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龁①草饮水,翘足而陆②,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③之,连之以羁絷,编之以皂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之,骤之,整之,齐之,前有橛饰④之患,而后有鞭筴之威,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然且世世称之曰“伯乐善治马”,此亦治天下者之过也。
(节选自《庄子·外篇·马蹄》)
①龁(hé):咬嚼。②陆:跳跃。③雒:通作“烙”,指用烙铁留下标记。④橛饰:橛(jué):马口所衔之木,今用铁制,谓马口铁。饰:指马络头上的装饰。
文段展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4分)找出所学内容中与之相似的事例。(2分)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这一思想的积极意义。(6分)
【答案】
表现了庄子反对束缚和羁绊,提倡返归自然的政治主张。(4分) (答无为而治可给2分)可联系“揠苗助长”、“龚自珍笔下文人画士之病梅”等,结合自身、现实举例。(2分)现实意义言之成理即可。(6分)
【解析】
试题分析:仔细研读文段,可将其分为三部分:第一句为第一部分,叙述“马之真性”;第二、三句为第二部分,叙述伯乐对马之真性的约束与摧残;最后一句为第三部分,属点睛之笔,表明统治者治理天下和伯乐治马是一样的道理。由此分析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文言文,解释文中加点字
商於子家贫,无犊以耕,乃牵一大豕驾之而东。大豕不肯就轭①,既就复解:终日不能破一畦。宁毋先生过而尤之曰:“子过矣!耕当以牛,以其力之巨能起块也,蹄之坚能陷淖也。豕纵大,安能耕耶?”商於子怒而弗应。宁毋先生曰:“今子以之代耕,不几颠之倒之乎?吾悯而诏子,子乃反怒而弗答,何也?”商於子日:“子以予颠之倒之,予亦以子倒之颠之。吾岂不知服田必以牛,亦犹牧吾民者必以贤。不以牛,虽不得田,其害小;不以贤则天下受祸,其害大。子何不以尤我者尤牧民者耶?”宁毋先生顾谓弟子曰:“是盖有激者也。”
(选自明·宋濂《宋学士文集》)
[注释] ①轭(è):牛拉东西时驾在颈上的曲木。
解释:①尤:②过 : ③安 :④以: ⑤牧:⑥顾:
【答案】①尤:责备 ②过:错③安:怎么 ④以:认为 ⑤牧:统治、管理⑥顾:回头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将文章大意看懂。然后,这几个实词的意义都在课内文言文中出现过,所以可以在识记的基础上,再结合理解和推断从而作出正确解释。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文言词语
(1)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2)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3)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4)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余嘉其能行古道
【答案】1、卒:通“猝”突然;2、胜:承受、禁得起 3、次:旁边; 4、树:种植; 5、庸:怎么,难道6、嘉:赞许,赞扬
【解析】
试题分析:课内文言实词,主要是要理解文意,要结合该词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来分析,当然也要识记。这类题难度不大。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用斜线(/)给下面画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5分)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孙丑上》
【答案】“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断句题,断句抓住常见的“者”“也”“焉”“乎”“矣”“哉”“欤”“耶”等句尾虚词, “故”“夫”“盖”“惟”句首词语,再要注意陈述主体的变化、事件的切分。本题抓住“矣”“者”“也”基本可以断开。“苗则槁矣”陈述对象变化,前面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各2分)
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分)
译:
②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2分)
译:
③诏书切峻,责臣逋慢(2分)
译:
①哪里用得着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②处境困难却更加坚定不移,不改变远大志向。
③诏书严厉急切,责怪我逃脱怠慢。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世 之 治 也 行 善 者 获 福 为 恶 者 得 祸 及 其 乱 行 也 行 善 者 不 获 福 为 恶 者 不 得 祸 变 数 也 智 者 不 以 变 数 疑 常 道 故 循 福 之 所 自 来 防 祸 之 所 由 至 也 遇 不 遇 非 我 也 守 其 所 志 而 已 矣
