中,有才能的人应该出仕辅佐国君,改革社会;而渔父等人认为乱世里应洁身自好,隐居修身。(2分)我认为孔子的观点正确,乱世虽滔滔不可改,但只要去做了,总会有一丝改善,每一位有才的在位者,若都有这样的责任感,世界就会渐趋美好。(2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掌握,能力层级为A。要求用术语简洁准确的答题。难度系数0.8。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 能力层级为C。在理解两段文字的基础上,要指出两类绝然不同的处世哲学,并结合现实社会,对几千年来的仕与隐做出自己的评价。难度系数0.6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3 题。
江淹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①虚声:虚假的名声。②訾:底毁。③壅于俗:被这种世俗偏见所蒙蔽。
21.以上语录中体现了孔子、韩非子不同的义利观,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义利观。(2分)
22.你赞同哪一种义利观?结合现实,说说你的理由。(4分)
21.孔子:见利思义或重义不反对正当的求利。(1分)
韩非子:极端的功利主义或只有利益的算计没有道义。(1分)
22.示例:
赞同孔子的看法。(1分)孔子主张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但不反对正当的求利。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果只有利害关系。而没有道义关系,那么社会就会变得功利而冷漠。所以我们要施行孔子的义利观,追求正当的利益,如果触犯了道义或损害了别人或国家的利益,那就把富贵当做浮云。(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6分)
材料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材料二: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请,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
注解:①巾:覆盖用的丝麻织品。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用锦缎包裹。笥:一种盛放物品
的竹器。名词用作动词,用竹匣装。
21.(根据浙江省余姚名校2016届高三期中卷改编)孔子和庄子都是追求快乐的人,结合材料一、二,他们追求的快乐有何不同?(2分)
22.(原创)孔子和庄子的两种不同快乐,你更倾向于哪一种?联系你的人生态度谈谈你的看法。(4分)
21.【参考答案】孔子:坚守仁义,安贫乐道。(1分)
庄子:保全生命,享受自由。(1分)
【考点对应】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中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在解答时,注意文中的关键的词语,从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22.【参考答案】示例1:更倾向于孔子式的快乐。(1分)真正的快乐并不在于富贵而在于内心是否充实是否高贵。孔子心怀仁义,安贫乐道,这是一种无法用金钱获取的快乐;而庄子追求的快乐只是一己避世隐居独善其身的快乐,缺少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不赞同。(3分)
示例2:更倾向于庄子式的快乐。(1分)生命与自由是人生快乐的源泉,庄子鄙弃名利富贵,因为在他看来,珍爱生命,享受生命赋予的自由才是真正的快乐,他 是真正懂得生活的人;孔子追求的快乐只是“道不行于世”后一种无奈的自我安慰、自命清高而已,所以我并不赞同。(3分)
【考点对应】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D。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观点评价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人生态度围绕观点进行分析,阐明理由,要求有理有据,条理清楚。
(三)传统文化经典解读(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1—22题。
故古圣王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死则既以葬矣,生者必无久哭,而疾而从事,人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
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墨子·节葬》
21. 1.墨子对于丧葬的观点是 ,联系所学,说说孔子的丧葬观。 (2分)
22你觉得造成两人丧葬观不同的原因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4分)
21.节丧薄葬 久丧厚葬(守丧三年)
22.示例:孔子提倡周礼,久丧厚葬是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孝的重要体现,反映了宗法制度下的伦理思想,根本出发点是维护阶级统治。墨子以平民出身,认为久丧厚葬是一种奢侈浪费,不利于社会发展。
参考翻译:所以古代圣王制定埋葬的原则,即是:棺木三寸厚,足以让尸体在里面腐烂就行;衣衾三件,足以掩盖可怕的尸形就行。及至下葬,下面不掘到泉水深处,上面不使腐臭散发,坟地宽广三尺,就够了。死者既已埋葬,生人不当久哭,而应赶快就业,人人各尽所能,用以交相得利。这就是圣王的法则。
所以墨子说:“现在天下的士君子,内心确实想行仁义,追求做上士,上想要符合圣王之道,下想要符合国家百姓之利,所以就应当对以节葬来行政的道理,不可不加以考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