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6分)
①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②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①。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②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③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③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④。太空冥冥⑤,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有年:丰收年 ②忭(biàn):高兴、喜欢 ③伊:发语词,无意义 ④太空:宇宙 ⑤冥冥:形容高远、深远
12.文章第①段列举了历史上的一些“记喜”的事件,有何作用?(2分)
13.文章第②自然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2分)
14.本文集中体现了苏轼 的思想情感 。(2分)
12.运用类比的手法,强调(1分)对春雨到来的极大喜悦之情。(1分)
13.运用排比的手法,(1分)强调春雨到来后,人们的喜悦之情。(1分)
14.关心人民疾苦 或 与民同乐 (2分)
【解析】
12.
试题分析:结合文章第①段列举的历史上一些“记喜”事件,如“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可知在与“亭以雨名,志喜也”的比较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突出了对春雨到来后的极大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文中“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和“忧者以喜,病者以愈,吾亭适成”,从几个人物分别表达均运用了排比句式,突出春雨到来后的人们喜悦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这篇文章善于立意,巧于布局,很有特色。在官府之内修建亭子,作为官吏们“休息之所”,本与老百姓毫无关系;但作者却把它写得与百姓“忧”“喜”相关,表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与百姓同忧患、共欢乐的思想感情。为了表现这一主题,作者在第一段先总说“亭以雨名,志喜也。”在第二段,先写建“亭”,再写旱后“喜雨”,并把“喜雨”与“亭成”联系起来。在第三段,再进一步写自己能“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这样就把自己的忧乐与百姓的忧乐联系在一起了。最后一段以歌词颂雨之功,并且不归功于太守,不归功于天子,不归功于造物,不归功于太空,语虽幽默成趣,但把“喜”字写透了,而且观点科学可贵。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落,完成后面题目(20分)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其怨望恐为深祸也。前日王欲伐齐,子胥以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而今王又复伐齐,子胥专愎强谏,沮毁用事,徒幸吴之败以自胜其计谋耳。今王自行,悉国中武力以伐齐,而子胥谏不用,因辍谢,详病不行。王不可不备,此起祸不难。且嚭使人微伺之,其使于齐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氏。夫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诸侯,自以为先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
——《史记·伍子胥列传》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3分)
A.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 隙:隔阂
B.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 猜贼:猜忌敌人
C.子胥耻其计谋不用,乃反怨望 怨望:怨恨情绪
D.必树吾墓上以梓 梓:梓树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王卒伐之而有大功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B.今不见用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我以死争之于先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令可以为器 将以有为也
1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和军事家。选文叙述了夫差听信太宰伯嚭谗言,称伍子胥阴谋倚托齐国反吴,亲自把宝剑给伍子胥,令其自杀的事实。
B.在《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司马迁着重记述了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弃小义而灭大恨的事迹。司马迁饱蘸笔墨。略貌取神,立体化地突出了伍子胥的精神风貌。
C.伍子胥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他为吴国率兵打仗,为吴王称霸一时,立下了汗马功劳。
D.他被赐死前对门客说的一番话,是预言,是现实,是政治远见,是身遭诬害的愤慨,也是对吴王昏庸的憎恨!这使伍子胥的形象达到了新的高度。
17.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1分)
(1)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5分)
(2)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6分)
14.B
15.B
16.A
17.
