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2—5题。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籍何以至此?” ……

(2)樊哙曰:“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司马迁《鸿门宴》)

2. 解释下列加点字。

(1)至鸿门,曰( ) (2)臣死不避( )

(3)先破秦入咸阳者之( ) (4)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

3.下列句子中与“天下皆叛”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今者有小人言 B. 乃欲以生劫

C. 为奈何 D. 行李往来

4.下列对刘邦和樊哙在席上的讲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刘邦的谢罪之词,极大地满足了项羽自矜功伐的心理需要,巧妙地平息了项羽的愤怒,使鸿门宴开始时的紧张气氛趋于平和。

B.刘邦与樊哙两人讲话的侧重点不同。刘邦侧重于小心辩解,樊哙则是理直气壮,斥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C.从战略措施的角度来看,刘邦的巧言申辩属于“以屈求伸”,而樊哙的厉言斥责则是“以攻为守”。

D.樊哙的席上讲话与刘邦的一模一样,这完全是张良一人事先安排好的,也证明了刘邦君臣上下的团结一心。

5.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_________________

[10204022dd03bbf8.jpg]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有知其者 修:长

B.此小大之也 辩:“辨”,区别

C.云气,负青天 绝:断绝

D.彼且恶乎哉 待:凭借

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小不及大知 ③而彼且适也

②蟪蛄不春秋 ④以知其然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鹏)且适南冥也B.(大椿)以八千岁为春

C.(宋荣子)定乎内外之分D.(列子、宋荣子)犹有所待者也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说明“小大之辩”时,庄子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B.穷发之北,指极荒远的不生草木的北方。

C.作者认为宋荣子还是“有所待”,而列子达到了真正逍遥的境界。

D.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桎梏,精神上达到绝对自由的状态。

8.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2)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4.C  绝:直上穿过

5.D  ①通“智”,②知道;③哪里,④什么。

[d2ce5e66a6f43b83.jpg]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立魏咎为魏王,陈平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围汉王于荥阳城。久之,汉王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汉王为太牢具,举进。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英才苑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进楚使。楚使归,具以报项王。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为之!愿请骸骨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史记·陈丞相世家》)

【注】①太牢具:牛羊豕三牲皆备的饭食,待客的最高礼数。②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平得天下,亦如是肉矣   宰:治理

B.久之,汉王之 患:担忧

C.行功邑,重之      爵:封爵

D.大王诚能出数万斤金     捐:捐献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纷纷,何时定乎    B.项王为人,恭敬爱人

C.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D.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善,陈孺子为宰

鄂侯争强,辨之疾

B.君王为之

俱欲出战,怒十倍

C.汉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善战者其势而利导之

D.吾以为亚父使,项王使

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以朱公子故也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陈平的离间奇谋的一组是 ( )

①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②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

③更以恶草具进楚使

④宣言……咸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⑤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

⑥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A.①②④  B.①⑤⑥  C.②③④  D.③⑤⑥

5.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陈平少有大志,足智多谋。刘邦荥阳被围,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使得项羽怀疑刚直忠诚之臣,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能够用贤不疑、不吝重金。他接受了陈平的反间计,让陈平便宜从事;又依计而行,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加深了项羽疑心。

C.项羽听信谗言,猜忌多疑。这样的的性格弱点,使得他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也使他生疑中计,贻误了战机。

D.范曾颇有谋略、性情刚直。他欲急攻荥阳,体现了正确的战略主张;但他又任气使性,面对项羽的生疑,他忿而离去,最终使敌人的计谋得逞。

1—5、DBDCC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相州昼锦堂记

欧阳修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

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悔之。若季子不礼其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年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惟大丞相魏国公[注]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余虽不荣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

[注]:魏国公:韩琦,河南相州人,北宋著名的大臣。

(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下列句子中,加点文言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士方时,困厄闾里 穷:不得志,不显贵

B.、买臣弃于其妻 见:看见,发现

C.、矜名誉为可 薄:轻视,认为可耻

D.、天下于泰山之安 措:放置,治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B.、

C.、D.、

3、下列四组句子,分别能表现魏国公的远大志向和丰功伟绩的一组是

A.、B.、

C.、D.、

4、对本文的有关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写世人追求富贵,以衣锦还乡为荣,为下文写魏国公做陪衬。

B.、文章第三段先写魏国公的身世和经历,然后重点写魏国公的志向和抱负。

C.、文章运用对比,态度鲜明;叙事简洁,议论精辟,含蓄隽永。

D.、本文对昼锦堂的营建情况和周遇的环境只字未提,目的只是为了更集中地写魏国公。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以耀后世而垂无穷。

