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1),俭,吾从众。拜下(2),礼也;今拜乎上,泰(3)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
【注释】 (1)纯:丝绸,黑色的丝。(2)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3)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10.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重视周礼,但又不拘泥于周礼,所以,对待礼帽的质地,他赞同从俭,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
B.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丝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一做法,说明他并不是坚持周礼是不能变的,而是认为其是可以“损益”的。
C.孔子在礼节仪式上从俭不从奢,跟他强调礼的本质,不苛求礼的形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D.孔子主张根据实情,对周礼进行“损益”,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11.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3分)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答案】
10.A
【小题2】孔子认为,礼节仪式只是表达礼的一种形式,尊礼守礼重点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心,要从内心和情感上体悟礼的根本。(3分)
【解析】
10.
试题分析:选文的意思是,孔子说:“用麻织礼帽,是合乎礼制的;现在的人们改用丝帛,说这样节俭,我遵从大家的做法。君臣相见,做臣的先在堂下跪拜,这是合乎礼制的;现如今大臣直接到堂上跪拜君主,这样就过于骄泰了,即使违背众人意愿,我仍然主张先在堂下跪拜。”由此可知,A项“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有误。孔子对今人不依礼面见君主的做法显然不满。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
试题分析:本题所选文段意思是,林放问什么是礼的根本。孔子回答说:“你问的问题意义重大,就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可见,对于“礼”,孔子重视的是内心和情感,而不是形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6分)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8.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 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 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9.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答案】
8.C (3分)
9.示例:“择友”和“择处”,都是选择有益于仁德养成的外部环境。与修养高于自己的人交友,以友辅仁,见贤思齐,可以取友之长、补己之短。(从其他角度解释,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8.
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说明的道理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不知”是不明智,“知”为“智”的通假字。据此,可知C项错。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9.
试题分析:“无友不如己者”,有人解释为,不和自己不同道的人做朋友,也有人解释为不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无论哪一种解释都体现出孔子所讲的择友标准,那就是以提高自身修养的需要。只有和优秀的人做朋友,和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才能使自己快速进步。这个句子和上面“择处”的选段所说的是同一个道理。考生分析清楚即可。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8.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2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监河侯借粮。
9.我昨天来的时候,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发现)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
10.我失去了平日生活的环境,没有地方安身,我只要有一点水就能活下去。
【解析】
试题分析:略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周宅丰、镐①,近戎。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②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③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兵数至而无寇。至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④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
【注】 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②戎: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③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被立为皇后。④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8.为高堡于大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褒姒视之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如果戎人来到(丰、镐),便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就都来救天子。
9.褒姒看到后非常高兴,(对这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
【解析】
试题分析:
8.略
试题分析:
9.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8.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晏子说:)“该不会是楚国的水土使人擅长偷东西吧?”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遭到羞辱了。”(“得无”1分,“使民善盗者”1分,“熙”1分,“反取病”1分,句意通顺1分)
9.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一样。(每小句1分,句意通顺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8.略
试题分析:
9.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注],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 受吏民之垢: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意即担任楚国令尹一事。
8.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出见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最后来慰问,难道有什么要说的吗?
9.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最后来慰问,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
【解析】
试题分析:
8.略
试题分析:
9.略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8.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王子猷住在山阴,一天夜晚下了大雪,他睡觉醒来,打开房门,命仆人酌酒,四周望去,白茫茫一片。
9.有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王子猷回答说:“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现在兴尽就返回家,为什么一定要见到戴安道呢?”
【解析】
试题分析:
8.略
试题分析:
9.略
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人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
8.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行贤而去自贤,安往而不爱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那个美的觉得她自己很美,我并不感到她美。
9.品行贤良但去掉自以为贤明的行为,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爱戴呢?
【解析】
试题分析:
8.略
试题分析:
9.略
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8.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8.狗、马是人们所熟悉的,早晚都显现在人们面前,不可仅仅画得相似而已。(罄:完全显现;类:像。)
9.鬼怪是无形的,不显现在人们面前,所以容易画。
【解析】
试题分析:
8.略
试题分析:
9.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5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①颜路:颜渊的父亲。②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19.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厚葬颜渊?(2分)
20.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行为,说说他是怎样的人。(3分)
【答案】
19.因为从颜渊的家境和地位看,厚葬颜渊在当时是不符合礼的。
20.从第一则材料看,孔子爱生如子。从后面的材料看,孔子在处理颜回埋葬的问题上很理智,他不以个人好恶而感情用事,他很守“礼”,但也并没有以老师的尊严,硬性制止学生厚葬颜渊。(答案要点:爱学生,行事坚守礼义,讲原则却不死板。)
【解析】
19.
试题分析: “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孔子本来就有“从俭”之论,葬孔鲤是这样,所以坚持主张“从俭”安排颜渊的丧葬。 只有这样才合“礼”。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 三则材料的侧重点是不同的。第一则是写对颜渊去世的悲痛。第二则是写孔子主张“从俭”“合礼”地安葬颜渊,但也没有阻止颜路等人厚葬颜渊的行为。第三则写孔子反对卖掉自己的车子为颜渊买椁,而使自己步行,因为他曾担任过大夫一级的官职务,而大夫一级的官职是要有车的。这说明了他的严谨。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