(1)你立为太子后,想把吴国分一部分给我,我本来就不敢有你这种想法。可现在你竟听信谄媚小人的坏话来杀害长辈。
(2)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离间之言(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猜贼:猜忌狠毒(残忍)。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意义和用法”必须都相同,分析思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所在句子的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判断。A连词,表顺承。\连词,却,表转折 B表示被动。C介词,在 \介词,对 D动词,做。\名词 作用、作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A应是“派人送一把宝剑给伍子胥”。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17.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2分)
(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2分)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2分)
(1)、你既然这样记着我,盼望你不久就能来接我(回家)(关键词:若、见录)
(2)、王不要归咎于年成不好,那么天下的老百姓就都来归顺您了。(关键词:罪、斯)
(3)、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关键词:言、愚)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恒 公 少 与 殷 侯 齐 名 常 有 竞 心 桓 问 殷 卿 何 如 我 殷 云 我 与 我 周 旋 久 宁做 我 (《世说新语》)
恒 公 少 与 殷 侯 齐 名/ 常 有 竞 心/桓 问 殷/ 卿 何 如 我/殷 云/ 我 与 我 周 旋 久/宁 做 我
翻译:桓公和殷侯自幼齐名,彼此之间不免常常会有相互竞争、一较高下的念头。桓公问殷侯:“你和我相比谁强?”殷侯回答说:“我和我自己相处的时间更久,宁愿做我自己。”
用斜线(/)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古 之 君 子 其 处 己 也 厚 其 取 名 也 廉 是 以 实 浮 于 名 而 世 诵 其 美不 厌 以 孔 子 之 圣 而 自 比 于 老 彭 自 同 于 丘 明 自 以 为 不 如 颜 渊。
古之君子/其处己也厚/其取名也廉/是以实浮於名/而世诵其美不厌/以孔子之圣/而自比于老彭/自同于丘明/自以为不如颜渊。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
①子华①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②。”请益③。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②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④,可以无与,与,伤惠⑤。”(《孟子·离娄下》)
[注]①子华:即公西赤。下文的“冉子”即冉求。②釜:一釜合当时六斗四升。下文的“庾”,一庾合当时二斗四升;下文的“秉”,一秉合当时一百六十斗。③益:增加。④与:给。⑤惠:恩惠,德惠。
(1)请概括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
答:
(2)公西赤能否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 之粟?为什么?请综合以上选段简析。(4分)
答:
10.(1)不能滥施恩惠(或:施予恩惠要适当。或:行事要以“义”为准则)。(2分,意思对即可)
(2)【要点】①公西赤不该接受冉求给予的“五秉”之粟,因为对方妄施恩惠,不符合“周急不继富”的原则;②公西赤如果接受冉求妄施的恩惠,就会伤害廉洁。(4分,各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①公西赤出使齐国,冉求为公西赤的母亲请求给些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了他小米八十石。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肥马驾的车,身穿又轻又暖的皮衣。我听说过,君子应周济急需的人,而不要使富人更富。”
②孟子说:“可以拿,可以不拿,(如果)拿了,就伤害了廉洁;可以给,可以不给,(如果)给了,就伤害了恩惠。”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其后试题。(12分)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东晋·王嘉《拾遗记》,有删节)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及出自教材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3分)
▲ ▲
⑵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3分)
▲ ▲
⑶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牧羊》)(3分)
▲ ▲
⑷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指南录后序》)(3分)
▲ ▲
⑴(3分)(任末)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四处求学)不怕路途艰难险阻。
评分建议:常,1分;负笈,1分;不远险阻,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⑵(3分)弟子(或:门生)敬佩他的勤学,另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
评分建议:悦,1分;更,1分;易,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⑶(3分)武帝赞许他这种合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拿着旄节去送留在汉的匈奴使者。
评分建议:义,1分;以,1分;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正常踩点赋分基础上,扣1分。
⑷(3分)我虽然正大光明问心无愧,但在君王与父母面前无法掩饰自己的过错,君王和父母会怎么讲我呢!
评分建议:一句1分;若整句译文不通畅,在此基础上,扣1分。
附:课外文言语段参考译文
任末十四岁,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背着书箱(四处求学)不怕路途遥远,危险困阻。常常说:“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功呢。”有时靠在林木下,编白茅为小草屋,削荆条制成笔,刻划树汁作为墨。看到书上有符合自己心意的,(就)写在他的衣服上,来记住这件事。弟子(门生)敬佩他的勤学,另用干净的衣服交换他的脏衣服。(他)快死时告诫说:“人喜欢学习,即使死了也好像活着;不学的人即便活着,也只能说是行尸走肉罢了。”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断句(4分)
孟子谓戴不胜曰:“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①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孟子·滕文公下》)
[注] ①庄、岳:齐国街里名。
断句——一齐 人 傅 之 众 楚 人 咻 之 虽 日 挞 而 求 其 齐 也 不 可 得 矣 引而 置 之 庄 岳 之 间 数 年 虽 日 挞 而 求 其 楚 亦 不 可 得 矣。
12、B(怨,恨)
13、C(①③不能体现)
14、①这时,秦军很强大,常常乘胜追击败逃之敌,诸将中没有人认为先入关是有利的事。
②(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侵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③何况乡间没有声誉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声名光荣显耀,为什么呢?
15、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每处1分,不该划线处划线每处扣1分,直至扣完为止)
【译文】孟子说:“如果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却有许多楚国人在他周围 观楚国话来干扰他,即使你每天鞭打他,要求他说齐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反之,如果把他带到齐国去,住在齐国的某个街市比方说名叫庄岳的地方,在那里生活几年,那么,即使你每天鞭 打他,要求他说楚国话,那也是不可能的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选自《战国策》)
(1)解释融点的词。(每词l分,共2分)
①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质: ②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 去:
(2)请根据上文,解释成语“三人成虎”的意思。(2分)
(1)做人质 距离 【各1分】
(2)比喻谣言和讹传广为散播,就能使人们把它们当事实。【意思对即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