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座次有严格的尊卑之分,鸿门宴中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 坐,张良西向侍。其中,最卑的是 ( ) 。

A:沛公 B:亚父 C:沛公 D:张良

鸿门宴遗址位于今天陕西省临潼县境内,现已成为陕西省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极大地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和鸿门宴相关的成语是( )

A:破釜沉舟 B: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C:四面楚歌 D:三顾茅庐

下列判断有错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鸿门宴》选自本书的《项羽本纪》。 B:《荆轲刺秦王》选自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C: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D:“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游刃有余”等成语,均出自《鸿门宴》。

【如】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 (到…去,往。) B: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连词 假如) C: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鸿门宴》 (比得上。) C.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 象) D: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 ( 如,像)

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

A: 沛公军霸上(军:驻扎) B: 沛公欲王关中(王:统治,称王) C: 秦地可尽王也(王:统治,称王) D: 此其志不在小(小:不大)

找出下列各实词的意义用法不同于其它的一项 王(   )

A: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B: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D:(齐宣王问)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齐桓晋文之事》)

【王】下列各选项中选出错误的一项是( )

A:沛公欲王关中 《鸿门宴》 (称王) B: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鸿门宴》 (称王) C: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称王) D: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 《黄州快哉亭记 》 (大王)

下列句子中活用不同一项是( )

A: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 B: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 C:藉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D: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过秦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鸿门宴》节选)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沛公霸上 军:驻扎

B.沛公欲关中 王:称王

C.项伯杀人,臣之 活:存活,生存

D.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 谢:道歉

5.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一开始从刘邦和项羽的兵力对比,可以看出项羽占有绝对优势,战争的主动权在项羽手中。故事的开端是曹无伤告密。

B.刘邦本来是一个贪财好色之人,但是攻进咸阳之后,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想收买人心而争夺天下。

C.刘邦面对张良传来的项伯密报,一时间显得手足无措,但面对项伯时所表现出的一系列言行举止又让我们看到刘邦很有心计,善于随机应变的一面。

D.刘邦借项伯的嘴向项羽表明自己“日夜望将军至”,“不敢倍德”,可见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来到鸿门宴后的一番道歉之词更可以看出他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

6.请用斜线(/)给画线部分断句。(不超过5处)(2分)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练习)

7.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

4.C

5.D

6.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7.(1)您替我请他进来,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地对待他。(2)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3)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

【解析】

4.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题中,C项解释有误,“活”是使动用法,应解释为“使……活”。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5.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其中,D项关于刘邦对项羽“由衷地尊敬”和“对项羽非常恭顺、虔诚”的说法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题中,动词“出”是动词“说”的状语,“秦穆公”是动词“说”的宾语,其后应断句。动词“存”的宾语是“郑”,补语是“于将亡”,其后应断句。动词“退”的宾语“秦师”后应断句。“而又得秦置戍”是动词“去”的状语,“去”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7.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为”作介词,可译为“替、给”;“得”可译为“应该、要”;“兄”作“事”的状语,译为“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第(2)句中的“子”是第二人称尊称,译为“先生”;“是”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是)”;“过”即过错。第(3)句中的“宾客知其事者”是定语后置,应译为“知道这件事的的宾客”;“白衣冠”活用作动词,译为“穿戴着白色衣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