译文:

(2)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

译文:

1、B      2、B      3、B     4、D

5、

(1)只是(追求)恩德遍及百姓,并且功勋延及国家,来光耀后世而流传无穷无尽。

(2)从中可见魏国公是怎样来看待富贵的,而他的志向难道是能轻易地衡量吗?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以下各题。

权善才,高宗朝为将军,中郎将范怀义宿卫昭陵,有飞骑犯法,善才绳之。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言善才等伐陵柏,大不敬。高宗悲泣不自胜,命杀之。大理丞狄仁杰断善才罪止免官。高宗大怒,命促刑。仁杰曰:“法是陛下法,臣仅守之。奈何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请不奉诏。”高宗涕泣曰:“善才斫我父陵上柏,我为子不孝,以至是。知卿好法官,善才等终须死。”仁杰固谏,侍中张文瓘以笏挥令出,仁杰乃引张释之高庙、辛毗牵裾之例,曰:“臣闻逆龙鳞,忤人主,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居桀纣时则难,尧舜时则不难。臣今幸逢尧舜,不惧比干之诛。陛下不纳臣言,臣瞑目之后,羞见释之、辛毗于地下。”高宗曰:“善才情不可容,法虽不死,朕之恨深矣,须法外杀之。”仁杰曰:“陛下作法,悬诸象魏徒流及死,具有等差,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法既无恒,万方何所措其手足?陛下必欲变法,请令日为始。”高宗意乃解,曰:“卿能守法,朕有法官。”命编入史。

[注]①飞骑:唐代皇帝的侍卫军士。②张释之:西汉人,以善谏闻名。辛毗:三国魏人,以力谏闻名。③象魏:宫廷外的阙门,古代张榜公布法令的地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和“乃”相同,“止”和“仅”不同

B.“因”为“乃”相同,“止”和“仅”也相同

C.“因”和“乃”不同,“止”和“仅”相同

D.“因”和“乃”不同,“止”和“仅”也不同

3.“以至是”一句中“是”字指代的内容是

A.悲泣不自胜,命杀之B.大怒,命促刑

C.以数株小柏而杀大臣D.我为子不孝

4下列关于对话中人物称谓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B.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C.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D.朕是古人的自称,本来没有贵贱之分,自秦始皇开始专用为诸侯王或皇帝的自称。

以下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5.徒流及死,具有等差

A.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等级次第

B.囚徒流放和处死,都有相等的差别

C.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相等的差别

D.服劳役、流放直到死刑,都有等级次第

6.①不惧比干之诛 ②高宗意乃解

A.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情绪这才缓解

B.①不怕像比干那样受到指斥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C.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主意这才消释

D.①不怕像比干那样遭受杀害 ②高宗的情绪之才缓解

7.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从分句间语意关系的角度看,相同的一组是

①自古以为难,臣以为不难。

②岂有罪非极刑,特令赐死?

③陛下必欲变法,请今日为始。

④卿能守法,朕有法官。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权善才得罪了飞骑,飞骑为了报复;利用高宗奉守孝行的心理,竭力要将善才的过错酿成死罪,从而引发了高宗和狄仁杰之间是否要处死善才的一场激烈争论。

B.由于狄仁杰坚持己见,拒绝执行高过的命令,高宗为此十分恼怒,在这君臣双方相持不下时,侍中张文瓘挥动笏板,要仁杰离去,但仁杰仍然援引古例强行谏劝。

C.狄仁杰在谏劝时,十分讲究语言艺术,他称赞高宗有如尧舜,而尧舜又是以宽厚仁爱为本的君主,这就使得高宗感到十分为难,为此不得不接受仁杰的谏劝。

D.狄仁杰认为法令既已公之于众,就不可有徇情枉法而罚非其罪的事情,他主张法令不可无常,使全国上下无所适从,只要法令没有改变,就不可将善才处以极刑。

D     B     C      D      D     C     A      C

崔杼与庆封谋杀齐庄公。庄公死,更立景公,崔杼相之。

庆封又欲杀崔杼而代之相,于是崔杼之子,令之争后。崔杼之子相与私哄,崔杼往见庆封而告之。庆封谓崔杼曰:“且留,吾将兴甲以杀之。”因令卢满嫳兴甲以诛之。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烧其室屋,报崔杼曰:“吾已诛之矣。”崔杼归,无归,因而自绞也。

