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6分)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夷 至 于 中 唐 法 度 森 然 大 备 怒 张 挺 勃 之 气 亦 已 露 矣 唐 初 诸 贤 去 古 未 远 故 犹 有 晋 宋 遗 风 观 禇 公 所书 哀 册 岂 后 人 所 可 仿 佛 哉。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此书八九年中凡三见矣,今始识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
(选自方孝孺《题禇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禇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6分。每对一处得1分;多于六处,每多答一处倒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其次,还要注意“中唐、“矣”、“遗风”等字词的停顿标志与提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下面的四则材料体现出同为儒家圣人的孔子与孟子在处世态度上的细微区别。你更推崇谁的处世态度?写一段话阐明自己的理由。要求:①必须原创;②60字左右。(4分)
①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②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③孟子曰:“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
④孟子曰“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孟子•公孙丑下》)
示例①:我更推崇孔子的处世态度。孔子希望在自己得到重用时施行主张,而在自己得不到到重用时,就选择韬光养晦、安贫乐道甚至归隐,更能体现出文人的尊严与操守。
示例②:我更推崇孟子的处世态度。孟子有平治天下的雄心壮志,希望自己得到重用,把主张推广到天下。他更有舍我其谁的自信与担当,即使不得志也能坚守主张,独自践行。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主要侧重于鲜明、准确、得体,要求深入理解四句话处世态度的内容,给出自己的个人观点及理由。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附【参考译文】
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孔子对颜渊说:“任用我,我就推行自己的主张;不任用我,我就退隐,只有我和你能够做到这样吧!”
孟子说:“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起分享,为百姓服务、做事,不得志的时候独善其身,遵循自己做人的原则。”
孟子说:“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选自《孟子·离娄上》)
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
【解析】
试题分析:原文为: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巨室之所慕,一国慕之;一国之所慕,天下慕之。故沛然德教溢乎四海。”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孟子说:“搞政治不难,只要不得罪那些贤明的卿大夫们。因为他们所思慕的,一国人都会思慕;一国的人所思慕的,天下的人都会思慕。所以道德教化就浩浩荡荡地溢满四海了。”
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天高地迥,号呼靡及。(3分)
(2)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3分)
(1)困窘饥饿,无依无靠,元军悬赏追捕得又很紧急,天高地迥,高声呼喊,没有人应答。
(2)这五个人,是蓼洲周顺昌公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励而死于这件事的。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穷”,困窘;“无聊”,无依无靠;“追购”,悬赏追捕;“迥”,远;“靡”,不。(2)“者……也”,判断句;“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被动句;“激于义”,被动句;“焉”,兼词,于之,在这件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各题。(5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①?或乞醯②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
【注】①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②醯(xī):醋。
19.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 观。(1分)
20.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
19.择友
20.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2分)
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2分)
【解析】
19.
试题分析: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是难点,要正确解答题目,除了有较好的文言功底外,还要对古代诸子百家的思想比较熟悉。这就要求考生平时不仅要能背诸子百家的文章,更要了解其思想的精华和形成的过程。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结交谄媚逢迎的人,结交表面奉承而背后诽谤人的人,结交善于花言巧语的人,是有害的。” 由此可见,本则论语是谈择友观的。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
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考生要了解中国古代思想家论述的特点。我国古代思想家,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们论述自己的观点不是重在说理,而是重在叙事。他们将哲理蕴含在叙事之中。比如孔子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没有一句说理的话,全都是叙事,但在叙事中隐含了他的思想。他赞同曾皙的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所描绘的和谐美好的景象就是“仁”带来的。本题第一问:有人向微生高借醋,微生高没有,而到邻居那里转借。这在孔子看来是不“直”。虽然微生高尽力满足别人的愿望,在某种意义上符合助人为乐的美德,但微生高隐瞒了自己家里没有醋的真实情况,这种隐瞒本身就是不“直”的表现。第二问:由此可见,孔子认为要助人,但更要为人正直,这是一个道德准则。所以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4分)
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 善 在 身 菑 然 必 以 自 恶 也 故 非 我 而 当 者 吾 师 也 是 我 而 当 者 吾 友 也 谄 谀 我 者 吾 贼 也 故 君 子 隆 师 而 亲 友,以致恶其贼。
(取材于《荀子·修身》)
不善在身/菑然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断句题目在断句时一定要遵守一个原则,不能段破句子的意思。所以,一定要在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以及这个句子的意思来思考断句,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词(介词、语气助词、连词等等)。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5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孔子游于太山,见荣启期行乎郎之野,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孔子问曰:“先生所以乐,何也?”对曰:“吾乐甚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而吾得为人,是一乐也;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故以男为贵,吾既得为男矣,是二乐也;人生有不见日月,不免襁褓者,吾既已行年九十矣,是三乐也。”孔子曰:“善乎!能自宽者也。” (《列子·天瑞》)
18.孔子提及的“乐”的内涵是什么?(2分)
19.根据上述两则材料,比较儒家和道家人生态度的不同。(3分)
18.在艰难的情况下能够坚守心中的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的追求)。(2分)
19.不同点:儒家乐“道”,安贫乐道,追求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实现。(2分)道家乐“生”,知足常乐,珍视生命本身。(1分)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题可结合“乐”上下句的具体意境分析其内涵,“饭疏食,饮水”体现了生活的艰难;“曲肱而枕之”体现出了道德修养,坚定的信念;“富贵”如“浮云”体现了孔子对仁的追求。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9.
试题分析:可根据两段材料的内容大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来分析儒家与道家人生态度的不同。前者“乐”其中,表现了能安贫乐道,不义富贵如浮云,表现了儒家追求的是人生价值与理想;后者由“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可得出“生”的重要性,即珍视生命,“乐多”表现了道家的知足常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5分)
(2)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子为我阴奉之。
(5分)
(1)凭您的才能,却让自己穷困潦倒到这样的地步。难道我不能推荐您让您富贵吗?只是您不值得录用罢了。( “宁”表反问, “富贵”使动用法各1分,句意通畅3分)
(2)我担心他以小的利益为满足而不能成就大的功业,所以特地把他召来羞辱他,以激励他的意志,您替我暗中侍奉他。(“遂” “阴”各1分,句意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宁”表反问,可解释为“难道”,“富贵”使动用法,可解释为“使……富贵”;(2)“遂”, “遂”,成就大的功业;“阴”,暗中。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每空1分,共10分)
(1)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 (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 )
(3)顾计不知所出耳 ( ) (4)吾得兄事之 ( )
(5)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
(7)不出,火且尽 ( ) (8)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 )
(9)蒙故业,因遗策 ( )(10)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 )
(1)经由,通过 (2)使……受损失 (3)只是 (4)像对待兄长一样 (5)劝勉 (6)向东 (7)将要 (8)平素 (9)沿袭 (10)顾惜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重点实词的意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这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平时学习应注重积累。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阅读《师说》一文,完成后面的题(9分)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①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③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①爱他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1分)对他自己来说,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耻,(1分)实在是糊涂啊!(1分)
②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愿问老师(定语后置的句式1分,调整句子顺序1分);小的方面学习了(1分)大的却丢了。
③对于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1分)人,君子不屑一提(1分),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1分)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其”,代词,自己;“于”,对于;“惑”,糊涂。(2)句中“句读”,句子停顿;“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定语后置句;“不”通“否”;“小学”,小的方面学习。(3)句中“之人”,一类人;“乃”,竟然;“其”,多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