(取材于《中论·修本》)
【答案】 世之治也/行善者获福/为恶者得祸/及其乱行也/行善者不获福/为恶者不得祸/变数也/智者不以变数疑常道/故循福之所自来/防祸之所由至也/遇不遇非我也/守其所志而已矣
【解析】 做“古文断句题”时,要在通读全文、了解文段主要意思的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断。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准确划分句子的结构成分;②弄清对话的施受和引语起止;③借助发语词、关联词、语气助词等划定句子的起始;④依据古文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句;⑤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本段文字,了解大意并不困难,断句主要看句子结构和语气词即可做出所断位置的判断。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本内容的理解——断句的能力。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齐桓公用管仲之谋,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以朝诸侯,用区区之齐显成霸名。魏用李克,尽地力,为强君。自是之后,天下 争 于 战 国 贵 诈力 而 贱 仁 义 先 富 有 而 后 推 让 故 庶 人 之 富 者 或 累 巨 万 而 贫 者 或 不 厌 糟 糠 有 国 强 者或 并 群 小 以 臣 诸 侯 而 弱 国 或 绝 祀 而 灭 世。以至于秦,卒并海内。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19.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2分)
20.用原文中的词句概括齐、魏强国的经济措施,不超过15个字。(2分)
【答案】
18.天下争于战国/贵诈力而贱仁义/先富有而后推让/故庶人之富者或累巨万/而贫者或不厌糟糠/有国强者或并群小以臣诸侯/而弱国或绝祀而灭世
19.表 世家
20.通轻重之权,徼山海之业;尽地力
【解析】
18.短文中画线句子理解上难度适中。能理解其中的意思,这是文言断句的基础和前提。除此外,也有一方法帮助断句。比如,关注句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句子中常常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画线句子中的“天下”“战国”“诈力”“仁义”“庶人之富者”“贫者”“糟糠”“强国者”“群小”“诸侯”“弱国”等都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就可分辨其为主语(谓语动词前)还是作宾语(谓语动词后),从而知在其前或后断开。当然,对称的文言结构形式、用在句首或句尾的文言虚词也是断句的重要参考。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19.《史记》有五种体例:“本纪”按编年记载历代帝王的兴衰和重大历史事件;“表”以年表形式,按年月先后的顺序,记载重要的历史大事;“书”记载各种典章制度的演变,以及天文历法等“世家”记载自周以来开国传世的诸侯,以及有特殊地位的人物事迹;“列传”记载社会各阶层的代表人物事迹。《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
20.本题要求用原文中的词句来概括齐、魏的强国之道,难度不大。但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在短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这就是开头的两句话。第一句中“以朝诸侯”,第二句中“为强君”分言齐、魏两国成为强国。这两句前即为齐魏两国成国强国的措施。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
17.用斜线“/”给下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不超过 6 处)(3分)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者,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亦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选自苏洵《名二子说》)
【答案】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若无所为者/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抓住语言标志法。此题可根据句末语气词“者”“也”“乎”和句首语气词“而、则”及人称代词“吾”等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车轮、辐条、车篷和车厢底部的横木,它们在车上都有重要的作用,可唯独拦在坐车人胸前用作扶手的那一条横木——轼,好像没有什么用处。要是去掉轼那么我没有见过这个样子算是完整的车子。轼啊!我担心你不注意表面的修饰啊!天下的车子,没有不经由车辙,可是人们谈论到车子的功劳,车辙是不相干的。虽然如此,车翻马倒了,灾祸也不会波及车辙。这车辙呀,正好处在灾祸和幸福之间。辙啊,我料知你能免除灾殃了!