庆封相景公,景公苦之。庆封出猎,景公与陈无宇、公孙灶、公孙虿诛封。封以其属斗,不胜,走如鲁。齐人以为让,又去鲁而如吴。王予之朱方。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围朱方,拔之。得庆封,负之斧质,以徇于诸侯军,因令其呼之曰:“毋或如齐庆封,弑其君而弱其孤,以亡其大夫。”乃杀之。

黄帝之贵而死,尧舜之贤而死,孟贲之勇而死,人固皆死。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凡乱人之动也,其始相助,后必相恶。为义者则不然,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后世以为法程。

(取材于《吕氏春秋·慎行》)

注:①朱方:地名。②忮(zhì):嫉妒、侵害。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杼相之 相:辅佐。

B. 崔杼之子 :挑拨。

C.景公与陈无宇……诛封 诛:杀掉。

D.始而相与,久而相信 与:结交。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成分,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人)得庆封,负之斧质

B.齐人以为让(鲁)

C.(卢满嫳)尽杀崔杼之妻子及支属

D.(庆封)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

4.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达不义之人没有好结果的一组是

①吾已诛之矣 ②(崔杼)无归,因而自绞也 ③荆灵王闻之,率诸侯以攻吴 ④若庆封者,可谓重死矣 ⑤身为戮,支属不可以见,行忮之故也 ⑥其始相助,后必相恶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⑤

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杼与庆封的交往是小人之间的勾结和利用。

B.鲁国由于荆灵王的干涉而赶走了庆封。

C.崔杼因家破人亡而自杀身死。

D.按照大义行事的人才会有真正的友谊。

C    A     B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目。

醉书斋记

于堂左岔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是也。条几二,一称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莆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只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痫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页,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迷见。客伺久,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他日忽自悔,诺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放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郭?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敝帽子。②刘伶新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族,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潜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组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颜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D     C     B     B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目。

醉书斋记

于堂左岔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是也。条几二,一称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麈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莆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倾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只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痫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页,辄怒而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已入,值余方校书,不迷见。客伺久,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一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

他日忽自悔,诺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②,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倘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放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意于红裙郭?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

(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敝帽子。②刘伶新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 省:知道。

B.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烂漫:坦率自然的样子。

C.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僻:怪僻,

D.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 赚:获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够表现作者“醉书”的一组是

①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

②随意抽书一族,据坐批阅之

③则朱墨潜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

④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

⑤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

⑥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

A.①③④ B.③⑤⑥ C.①②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鲜红的状态,展示了一个嗜书知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B.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组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人,囚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D.作者本打算成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颜其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竹床一,垒以之;木榻一,卧以之。

译文:

(2)家人铜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

译文:

(3)因思余于书,诚不异怜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

译文:

1.D    2.C    3.B   4.B

5.(1)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

(2)家中窥见(这种情形)的人,都诧异惊愕,不能猜测(我的)意图在哪里。

(3)于是想到我对书(的痴迷),确实与刘伶对酒(的痴迷)没有什么区别,正担心刚刚发誓却又随即违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书博鸡者事(节选)

(明)高 启

博鸡者袁人,素无赖,不事产业,日抱鸡呼少年博市中,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之下。

元至正间,袁有守多惠政,民甚爱之。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守自负年德,之,闻其至,笑曰:“臧氏之子也。”或以告臧,臧怒,欲中守法。会袁有豪民尝受守杖,知使者意嗛守,即诬守纳已赇。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

一日,博鸡者遨市。众知有为,因让之曰:“若素名勇,徒能藉贫孱者耳。彼豪民恃其赞,诬去贤使君,袁人失父母。若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博鸡者曰:“诺!”即入阁左呼子弟素健者,得数十人,遮豪民于道。豪民方华衣乘马,从群奴而驰。博鸡者直前捽下提殴之。奴惊,各亡去。乃褫豪民衣自衣,复自策其马,麾众拥豪民马前,反接,徇诸市,使自呼曰:“民诬太守者视此!”一步一呼,不呼则杖其背,尽创。……日暮,至豪民第门,捽使跪,之曰:“若为民不自谨,冒使君,杖汝,法也。敢用是为怨望!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汝罪宜死。今姑汝,后不善自改,且复妄言,我当焚汝庐,戕汝家矣!”豪民气尽,额叩地,谢不敢。乃释之。

博鸡者告众曰:“是足以报使君未耶?”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来白,犹无益也。”博鸡者曰:“然。”即连楮为巨幅,广二丈,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台臣弗为理。乃与其徒日张“屈”字游金陵市中。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使者。

