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3分)

刻 削 之 道 鼻 莫 如 大 目 莫 如 小 鼻 大 可 小 小 不 可 大 也 目 小 可 大 大 不 可 小 也 举 事 亦 然 为 其 后 可 复 者 也 则 事 寡 败 矣。

(《韩非子•说林下》)

【答案】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断对3处给1分,多断酌情扣1—2分,用铅笔画“/”不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鼻、目、也、举、则”,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雕刻的技巧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为了以后可以再有挽回的余地,那么事情很少会失败了。

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的划线部分断句。(4分)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昔禹之治水,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

 

【答案】

凿龙门,决大河/而放之海/方其功之未成也/盖亦有溃冒冲突可畏之患/惟能前知其当然/事至不惧而徐为之图/是以得至于成功(一处0.5分)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决、而、方、也、盖、惟、然、是”,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译文

古代的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但要有超出普(通世)人的才华,也必须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过去大禹治水,打通龙门,疏通大河,使河流流进大海。当他的功业尚未成就的时候,也有溃堤、渗露(冲突也是溃堤的渗露的意思)等等可怕灾祸,只有能够预先知道事情的龙去脉,事情到了(可以)不畏惧而且(能够)慢慢地为这件事情谋划,因此能够得到最终的成功。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的划线处断句。(限划10处)(5分)

及去周,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以言乎: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取材于《孔子家语》)

【答案】凡当今之士/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孔子曰/敬奉教/自周反鲁/道弥尊矣。(限划10处)

【解析】

试题分析: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具体做法,可以找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找虚词(如句首语气词、句末语气词、句首关联词、句首时间词等),找对话(注意曰、云、言等词),找修辞(如对偶、反复之类),找固定结构(如“是以”、“以故”等),找对称句式。本题所给文段从内容来看“曰”,是一个断句的标志;“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是对称句式;“好讥议人者也”“好发人之恶者也”是一组对称句式;“无以有己为人子者”“无以恶己为人臣者”是一组对称句式;“孔子”,人名,“周”“鲁”国名。考生了解了这些信息,正确断句就很容易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等到离开周国时,老子去送他,说:“我听说富贵者拿财物送人,仁者用言语送人。我虽然不能富贵,但私下用一下仁者的称号,请让我用言语送你吧!凡是当今的士人,因聪明深察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欢讥讽议论别人的人;因知识广博喜好辩论而危及生命的,都是喜好揭发别人隐私的人。作为人子不要只想着自己,作为人臣要尽职全身。”孔子说:“我一定遵循您的教诲。”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约有三千人。

把下面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仪)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3分)

【答案】(张仪)到了楚国,又用丰厚的礼物贿赂掌权的靳尚,让他在楚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编造谎言。

【解析】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如:去,到;因:用,以;厚:形容词动用,丰厚的礼品;币:引申为贿赂,收买;诡辩:谎言。课文中的文言翻译,所占语法点甚多,平时要多加练习。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段,完成后面题目。(9分)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X”的感慨?

1.X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3分)

A.江州司马青衫湿 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 D.杜鹃啼血猿哀鸣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委身(托身)为(商人)人妇 (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 (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 (安静)然自安,感(这)人言

D.(因此)(作)长句(七言诗) (作歌)以赠之

3.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左迁:升官 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 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 《霓裳》:唐代乐曲名

D.击节:打拍子 呕哑:形容单调的乐声

【答案】

1.C

2.D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联系前文内容,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有某些相通之处,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妇”以后的处境也有某些类似之处,所以作者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

试题分析:因:副词,于是。虚词有多个义项,要依据语境、词性等来理解。例如:①介词,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②介词,趁着。因其无备,卒然击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左迁:降职,贬官。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左迁,犹言下迁,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考点:识记古代汉语常识内容。能力层级为识记A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回答问题。(6分)

(一)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告诸往而知来者。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

(二)孟子日:“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

(1)子贡引用《诗》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意在说明什么道理?(3分)

(2)请分别指出“告诸往而知来者”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所包含的学习道理。(3分)