阅读材料,完成后面的题。(10分)
18.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吾 恒 恶 世 之 人 不 知 推 己 之 本 而 乘 物 以 逞 或 依 势 以 干 非 其 类 出 技 以 怒 强 窃 时 以 肆 暴 然 卒 迨 于 祸。有客谈麋、驴、鼠三物,似其事,作《三戒》。
(选自柳宗元《〈三戒〉并序》)
19.《三戒》是由《黔之驴》、《 》和《 》组成的一组寓言。(2分)
20.试根据上面这段文字,概括《三戒》的主旨。(2分)
【答案】
18.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非其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以肆暴/然卒迨于祸。评分建议:每处1分。少于6处,见对给分;多于6处,见错扣分。
19.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20.讽刺社会上那些仗势逞强、耍奸使坏、自招灾祸的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围绕柳宗元的《三戒》寓言出题,入口小,考题也为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规东西。小题1断句题是文言文考试中的难点,关键是我们答题时要注意句中的语意停顿,关注表停顿的文言虚词,同时古汉语讲究语言的整齐,两两对举;小题2属于文学常识,熟记即可;小题3考主旨,针对所选文章,寓言我们写出讽刺教育意义就行了。本题难度不大。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附:参考译文
我常常厌恶世上的有些人,不知道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而只是凭借外力来逞强,或者依仗势力和自己不同的人打交道,使出伎俩来激怒比他强的对象,趁机胡作非为,但最后却招致了灾祸。有位客人同我谈起麋、驴、鼠三种动物的结局,我觉得与那些人的情形差不多,于是就作了这篇《三戒》。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5分)
养竹记
白居易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①私第之东亭而处之。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茸②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 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
【注】①关相国:指关播,唐德宗时任宰相。②摹(běng)茸:草木茂密貌。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心空,空以体道 体:实践
B.刑余之材,长无寻焉 寻:寻找
C.始于长安求假居处 假:借
D.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闻:使……听到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 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
B.由是筐篚者斩焉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C.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D.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门见山,用“竹似贤”统领全文,咏物托意,理趣盎然。
B.第一段连用四个排比,从竹之“本固”、“性直”、“心空”、“节贞”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以竹喻君子,物我之情交融。
C.第二段记叙了作者惜竹被严重破坏到精心疗治病竹的经过,为下文阐述“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这一道理张本。
D.文章末段,由竹子的遭遇联想到人才的遭遇,从而揭示了文章希望统治者惜才、爱才、重用人才的主旨;写法上具有托兴幽远、寄慨遥深的特点。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竹 植 物 也 于 人 何 有 哉 以 其 有 似 于 贤 而 人 爱 惜 之 封 植 之 况 其 真 贤 者 乎
1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3分)
(2)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3分)
14.B
15.A
16.D
17.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错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8.(1)第二天,行走到亭的东南角,在这里看到一丛竹子。 (得分点一处1分:明日、履、于斯)(2)(竹子)被俗人看得低贱,砍削弃置到这等模样,但它的本性还在。(得分点一处1分:见贱、若是、犹存)
【解析】试题分析:
14.文言文实词理解必须回到原文中,根据原文“彗帚者刈焉” 把那些繁盛茂密的草木铲掉,这里的“寻”应作名词,指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15.则:均为连词,表承接,就。B焉:上句,代词,它们;下句,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C其:上句为代词指物,它、竹子;下句表反问语气。D.来;因为
16.《养竹记》咏物托意,将喻体与主体并列,具有明白晓畅、主旨鲜明的特色。
17.利用文言文标志法来断句。“……也”为判断句可知“竹,植物也。”在标点处断开;“哉、乎”为句末语气词,“之”为代词,这几处断开即可。
18.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定要回归到原文,一般采用直译,直译不过来就采用意译,遵守“信”“达”原则。翻译时还要注意把剧中关键字词意义用法、特殊句式译出来,这是得分点。(1)关键词“明日”古今异义词,译为第二天;“履”作动词,译为行走;“于斯”状语后置,译为在这里。(2)关键词“见贱”表被动,译为被……看得低贱;“若是”译为到这等模样;“犹存”译为还存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