方是时,博鸡者以义闻东南。

[注]①袁:袁州路,在今江西宜春一带。②臧氏之子:语出《孟子·梁惠王下》,指鲁平公宠臣臧仓,曾阻止平公见孟子。③嗛(xián):怀恨。④褫(chǐ)剥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守自负年德,之 易:看不起

B.若丈夫,不能为使君一奋臂耶 诚:果真

C.至豪民第门,捽使跪,之曰 数:责备

D.今姑汝 贷:借给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鸡者一向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使性好斗,所以乡里侠者都瞧不起他。

B.袁州路长官旋政,多有利民之举措,因此受到百姓的爱戴;然而他也因年龄大、品德好而自负,以致遭陷害

C.臧使者因为袁守的一句话,而不惜滥用权力,以报私怨,实属狠毒暴横之人。

D.博鸡者能够成名,是因为他见义勇为,既惩治了豪民,又为袁守申冤,并使臧使者被黜。

1.D        

2.D        

3.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 题。

贺仁杰,字宽甫,京兆人。父贲,有材略,善攻战,数从军有功。尝室于毁垣中,得白金七千五百两,谓其妻郑曰:“语云:匹夫无故获千金,必有非常之祸。”时世祖以皇太弟受诏征云南,驻军六盘山,乃持五千两往献之。世祖曰:“天以踢汝,焉用献!”对曰:“殿下新封秦,金出秦地,此天以授殿下,臣不敢私,愿以助军。”且言其子仁杰可用,即召入宿卫。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己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仁杰从世祖,南征云南,北征乃颜,皆著劳绩。后与董文忠居中事上,同志协力,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多所稗益,而言不外泄,帝深爱之。帝一日召仁杰至榻前,出白金,谓之曰:“此汝父六盘所献者,闻汝母来,可持归养。”辞不许,归白母,尽散之宗族。帝欲选民间童女充后宫;有司买物,多非土产;山后盐禁,久为民害:皆奏罢之。民为之立祠。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特授正议大夫、上都留守。尚书省立,桑哥用事,奏上都留守司钱谷多失实。召留守怱刺怱耳及仁杰廷辨,仁杰曰:“臣汉人,不能禁史敢奸,致钱谷多耗伤,臣之罪。”忽刺忽耳曰:“臣为长,印在臣手,事未有不关白而能行者,巨之罪。”帝曰:“以爵让人者有之,未有争引咎归己者。”置勿问。仁杰在官五十余年,为留守者半,车驾春秋行幸,出入供亿[注],未尝致上怒。其妻刘没,帝欲为娶贵族,固辞,乃娶民间女;已而丧明,夫妻相敬如初,未尝置媵妾。大德九年,年七十二,请老,归第。后成祖崩,仁宗入清内难,念世祖旧臣,欲有所咨访,召赴阔,行至樊桥而卒。(节选自《 元史· 贺仁杰传》 )

[ 注] 供亿:供给,供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室于毁垣中 治:修建。B.臣不敢私:独占。
C.且言其子仁杰可用 状:情况。D.为留守者半 居:超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闻汝母来,可持归养B. 辞不许,归白母

呼中丞之名而晋之,谈笑死       问今是何世,不知有汉

C. 有司买物,多非土产 D. 帝欲娶贵族
无忘乃父之志            谁大王为此计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贺贲害怕因意外获金而招致祸患,就以“助军”为由将大部分所获之金献给了受诏征云南的世祖。世祖任命其子贺仁杰为宿卫。

B.贺仁杰屡建战功并数进忠言,颇得世祖喜欢;他敢于为民请命,深受百姓爱戴。世祖曾以供养母亲为由把其父所献之金送还给他,但他最终未接受。

C.皇帝根据桑哥的反映,要忽剌忽耳与贺仁杰到朝廷说清钱粮管理的何题,他二人都主动承担责任,皇帝为之感慨,就不再追究这件事情了。

D.无论是对皇帝还是对出身低微、双目失明的妻子,贺仁杰的所作所为都无不妥。仁宗即位后,召请告老归乡的贺仁杰赴京,他却在应诏途中去世。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军帅怒贲不先白已而专献金。下贲狱。世祖闻之,大怒,执帅将杀之,以勋旧而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都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2. D   

3. B
4.(1)贺贲的主帅对他事先不禀告自己就擅自(向世祖)献金感到愤怒,把贺贲关进监狱。世祖听说这事,非常愤怒,逮捕了主帅将要杀他,因为(他)是有功的老臣而作罢。

(2)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