【答案】

【小题1】意在说明人(君子)应像切磋琢磨器物(骨、角、象牙、玉石)那样,不懈追求自身完善。

【小题2】“告诸往而知来者”:学习要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学习应当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由此及彼,通达事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则《论语》记叙了子贡与孔子探讨为人之道的事,从孔子的语言来看,他要求人应该有更高的品质,所以子贡所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即指人要不懈追求自完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2】

试题分析:“告诸往而知来者”意为“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因此可有用“举一反三”来概括。“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意为“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此句要要求人要到一定程度,才能通达,才能灵活运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1)子贡说:“贫穷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骄傲自大,怎么样?”孔子说:“这也算可以了。但是还不如虽贫穷却乐于道,虽富裕而又好礼之人。”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三,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2)孟子说:“孔子登上了东山,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了泰山,觉得天下变小了。所以看过大海的人,就难以被别的水吸引了,在圣人门下学习的人,就难以被别的言论吸引了。观赏水有一定的方法,一定要观赏它的波澜。日月都有光,细小的缝隙必定都照到。流水这东西,不流满洼坑就不再向前流;君子有志于道,不到相当程度就不可能通达。”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5分)

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简子曰正旦放生示有恩也客曰民知君之欲放之故竞而捕之死者众矣君如欲生之不如禁民勿捕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取材自《列子·说符》)

【答案】邯郸之民以正月之旦献鸠于简子,简子大悦,厚赏之。客问其故 / 简子曰 / 正旦放生 /示有恩也 / 客曰 / 民知君之欲放之 / 故竞而捕之 / 死者众矣/ 君如欲生之 / 不如禁民勿捕 / 捕而放之 / 恩过不相补矣。简子曰:“然。”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

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

(《新唐书魏徵传》)

【答案】帝尝问群臣/徵与诸葛亮孰贤/岑文本曰/亮才兼将相/非徵可比/帝曰/徵蹈履仁义/以弼朕躬/欲致之尧舜/虽亮无以抗。(3处1分,扣完为止。)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应该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才能完成,属于理解翻译知识点。这是一段对话,分清对话者和对话内容,大部分当断地方就解决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节选自《论语·微子》)

许由喟然叹曰:匹夫结志,固如盘石。采山饮河,所以养性,非以求禄位也;放发优游,所以安己不惧,非以贪天下也。(节选自汉蔡邕《琴操·河间杂歌·箕山操》)

20.面对出仕与否,子路和许由各有什么不同的选择?(2分)

21.简要评价这两种人生观。(3分)

【答案】

【小题1】(2分)面对出仕与否的选择,子路认为“不仕无义”,许由却坚决表明“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的志向。(用自己的话阐释也可以。)

【小题2】(3分)子路以天下为己任、勇于担当,体现了社会责任感。(1分)许由拒绝荣禄、谦让隐退,听从内心呼唤,回归自然。(1分)都是个人追求,无所谓对错。(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选文表达的观点。乙则材料出自许由洗耳的典故。甲乙两则材料中,子路和许由对出仕与否的选择是不同的。子路的“不仕无义”明确表达了积极的出仕观。而许由的“非以求禄位”“非以贪天下”则明确表达了出世观,且该典故中许由洗耳的行为更典型的表达了他的出世思想。

考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我国历史上历来有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观,但将这两种人生观发挥到了极致的先哲都收到了后世的崇敬和赞扬,如孔孟、老庄。子路是孔子的弟子,自然追求积极入世的人生,许由继承老庄,厉行出世哲学,他们的人生哲学是他们不同的个人追求,均无可厚非。

考点:传统文化经典《<论语>选读》的理解和评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阅读下面《大学》《老子》选文,回答问题。(5分)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15.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2分)

16.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3分)

【答案】

15.《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抛弃知识、仁义、贪欲等,无欲无求,恢复自然无为本性。

16.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第一问可在疏通句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关键词“修身”“齐家”“国治”“天下平”“弃智”“弃义”“弃利”。第二问,可根据文段中对“修身”“齐家”“国治”“天下平”之间的论述,可得出 “国治”是“平天下”的前提,“家齐”是“国治”的前提, “身修”是“家齐”的前提,由此可得出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