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论语》无则,回答后面的问题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三省吾身( ) 传不习乎( ) 人不知而不愠( )
2. 解释下列词语
谋: 信: 罔: 知: 诲: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 传不习乎?
②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而”表转折用法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B.。温故而知新
C.择其善者而从之D.。人不知而不愠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1xǐng chuán yùn
2打算 真诚、诚实 迷惑 通“智”,聪明 教
3①(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②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他的缺点就(反省自己)加以改正
4D
5是关于学习方法的。 略(注意与实际联系,要言之有物)
阅读《<论语>六则》,回答下列问题。(共11分)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9.解释文中加点词语(3分)
温故而知新 思而不学则殆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0.下列句子中“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温故而知新B.择其善者而从之
C.人不知而不愠D.相委而去
11.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9、10C、11、略
下面各句中,“而”字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一样的是:( )(2分)
A: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B:学而时习之 C:人不知而不愠 D:择其善者而从之
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D:面山而居
下列各项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回去吧。 B: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凡是我父辈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够帮助我出谋划策打败吴国的,我将和他共同管理越国的政事。 C: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越轨,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D:我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与吴国这样的大国作对,导致老百姓流离失所,横尸遍野,这就是我的罪过,我请求你们允许我改变治国政策。
选出下列加点的“而”字意思都是“如果”的一项( )
A:如斯而已乎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揖巫马期而进之 C: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D: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唯求则非邦也与 B:且知方也 失其所与 安见方六七十 C:以吾一日长乎尔 D:亦各言其志也 子路率尔而对曰 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
②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他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③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
④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18.解释下列加横线字:
(1)晏子方食 (2)终再拜而辞曰 (3)以振百姓 (4)是臣代君君民也
19.文中两句划线句子的主语分别是 ,
20.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木之性日以离矣/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B.分食食之/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C.非有能硕茂之也/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D.传其事以为官戒/殚其地之出
21.翻译句子:
①使者反,言之公。②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
22.上文表现了晏婴怎样的思想性格?
18.1)方:正 (2)再拜:拜两拜 (3)振:通赈,救济 (4)君:统治
19.晏子;管仲
20.C
21..①使者回去,向(对)景公说了这件事。(“反”、补出“于”、介后) ②我不了解(晏子家的这种情况),这是我的过错。(补出“之”、“是”、判断句)
22.廉洁自律(自奉俭朴、提倡节俭)、安贫乐道、忠君爱民。(大意)
【解析】
18.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重点实词意思的判断方法有:(1)语境分析法(2)联想迁移法(3)结构分析法(5)字形分析法(4)语法分析法(6)成语词语印证法(8)通假代入法(7)邻词推断法等。“再拜”,古今异义,“拜两次”,不能理解为“再一次”;“振”,属于通假现象;“君”,属于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
19.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省略现象,分析时要抓住前后文的语境,第一处承前省略了主语“晏子”,因此主语应是“晏子”;第二处通过上文的“以书社五百封管仲”可知,“不辞而受”的主语应是“管仲”。
20.
试题分析:本题侧重考查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C项加点两字都属于使动用法;A、“日”名词作状语/“爪”名词作动词;B、“食”使动用法/“寿”名词作动词;D、“传”使动用法/“出”动词作名词。
21.
试题分析:文言文句翻译一般是按点给分,可以找出句中重点字词并做准确的翻译,一般的实词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
①“反”,通“返”,“返回”;“言之公”省略了“于”,翻译时应补出“于”,“对、向”;介词结构后置句
②“知”后省略宾语“之”,应补上,即“晏子家的这种情况”;“是”,“这”;判断句,翻译时加上“是”。
22.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思想,要抓住文中的有关人物的信息来判断,本文写了晏子家庭贫穷,国君的赏赐却不接受这一事件,从中可以总结出晏子“廉洁自律、自奉俭朴、提倡节俭、安贫乐道、忠君爱民”等方面的精神,大致意思是这些即可。
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4―16题。
勾践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吴,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中原:黄河中下游地区。
B. 然后卑事夫差 事,事情。
C. 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亲,亲人。
D. 寡人请更 更,更改,改变。
15、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勾践“争取民心”的一组是
(1)此则寡人之罪也 (2)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 (3)其身亲为夫差前马
(4)送往者,迎来者 (5)与大国执仇
A. (1)(2)(4) B. (2)(3)(4)
C. (1)(2)(5) D. (3)(4)(5)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勾践被赦归国后从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改变了以前的做法。
B. 勾践战败归国后埋葬那些战死者,并派三百人去吴国做下等官吏。
C. 勾践对国人说话的目的是为了向百姓请罪,并表明自己下一步的做法。
D. 勾践总结失败的原因是自己国家弱小却与大国对抗。
14、D 15、C 1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