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题。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
(2)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司马迁《鸿门宴》)
2.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至鸿门,谢曰( ) (2)臣死且不避( )
(3)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3.下列句子中与“天下皆叛之”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今者有小人之言 B. 乃欲以生劫之
C. 为之奈何 D. 行李之往来
4.下列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_________
[10204022dd03bbf8.jpg]
【谢】意思解说有误的一组是( ) ①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谢罪) ②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鸿门宴》 (告辞、辞谢) ③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鸿门宴》 (感谢) ④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孔雀东南飞》 (辞别) ⑤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 (告诉) ⑥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 《孔雀东南飞》(感谢)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倍】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与“事倍功半”中的“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通“背”,背叛 ) B: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鸿门宴》(一倍) C: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副词,越发,更加,倍加) D:丧主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穆天子传》(督péi,陪伴,伴随。)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军霸上( 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 B:沛公欲王关中(王:名词作动词,称霸,称王 )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 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 ) D:沛公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动词活用为名词,骑马的人 )
下列句子中的“者”的用法和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定语后置的标志) B: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语气助词 用于句末,表疑问) C: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不译) D: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的)
【王】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称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称王)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称王) D: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黄州快哉亭记 》 (大王)
24.下面四副对联分别写的是《鸿门宴》中哪些历史人物?请把他们的姓名写在对应的横线处。①巨鹿舟沉王业兆,鸿门斗碎霸图空。
②灭秦挫项创建雄汉伟业之始祖,提剑斩蛇开辟贫民天子之先河。
③收秦关百二山河奇谋独运,辅汉家统一事业成功不居。
④好用奇计,却叹鸿门宴上雄图难遂;惨遭离间,可惜彭城郊外疽发悲亡。
答: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①项羽 ②刘邦 ③张良 ④范增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和人物的经历、性格吻合。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的中外中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
《鸿门宴》中有帐中饮酒这一情节,当时“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情况非常危急,这时樊哙闯入,面对项羽一番慷慨陈词:“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请以第一人称写出一段刻画项羽从樊哙入帐到听完他那番话后的心理变化的文字,要求200字左右。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项羽的表现始终是举棋不定。大致的心理变化是这样:樊哙以冒死闯帐、大斗喝酒、生吃猪腿的英雄气概打动了项羽——由吃惊到景仰;当项羽被捧上了天看成了皇帝,这非常符合项羽的心思——自高自大,自命不凡;项羽听了樊哙的话后“未有以应,曰‘坐’”—— 彻底消除了杀刘邦的决心。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Zxxk得复见将Zxxk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Zxxk Zxxk Zxxk Zxxk Zxxk《鸿门宴》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Zxxk
A.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从:跟从
B. 杀人如不能举 举:尽
C. 范增数目项王 目:使眼色
D.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王:使……为王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若属皆且为所虏 ②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B.①因击沛公于坐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①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②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不同人物相互映衬。如刘邦与张良、项羽与范增、项伯与项庄, 使不同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每个人物形象都栩栩如生。
C. 刘邦亲赴鸿门宴的主要原因是在与项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暂时缓和矛盾,以图长远打算。Zxxk
D.樊哙的慷慨陈词中,先提怀王约的意图是先发制人使项羽陷于“不义”,表明即使刘邦在关中称王也是合法的,然而刘邦不这样做,这是对项羽极大的尊重。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⑶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B
【小题4】略
解析:
【小题1】从:使…从
【小题2】且:将要/况且 因:乘机/通过 以:用/把 而:却
【小题3】刘邦与张良、项羽与范增、项伯与项庄不构成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